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29 10:32:00

导语:大众传媒现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众传媒现状分析

回顾中国传媒产业近两年的发展之路,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幅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我国传媒业改革的力度与深度都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可比拟的。国内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类报纸、杂志的种类繁多,发行量迅速扩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数量也增长很快,受众人数急剧上升。据最新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029种,平均每个期刊每期发行量为2万份左右,报纸2137种,平均每份报纸每期发行量为9万份左右。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同期美国只有850个频道),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电视受众11亿多;广播节目套数1933套,人口覆盖率为90%以上;户外广告媒体数量更是超过140多万个。据2004年1月15日CNNIC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宏观上各项数据均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到2003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了795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27216M,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34万和59.6万。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迅速的发展。这组数字说明,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由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组成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信息网。作为这些媒体的主要收入的广告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提高,2002年,大众媒介的广告经营实现了21世纪以来的全面快速增长。各类媒介广告增长率均接近或超过20%。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231.03亿元,增长28.8%,占营业总额的25.58%;报纸广告营业额达到188.48亿元,增长19.52%,占总营业额的20.87%;广播广告营业额达到21.90亿元,增长19.80%,占营业总额的2.42%;杂志广告营业额达到15.21亿元,增长28.25%,占营业总额的1.68%。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广告收入增长迅猛,媒体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品。但人均广告支出只有美国的2%到3%,前景看好。中国新媒体用户大多小于三十岁,其中四分之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年度增幅更是达到75%。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展示出令人期待的高速增长势头。未来的三到五年,是中国新媒体迅猛发展时期。

最近20多年来,中国大众传媒形态变化巨大,市场引导、商业取向、消费主导倾向明显,都市生活、财经、文化娱乐类传媒发展迅猛,政治意识形态严重泛化的局面大为改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潮流并与之深刻互动,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消费有力促动着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革。迄今,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动仍以原有体制内变革为主。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内变革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筹资方式社会化与市场化、逐项审批的中外合资合作、传媒集团化等方式为主要特点。随着中国进入WTO,2000年至2002年间,中国大众传媒领域经历了一定的徘徊。制播分离一度终止,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传媒投融资遭遇清理,有限的对外合作合资项目受到严控。我国传媒产业未来必将高歌猛进。

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舆论形态开始出现,有人将其称为“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联网的论坛、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等成为消息的渠道。

索引擎、聚合站点、网络论坛、博客、播客、手机、移动多媒体,乃至新近出现的微型博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收发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手段。

新媒体的产生都会给传媒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各个媒体模式都会有其发展的形势,用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的说法是:“即使受新媒体冲击,但报纸不会消亡,未来各媒体形态并存,只是生存之法不同而已。他预言未来媒体的走向:报纸精英化,电视娱乐化,广播进一步小众化,网络找到其盈利模式,手机成为最好的信息平台。”“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不再稀缺,思想变为稀缺资源,未来的报纸将不再以动态信息为主,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作深度解读,缩短读者与真相的距离,走近精英。报纸生来为新闻,电视生来为娱乐,,没有好的娱乐节目,未来的电视媒体将难以为继。广播应在小众化的现有模式下进一步进行受众细分”。而对于新媒体,今后将成为动态新闻的重要平台。手机终端,则被李良荣称为“最有前途的多媒体平台。

数字媒体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进而提出了制度融合的需求。新媒体定位不够清晰、用户认可度不高、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广电数字化需要政策的支持与制度的创新。我国传媒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单一但却渠道多元,保证资源的合理分布与公平利用,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保护受众的公共利益就很重要了。新媒体不仅是一种技术生产力,还是一种文化生产力。它在发展中必定与生产关系不出现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过程,从而推动国家传媒产业的向前发展。现阶段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信息具有虚拟、海量、快速等特点。在不明真假的情况下,互联网博客、播客和论坛更像是传统媒体的消息源。因此,要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里,识别信息的真假,还是要靠传媒人如记者等,通过他们的采访对消息源进行进行严谨而细致的核实,并以专业报道者的角度在最短时间里还原事实全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就对当代的传媒人的能力有所考验了。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进新闻记者的职业化和准入制度,加强新闻培训力度,提升记者的职业水准,同时积极维护广大记者正当的采访权益。然而现阶段我国家的记者一方面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报道中,不仅担当了信息传播者,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他们及时全面地写出发出报道、忠诚勤勉地恪守职业精神,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另一方面也有些媒体媒体炮制虚假新闻、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然误导群众,败坏社会风气。群众耳濡目染,不将公正客观为思想方针,不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准则,弄虚作假蔚然成风,谋求自身利益不择手段,长久下去,这个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国家的强大与进步将成空谈、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毫无光明。真正的记者就要入范长江所说“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虚荣、金钱与物质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事实、出卖灵魂。”“新闻记者要能坚持这真理的火炬,在夹攻中奋斗,特别是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出这样的传媒人,不可能从一方面能做得到的,既要靠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同时需要新闻事业从业规范的约束、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等他律。严惩这样的虚假报道、让炮制假新闻的媒体及相关人员付出沉重代价,为后来者敲响警钟:虚假新闻,禁止涉足!同时我们要提升国人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来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外在的丰富性的内容为我所用,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或者虚假的那些内容,。现代人的媒介素养应该跟他的法制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一样,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社会素养。那么,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提升的话,我们的困扰就会少一些,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享用现代传媒发展所带来的丰富性的好处了。

在我国进入WTO之后,我国媒体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从外媒那里可以学到不少经验和技术,又在中央重视传媒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传媒产业未来几年必将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