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党报通联工作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11 01:40:00

导语:民族地区党报通联工作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地区党报通联工作研究论文

一、民族地区报纸通联工作的现状

作为“群众办报”中最重要的一环——党报通联工作,是新闻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是既通俗广泛又有重点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通联工作仍然是新闻媒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的体现。人们一直把它比成“桥梁和纽带”,这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经验之谈。凡是重视和改进通联工作并有所创新的新闻媒体,必然能率先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忽视报纸通联工作的倾向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民族地区党报的通联工作近年来有着一种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认为,通讯员来稿必用,一方面会导致通讯员因“旱涝保收”而不讲求稿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讯员稿件的大量使用会影响记者的写稿积极性,因此为了照顾记者用稿,编辑便大量挤掉通讯员的来稿,致使通讯员在媒体中的作用逐步减弱;阿坝日报的通联工作由总编办公室兼任,没有专门的机构如通联部等,总编办公室工作繁杂,因此诸如沟通、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就比较表皮,许多工作无法向纵深延展;来稿较弱时,有一些编辑转而依靠“线人”报料,获取新闻线索,或依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按照版面的要求随手摘取,这样既节省编稿时间,又能节省稿费开支,便忽视了通讯员来稿;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报社内部量化考核的实行,记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于是记者们便顾不上与通讯员联系了;阿坝日报社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各县委宣传部的骨干通讯员,宣传工作一旦搞出了成效,便随时会被调动工作,因此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通联工作投入再大,都是白忙一场;有些通讯员来稿不多,质量又不过关,一些编辑认为顾及这些稿子是又费精力又费时间,于是忽视了这部分稿件和通讯员……

以上的做法是弊多利少,既影响了报纸质量,又削弱了报纸通联工作。应当正确地认识到,网上资源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它代替不了当地新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媒体必须靠当地新闻取胜,舍弃这点何谈特色?看来,只有广泛发动基层通讯员共同抓好地方新闻,不断拓宽报道面,扩大信息量,才是根本的途径。在充分肯定内部考核与奖金挂钩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使其制度不断完善、更趋合理,应当将记者、编辑联系通讯员的情况如何,列入考核的范围。同时,通联工作要把基层领导重视报道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让他们看到报道的效果,感到报道的益处,同时要与多方面共同协商,解决好通讯员的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稿酬标准等,并且要落实好通讯员工作责任制,经常保持联系,加强指导,巩固和稳定通讯员队伍。

总之,民族地区要办好新闻媒体,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抓好通联工作。实践已经证明,通联工作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而是非要不可,是大有作为的。

二、民族地区报纸通联工作的对策

众所周知,基层的通讯员最接近新闻源,也最懂得哪些新闻受欢迎。他们与干部群众的接触比较频繁,关系比较融洽,一方面能搜集到许多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另一方面还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基层通讯员的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有多有少,用稿率有高有低。针对这些情况,报社的通联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与编辑、采访、发行、广告等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全社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通联工作的良好格局,长久地考虑新闻媒体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舆论、搞好服务,考虑宣传报道的社会效应及其良性循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对通讯员注重“投入”,力图在创新上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这是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力量之源、战略之举。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充实基层报道力量,建立和健全通讯员网络,并加强制度管理。阿坝日报社通讯员网络是随着《阿坝日报》的逐步成熟而逐渐建立壮大起来的,主要由各县记者站骨干通讯员、部分部门记者站通讯员和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等构成,网面覆盖全州,但缺少精心的经营。本人认为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通讯员管理制度,比如坚持通讯员的标准和条件,明确任务和要求、权利和义务、组织和纪律、奖励和惩处等。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基层党政有关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共同提高“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自觉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帮助调整和充实好通讯员,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素质较好、业务较精、能力较强、比较稳定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应该考虑为所有的通讯员建立工作档案,入档材料可作为考核、表彰的依据。为了方便采访活动的开展,重新核发通讯员证,确保通讯员采访活动的合法性。

——采用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提高通讯员的政治、业务水平。邀请一批资深记者、编辑、专家、学者,运用多种方式加强通讯员的培训工作;要组织通讯员及时学习中央和上级领导对当前宣传报道的指示精神,通报每个季度的报道计划和报道要求,征求来自基层的意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通讯员不同的水平、层次,报社选派骨干采编人员深入到各县开展基层通讯员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传播新闻业务知识和写作技巧,认真听取通讯员提供的重要信息,共同研究深入采访、精心写稿的有关事宜。

——实行激励机制,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通讯员及先进集体。为了满足广大通讯员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相互学习的要求,报社应从原来一年一度的通联工作会议着手进行改革,采用分片集中、异地互动的方式,不定期地召开“片区通讯员业务交流会”,通过有效的互动,使编辑部与通讯员感情得到交流,信息得到沟通,彼此获得理解,将为以后的编辑部约稿,提供有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联谊活动,使通联工作不仅是总编室的事,而成为了全报社的事,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关心通联工作,关心通讯员。同时表彰优秀通讯员,表彰支持和关心通讯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介绍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心得体会,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新闻系统各级各类好新闻、好作品评选中,要注重推荐通讯员的佳作参评,对获奖的通讯员也要按规定发给奖状或证书以及奖金,并公布于众。

——把办好阿坝州记协刊物《阿坝通采》作为一种智力投资,为通讯员提供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意见反馈的园地。为了让《阿坝通采》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2008年《阿坝通采》将实行栏目的重新增设,除了开辟“每期一评”、“政策传真”、“业务研究”、“编辑声音”等栏目外,将着重打造对通讯员的好稿件进行“好稿评析”,注重通讯员培训的“新闻写作”、“摄影广角”,反映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以及成长历程的“通讯员园地”,介绍优秀通讯员的事迹和优秀作品的“通讯员风采”等栏目,这样既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述现代的新闻采写方法,又通过对通讯员刊登在阿坝日报上的稿件、照片进行评析,肯定作者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写作的个性,同时中肯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这种贴近性稿件评析,极具针对性,不仅对作者本人、对其他的通讯员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转变观念,服务基层送“温暖”。阿坝日报总编室,是既为记者站服务,也要为通讯员服务的一个部门。为改变对通讯员用时想起、闲时搁起的状况,总编室要转变观念,不仅树立起为通讯员服务的思想,更把服务体现在行动中。对于那些为党报作过贡献的通讯员,报社应铭记在心,努力为他们做一些实事。

——从维护群众的利益来看,通联工作必须倾听和反映老百姓的呼声。“为百姓解难,帮政府分忧”,这是新闻媒体喉舌耳目功能的重要体现,可反映出舆论监督及舆论引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新闻媒体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反映群众的疾苦,实现群众的愿望,从而更好地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联工作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就是具有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通联工作的责任确实非同一般,那么在新闻媒体上应该怎样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开辟《读者来信》、《基层之声》等专栏,是集中反映群众呼声的常见形式;还可以有奖征集新闻,接受通讯员、读者提供线索等形式,迅捷报道群众反映的有损公众利益的信息,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专栏、栏目、均以批评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为己任,充分履行“群众喉舌,政府镜鉴”的职责,特别是对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更要加大报道的力度。媒体在发表读者来信的前后,要注意投放力量对事实真相及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而且要及时地做跟踪报道,发表“调查附记”;同时要依靠有关主管部门、执法部门促使问题妥善解决。通讯员来自新闻发生的第一线,重视、鼓励他们参与新闻工作,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新闻的接受者,而且又成为新闻报道者,让他们把自己耳闻目睹到的事实,亲自用笔头表达出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把党的新闻事业变成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的新闻事业。党报也由此构建起千千万万条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群众的渠道,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生活在群众中,全面、深入、真实、迅速地反映实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阿坝日报在通联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最“靠前”的通讯员如何进一步加强联络和组织,在平时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更加有效地加以组织和指挥,充分发挥这支最靠前队伍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报纸通联工作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党报通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