我国文化传播到越南的方法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23 02:59:00
导语:我国文化传播到越南的方法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着越南文化。中国文化主要以直接推行、交通贸易、华人移居、跨境民族交流等方式传播到越南,探究中国文化传播越南的方式,有益于进一步认识越南文化和加强两国文化交流。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越南文化;传播方式
越南与中国毗邻,边境线全长2449公里,中华民族与越南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由于古代越南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关系甚大,和长期使用汉字等原因,使古代越南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越南的典章制度、兵制、独尊儒学、历法、宗教文化、生活习俗、节日等各方面都效仿中国。因此,越南成为东南亚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那么,中国文化是怎样传播到越南的呢?这就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一直接推行方式
越南的历史极大地受中国历史的影响,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的1182年间,越南被纳人中国版图内,直接受到中国的统治,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北属时期。这时中国封建王朝所实施的各种政策直接在越南推行。
在北属时期之前,从传说和史书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到,越南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由首领锥王、锥侯、锥将统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后,实行进一步开发西南的政策。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开始了越南史上的“郡县时期”。秦末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推行“南北交欢”,在越南设立交趾、九真二郡,后赵佗称臣于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军灭“南越国”,并设南海、交趾等九郡,其中有三郡在今越南。在所设的九郡之上设交趾部,委派刺史统管,正式把今越南的一些地方纳人中国版图。公元40年,爆发了“二征”起义,汉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叛乱。公元43年,马援平定二征起义后,大量的士兵留在了交趾、九真等地,并与越人融合。汉代以“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进一步开发越南。三国时期,循吏士燮治理交州政绩突出,社会安定、繁荣。公元226年,昊国将交州和广州分离为两州。唐代时,在越南设安南都护府,下设十州,实行租庸调和两税法,施唐律、建学校、开科举,对越南的郡县统治制达到了高峰。到北宋初年,越南最终走向独立,和中国形成宗藩关系。
在北属时期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长足进步,尤其是给越南文化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期间,越南大部分被纳人中国版图,属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中国文化直接推行实施,主要包括有以下方面:
1.汉字和汉语的传人。秦始皇在岭南建三郡后,从中原大量移民与越人杂居,随着秦朝时统一文字,汉字和汉语便传人越南。以汉族统治者赵佗为首,建立的南越国对今越南部分地区的有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传播汉字和汉语,为以后吸收汉语语言,把汉字长期确立为官方文字奠定了基础。赵佗在今越南地区设有交趾、九真二郡,并派汉人治理,这样汉字和汉语便在地方官吏和中原移民影响下得到传播。汉武帝平南越国后,交趾被正式纳人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后,汉字汉语作为官方文字和语言在交趾地区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和使用。在唐朝时,为加强对安南的统治,更是加大力度推行汉字和汉语,使汉字成为越南人使用的第一种文字。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朝廷都十分推崇汉字,曾明文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在越南的科举制度中规定“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均使用汉字,而且要求书法规范,笔画整齐,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每行首字不得涂改。文章中字迹涂改达十处者,试卷作废。”到20世纪初,越南的大多数政治文告、史书、医学书、法典、文学作品等是用汉文字书写。“古代越南学者用汉文写书的实例不少,今有影响的《安南志略》、《大越历史记全书》、《岭南撅怪》、《历朝宪章类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和《大越史略》等,是多种著名史籍的代表”。
越南人曾在汉字的基础上,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方式组成一种复合体的方块字,每一个字都由一个或几个表音和表意的汉字组成,这种字叫字喃。但字喃在书写上比汉字复杂,难以推广,所以无法取代汉字。
在汉字推行的同时,汉语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在唐朝统治时期,大量的汉语词汇进人越语中,形成“汉越词”。汉语不仅影响到越南的词汇,而且也使越南语法受到一定影响,使越南“几乎所有的政治术语都发源于中国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统计,现代越语中,汉语借词占70%以上;现代越语的成语也由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汉语,被称为汉根成语。
2.直接推行文教、科举制度。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文教的推行。在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就把中原先进文化教育制度推行到越南。史料曾记载“赵佗王南越,稍以诗礼化其民”。
当汉代将交趾地区纳人中央政权后,更是大力推行教育。在交趾的两任官员任延、锡光“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儒士进人交州避难,他们在交趾著书立说,办学校、兴教育,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授当地人,被越南人尊为“南交学祖”。
唐朝时,设立安南都护府,在安南开办学校,培养当地儒生;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规定,安南和岭南、桂府、福建等地一样,每年送进士17人、明经10人到礼部,会同全国各地的乡贡、生徒,参加科举考试。唐朝还在科考中选取安南人,在当地或人朝做官。唐德宗时,爱州军宁县(今越南清华省安定县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为唐名相之一。唐宪宗时,安南诗人廖有方也考中进士。
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直接推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被后来的越南统治者采用,它先后在越南实行了800余载,对越南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越南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促进了越南教育的发展。
3.宗教的传播。道、佛教作为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工具,被推行到越南,并渗透到其民族精神内部,形成其“国粹”。越南通史上记载有“当儒教、老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趾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扳依了这些宗教。
越南在北属时期,中国历代统治者在越南所实施的政策,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后来独立的越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中越交通贸易方式进行传播
在中越交通上,古今先后有马援故道、滇越铁路、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等通道,这些历史上的通道,既是一条贸易通道,又是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通道。
东汉初年,从滇池经责古(今蒙自)、蛮耗至交趾北部的麓冷的道路已经明确见于史书记载。这条交通路线使从滇中地区南下到今个旧,经建水、河口、沿红河水道南下,至今越南永富省寿地区,再到交州,是一条水陆相接的通道,史称“马援故道”。那时,云南的地方官员时常利用这条道路与中央王朝保持联系。这条路向南延伸到达南端的日南郡,是当时中外交通的一个要津。在两汉时期,东南亚、印度及欧洲的使者,常常取道这里前往中原地区,他们带着本地出产的犀牛、白难等珍奇物产去汉朝的都城,之后又带着中国皇帝丰厚的赏赐返回。中国文化也是这样沿着这条道路传人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因此,它是中国与越南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伴随着这条线路的开辟、发展,中原人士进人交趾,把蕴含有丰富文化的物质制品输人交趾,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越南。铜鼓的传播就是最好例子。“作为这种交流的重要标志,是云南铜鼓传播高潮的出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晋宁石寨山型铜鼓经今邱北、麻粟被等地出境,传到今越南清化地区后,铜鼓的铸造及加工艺术在当地骆越人中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水平较高的东山铜鼓。”东山文化是越南的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下成长发育起来的。
通过这古道传播的还有中国的医学,越南很早就产生了中药材。根据史料记载,一世纪时马援由交趾运回慧该;二世纪时中国人从越南运回龙眼、荔枝、葺蒲等药物。药材贸易也是中越贸易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医学也随着这条道路传到越南,使越南医学成为中医的一个支流,称为“南医”。另外中国的数学、印刷术也通过这条古道传人。
据史书记载,自先秦至元代红河航道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从汉代起既为中国通往今越南北部的重要水道,至唐朝时期发展到相当高度的繁荣,中国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人越南。
滇越铁路作为近代交通运输工具,是法国人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取云南资源而修建的,但它一定程度上对中越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取到重要作用。它的通车加速云南的近代化进程;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运后,1958年国际联运开通后,滇越铁路成为我国支援越南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抗美战争的重要运输通道,大量援越抗美的人员和物资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进人越南的。1991年11月10日,中越两国两党举行最高级别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1996年2月起,滇越铁路恢复国际联运,古老的滇越铁路再次焕发青春,成为云南与越南之间开展双边贸易,发展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的重要通道。今天泛亚铁路东线的建设,将更大程度促进中越文化的交流。
三华人移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华人移居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华人移居必将中国文化带到越南,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作出巨大的贡献。秦设三郡后,把大多数士兵留下“滴戌”,同时从内地征调15000名女子与留守士兵婚配,成为早期进人越南的华人。
汉武帝时设九郡,把大量华人迁移到交趾、九真、日南郡。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权,政局混乱,许多华人避难于越南。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二征起义后,一些士兵被留在当地,并逐渐融人锥越的居民中,历史上称为“马留人”。东汉末年和六朝时,由于中原世局混乱,有大批的移民到越南。
唐朝时有一些的文人学士旅居住越南。
宋代时,由于越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不少的中国人看到商机,移居到越南。
明朝时期,明成祖调80万兵人越平乱的大部分士兵留在越南;明中期,到越南经商的华人增多;明末年,一些抗清志士流落越南。
清朝时跟随孙士毅伐越的大多士兵也留在了越南。
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采取一些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12万,1921年增加到19.5万人,1931年为26.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有近10万人移居越南。据统计,到1951年越南有华人150万人。公务员之家
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一部分。移居越南的华人不仅为越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了过去。赵佗建立“南越国”时,首次从中原地区吸收了一批具有汉文化的人到越南地区推行汉诗书,设立学校教授汉学,发展汉文化。东汉时期,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鼓励推行“教民礼仪”。东汉末年,避难于越南的中原名士有桓哗、许靖、许慈等,他们的汉学问和思想影响着越南。三国时期,士燮更是鼓励学习中国文化“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由于他政绩卓越,被越人尊称为“士王”,并人云南历代帝王庙。唐朝时期,旅居越南的中原志士,更大的传播了中国文化。历代华人办教育、建文庙传播儒学。此外华人在传播宗教道德、音乐、建筑艺术、绘画雕刻、民间工艺、医学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通过跨境民族交流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从民族源流来看,越南的主要种族和民族都可以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在跨境民族中占大多数,若按中国的民族成分计算有壮、傣、布依、苗、瑶、伦佬、汉、哈尼、拉枯、彝等10个民族,占跨境民族的83.13%"其中越南的一些民族就是历史上由滇越通道迁移而去的。如越南泰族就是由云南迁移去的。公元二世纪初,白泰人迁人越南,在红河右岸、今莱州省、沱北和清化等地。公元十世纪以后,黑泰人从云南西双版纳沿红红河达红河三角洲的,以后又有一部分人从越南西北部经老挝到清化、义安和河静等省区。越南的哈尼族是300年前由云南金平、绿春两县迁去,主要聚居莱洲、老街省。越南的拉枯族也是从金平、绿春迁去。这些民族迁徙,把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越南。
跨境而居的民族,民族多、人口众,关系复杂,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在族源、语言、文化、习俗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之间探亲访友,通婚互市。例如壮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属“百越”族系,其语言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越南傣族与中国傣族的语言相同,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保留有干栏建筑、铜鼓、纹身等百越文化。瑶族是明清以来迁到越南去的,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宗教、服饰、节日、习俗等文化与中国的瑶族相同。出自氏羌体系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族、哈尼族、拉枯族等习俗文化都与中国相似,特别是哈尼族还保持着梯田文化。
综上所述,由于这些传播方式,中国文化传到了越南,并影响了越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程度,才能对越南文化有深人的了解。对越南文化的深人了解,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经济贸易的交往,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 上一篇:浅谈历史学对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研究论文
- 下一篇:我国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