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10 02:54:00

导语:媒介批评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媒介批评学研究论文

一、抓住媒介批评的核心

媒介批评学探究的是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方式与效果的正确解读,归纳和提炼现实的媒介规范,指出媒介批评的原则、方法与要求。媒介批评学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媒介的隐蔽性规律,建立媒介评价的概念体系和范畴。可是,当提到媒介批评或媒介批评学时,许多人又把西方传播学搬出来,支起炉灶,大炒冷饭。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媒介批评学专著,称为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它偏重于媒体性质及社会功能的宏观研究,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对媒介展开批评。但对大量具体的媒介作品,西欧的媒介批评家们不愿屈尊,往往不费笔墨。本文作者认为,媒介批评不仅应瞄准宏观层面,更要认识媒介的具体活动,把内容批评和媒介制度批评作为两个交叉性对象,构造完整的媒介批评学理论。

媒体这一影响深远的社会舆论机构,主要通过传播新闻和影视作品发挥职能,总结一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是构建媒介批评学科的核心。有的学者把媒介批评学和传播学混为一谈,变换传播学的知识角度构造媒介批评学,成为传播学的翻版。传播学和媒介批评学有交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果,但媒介批评所说的媒介功能与效果不是指传播学中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设置议程”、“子弹论”或“有限效果论”等那些知识,也不是构造“结构主义”、“符号理论”或“叙事方法”,而是针对特定的媒介制度、媒介运做或传播内容与方式导致的利弊,进行分析和评价。媒介批评不是信息传播,媒介批评学自然也不是传播学。在19世纪初传媒广泛影响社会之后,美英报刊的歇斯底里的“扒粪”,使各类群体不能不对它进行反思,大众、记者、作家、政府、政党要员和各类学者都介入了那场媒介批评。后来,学者们尝试开启一门新的学科,研究对媒介如何批评才能正确并产生好的效果。美国批评刊物《新闻记者》(1884)的诞生和报刊批评专著《对抗新闻自由的专卖药阴谋》(1905)、《黑幕揭发和客观性》(1906)、《报界的权利》(1906)等,都为媒介批评学的问世提供了理论积累。

媒介批评主要是指对媒介的评价或批判,包括对媒介一切领域的正误分析、是非判断,正如小约翰所说:“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进行判断。”[1]对媒介的好与坏、褒与贬的论述——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均属于媒介批评范畴。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从罗兰•巴特到布尔迪厄、从麦克卢汉到阿多诺,都对大众传媒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解构,媒介批评已成为西方思想家们关注的话语。

在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媒介作品的分析,无论“新闻批评”还是“影视评论”,都总结了一些批评原则。把媒介批评的理念扩展到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不仅充实了媒介制度的批评内容,而且更具实践意义。这样一来,媒介批评学需要创立的学说架构,应把研究内容深入到三个视域:(一)批评媒介,集中于媒介的社会价值分析,揭示媒介的制度性结构及功能。(二)分析传播内容的质量,剥去充斥媒体的歪曲性的内容或朦胧的外衣,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真相,指出内容质量的优劣,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素养。例如:

看不懂的报纸

有香港朋友拿起一张内地报纸直摇头。问他为什么,他竟然说:“看不懂。”

一句实话使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看报也会摇头,许多报道文字也看不懂。例

如:

“××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强化一个意识,完善两种机制,实现三个转变’

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职责’、‘三个原则’、‘四个要求和一

个提高’……”。

与会者是否明白且作别论。作为报纸的读者来说,首先就不明白其中的“一

个××”、“两个××”、“三个××”、“四个××”所指的是什么;也就不明白它

按照什么“工作思路”和要“牢牢把握”什么东西。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也就成

了一句空话。

空话空文言之无物,为什么总有人不断地写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

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其实还有一

种解释,就是下决心只要领导看。因为长而且空,只有领导看得懂;即使非懂,

至少似懂。有些领导平时就念惯了这种玄之又玄的报告,看惯了这种说了白说的

文章,所以非但不觉其空,反而倍感亲切,赞誉有加。因此我想,只要还有领导

看,便会有人写下去。

(秋武《深圳特区报》,1999.6.26)

这篇批评虽然短小,但内容深刻、生动,对某些政治报道、工作报道的空洞无物批评得入木三分。这样的媒介批评看上去题旨芥微,其价值却是恢宏的,体现出深刻的新闻批评理念。(三)评价传播内容的社会效果,又称社会效果批评。有许多传播内容掩盖、扭曲事实,误判客观事物的变化,表达错误的思想,严重误导了受众。媒介批评引导媒体纠正这类错误,提醒受众不被新闻所欺骗,不能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媒介批评的实质与流派

综合上述,我们应当在以下涵义上使用媒介批评这一概念:分析媒介现象,评价媒介作品,反思媒介传播的得失。[2]在媒介批评学还未成为独立学科之前,由于自身的本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学者们不可能把媒介批评与传受活动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反思”,媒介批评观还难以深入实质领域。那时,人们对媒介的批评停留在宏观层面,颇有高射炮打蚊子的意味。而局限在微观层面,批评又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和随机的,个人或某一机构对传播的狭隘理解主宰着对媒体的评论,又多在政治立场框架里指点媒体的是非。

比如,一位知名作家指责报纸报道的一条不该披露的消息,在政治上容易引起混乱。尽管他的指责毫无道理,报道后也没有出现任何混乱,但记者或某些受众无力反驳这位声威显赫的作家。因为人们缺乏解读新闻的常识,只能以政治和“权威”人的意见作为权威性的批评。这种政治与权威主宰的批评范式,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在政治主宰的范式里,传播的真实和和效果理念遭到蔑视,媒介批评缺少媒体和受众的地位。

传统的媒介观总是把传播视为宣传或再现客观事实的二元模式,并将传播作为单面因素加以阐释,忽视对受众解读活动的探讨。其实,传播是由媒介、信息和受众共同构成的整体,受众的解读是媒介传播的重要部分,对权衡传播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播内容引起受众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对媒体和管理机构还是一种未知的世界。要把未知、粗糙的意识转化为专业批评者的认识元素,必须掌握科学的批评原则。

媒体作品只有在受众的解读中才能生机勃勃,它存在于受众的理解之中,并被受众所追求、所沉思。比如,新闻报道的完成,并非是新闻的完成,其实它还处在新闻传播的中途,受众的接受和解读才是新闻整体过程的终结。媒介批评的重要实质,就是指导“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3],将传播内容的静态意义还原为鲜活的思想,探索和提升受众的解读规则、方法和认识理念。

媒介每天都传播政治内容,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什么样的政治符合群众的需要,人民欢迎什么样的政治,只能由受众作出回答。媒介批评理论则是这种传播活动的直接、现实的反思,充当“反思的反思”角色。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4]。媒介批评使新闻理论内部各要素,诸如事实观念、形态观念、价值观念及政治观念的辩证关系真实地体现出来,给媒介准备一面清晰的镜子,让它们随时照照自己。

大众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的分支,与人们对它的个性重现和全面考察相关,也与媒介批评的自觉意识无法分离。从本体论上回答什么是媒介批评,首先必须确定媒介批评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媒介批评总是在传播行为和对它的研究领域来回滑动,以多种科学理念评析媒介。媒介批评学针对评价作品和媒体行为阐发系统的理念,把媒体的得失从理论高度给以综合把握。对新闻观念本身的批评,媒介批评学偏重于宏观研究,提出超出新闻本身的东西,即它的社会和人的意义。正如艾略特圈定的那样,“批评,按定义来说,是涉及它本身以外的别的东西。”[5]

宏观和微观的媒介批评,也可称作两种流派,它们的视角虽有不同,但都应融入对媒介的综合理解。对传播作品的分析,比如某条新闻的分析,属于微观分析;而对媒介的立场与善恶的评价,比如我们批判CNN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则属于宏观的批评。客观批评派注重事实,针对媒介的客观现象指出它的好坏优劣,诉诸客观论的信念。理想主义的批评,承认并运用批评对象的永恒规律和最终真谛,揭示它的实质、真相或效果,用理论语言重构它的纯洁模式。这两种批评都追求真理的目标。

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到哪里去寻找,则因批评者而异。艾略特指出,批评“有可能获得我们自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这种东西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叫作真理,至于这个真理究竟有什么具体内容是次要的,只要它们确实存在,且不管它们是怎样的”[6]。在理想主义批评家看来,这个至上目标是他的经历乃至他的潜意识,即他看到听到或想象到的媒介理念。但必须确信,对传媒而言,受众就是一切。受众来自社会各个角落,代表媒介进程的意志,媒介批评无疑应当反映这种意志。媒介批评最终追求的目标,需要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受众的价值要求,而不应是“不管它们是怎样的”。

媒介批评带有更多的主观成分,因为批评不仅是评价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研究活动,批评者有自己的一套原理和概念结构。如果说新闻作品是记者用一套语言系统对世界的再现,那么,媒介批评则是批评家用另一套语言体系对记者、作品、媒体和受众追求的再现。实现这第二层的“再现”,即第二境界,必须在批评中融入超越新闻报道原则和理论的其他学科知识。这样,媒介批评学对批评者自然是一种博大见解的注入,不掌握媒介批评学的实质,理解力和知识匮乏的人,是无法进入媒介批评角色的。

三、媒介批评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

近几年,我国出版了传媒批评研究的专著,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新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7]媒介批评学著作的框架不断创新。批评观念总是“融化”在批评倾向之中,媒介批评学的研究对象应建立在批评的科学逻辑之上。这里需要回答的是,批评家与批评对象发生关系时,保持在怎样的范围才属于媒介批评。如果越过了界限,可能变为政治批评、道德批评或思想批评。

媒体自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不受外部世界的支配,因而,有人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只能是它的“产品”。这种理念的片面性是明显的。所谓产品,是具有特殊文本形态的现实认识,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上的拟态事实反映社会。自然,批评家能够看到的并对它发表意见的惟一对象,首先是这个完成了的“产品”,而不可能首先接触作品之外的相关世界。我们将此称作批评的域内对象。

媒介内容较多的是社会事件被传播者选择、记录、加工的叙事性文体,解析媒介作品是挖掘传播者纪事或创作的意图,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作品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任何媒介作品都有两个范畴,一是客观范畴,二是主观范畴,构成媒介的精神世界。解析传媒作品要从记者、编者的主观视野窥视世界的真实面貌,把握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性,从而揭示作品如何反映现实事件。例如,把新闻作品的内容同客观事件简单地等同起来,忽视记者意识的能动性,是很流行的一种批评倾向。在这种倾向看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必定有什么样的作品,事实有价值就是作品有价值。他们的错误在于把报道对象同新闻作品混为一谈。不懂记者的立场对写作的指导意义与制约作用,也不懂事象原则的新闻报道规律。列宁说:“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等同的,那就荒谬了。”[8]

传播作品的形式不仅是作为内容的载体,而且是作为记者把握世界、反映生活的框架,具有特定的美学意义。一方面,内容寄托在形式之中;另一方面,形式使内容定型化,反映传播者的社会视角。优秀的新闻作品通过优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把人的生命感,把人类生活中潜藏着的哲理生动地揭示出来,给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这只能通过受众的感受来把握,而新闻批评则使受众把握得更深刻、更明晰。

媒介批评学的域外对象不可能在批评家的视界里消失,非但如此,域外对象是域内对象的延伸,是批评者意识活动的外延,成为媒介批评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如果媒介批评的内容只包括媒介作品,批评也就仅具有局部意义了。局部和整体不只相对而言,而且是对批评范围的分割,把作品、媒介活动和社会作为三维的目标,能提升整体批评的体制意义。媒体制度批判,是媒介批评范围的第二个视阈,委身于一定的社会,批评达不到这一界限就难以使批评建立至高点。现代媒体林立,以各自不同的动机发生传播和评价社会现象,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鞭斥媒体对正义和良知的践踏,不仅能指斥社会应负的责任,而且能提升媒介的伦理方向。媒介批评学必须以批判的力度否定有害的媒介结构与功能,塑造完美的媒体制度与功能目标。关键词:媒介批评学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已经成为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开始研究的一个领域,许多媒介批评家早已活跃在媒介批评领域。管理部门、受众和学者对传播内容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媒介行为,正在深入到各类媒体的实践活动。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行为,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注释]

[1][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4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参见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21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德]黑格尔:《小逻辑》39页,商务印书馆,1981。

[5][英]艾略特:《批评的功能》,载《现代西方文论选》28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6][英]艾略特:《批评的功能》,289页。

[7]我国学者研究媒介批评学的著作主要有:黄新生的《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台湾1987)、台湾政治大学论文集《媒介批评》(1988)、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2000)、刘建明的《媒介批评通论》(2001)、王君超的《媒介批评:理论、实践与方法》(2001)、陈龙的《媒介批评论》(2005)、李岩的《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2005)、谢静的《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2005)、雷跃捷的《媒介批评》(2007)、刘建明等《西方媒介批评史》(2007)。

[8]《列宁选集》第2卷330页,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