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5 08:14:00

导语: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研究论文

关键词:信息污染媒介治理媒介生态信息环保主义运动

[摘要]:

当代大众媒介中混入了不少有害性、有毒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这些信息已经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并形成污染,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和其他不良影响,对此,除了国家、媒介、个人提出解决的措施之外,信息环保主义运动和媒介生态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传播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绿色”原则,坚持多样原则,坚持平衡原则,坚持循环原则,坚持“扎根”原则。

Abstract:Amongmodernmedia,therehasmixedinformationwhichisdeleterious,poisonous,beguilingandmisleading.Thiskindofinformationhasoverrunthecommunicationcriterionandmoralbaseline,formingtheinformationpollution.Thepollutiondoesharmtothecommunicationecology,informationresource,thehuman’sphysical-mentalhealth,etc.Withal,besidesthemeasurementswhichareproposedbythecountry,mediaandpeople,informationenvironmentalismmovementandthetheoryofmediaecologygiveussomeilluminations,thatis,insistingonfiveprinciplesinthecommunication.Theseprinciplesareasfollows:theprincipleof‘green’;principleofmultiplicity;principleofbalance;principleofcirculation;principleof“takingroot”.

KeyWords:InformationPollution,Media’sCountermeasure,MediaEcology,InformationEnvironmentalismMovement

人类曾热烈欢呼工业文明的到来,在多少个世纪里尽情品尝着工业文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但当工业污染这杯苦酒端上餐桌,人类惊恐、害怕了。同样,当我们热烈拥吻信息文明和享受信息佳肴时,信息污染又成了一杯并非“自酿的苦酒”,媒介强国凭借大众传播上的优势强行倾倒信息又会演化成类似于军事入侵的信息侵略,从而对人类社会构成伤害。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坚决清除和反对。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有毒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从更深层次讲,信息污染也是对有利、有用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的干扰,直接影响有利、有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从而也降低了准确使用有利、有用信息的效果。

一、信息污染的表现

信息污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社会公害。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信息:

1.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从大众传播的内容上来考察,色情和暴力属于有害有毒类信息,也是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这类信息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强奸、、、淫乱、暴力等内容,污染社会环境和受众视听,违反伦理纲常。

在新闻传播中,“黄色新闻之父”是1833年创办《纽约太阳报》的本杰明·H·戴伊和1835年创办《纽约先驱极》的詹姆斯·G·贝内特。在他们看来,一切违背《圣经》中“摩西十戒”的都是新闻,“其中背了第五(‘汝勿杀人’)第六(‘汝勿奸淫’)两项的,是最好的新闻。”如今,黄色新闻已遍布全球的各种传播媒介。在中国报纸的“周末版”、“星期版”和一些娱乐性的小报中,黄色新闻和暴力内容也是屡见不鲜的,什么打工妹失身、女秘书插足、明星婚变、大款纳妻、小尼偷情、深夜情杀……等等,“黄货”一直屡禁不止。

在电影、电视、网络和录像带、VCD中,有害有毒信息更是波涛澎湃。据统计,好莱坞电影中有23%属于“儿童不宜”;法国录像带出租店有30%属于“黄色窝点”;一般电视剧中平均每集有接吻、上床、性搔扰、语言挑逗等色情镜头约5.4个。美国《电视导报》曾调查了特定一天首都华盛顿10个频道计18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结果共有1846个暴力镜头,其中动枪的有362个。尽管在1993年美国出台了《电视暴力管理法》,但三大电视网仍保持着每小时18个暴力镜头。面对法律,美国广播公司一位女发言人甚至在1994年1月还公然声称:“我们应做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为了避免法律干预,我们的节目安排得很合理,我们不会再做什么大的变动了。”面对批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集团主席沃德·斯金格辩解:“我们并不孤独,电视暴力是5O0个频道共有的问题。”在网络电子公告栏储存的数字化图像中有83.5%含有猥亵内容,甚至还有性变态的画面。

2.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大众传播中的虚假、伪劣信息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是影响最坏的、受众意见最大的信息污染。虚假、伪劣信息是蒙着真实的面纱,以真实的面目呈现,使受众信以为真,判断失误,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美国新闻史上,大众传播媒介搞信息传播垄断,故意制造煽动性的虚假新闻,竟然引发了一场“美西战争”;后来的“美朝战争”和“美越战争”,美国的新闻媒介也同样扮演了不很光彩的角色,传播了许多虚假新闻。即使在和平时期,美国新闻媒介也存在选择性失实和偏向性失实,有时甚至有目的地传播“反间信息”和“假事件”或传谣、造谣,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也有点趋向功利化和商业化,炒新闻、买新闻、策划新闻、变相制造新闻已成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惯用绝招,卖版面、卖时段、搞广告新闻和有偿新闻也是时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通常做法,而这些正是产生虚假、伪劣信息的直接原因。

在商业经营和广告传播中,商家为达到赢利的目的,利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和一些消费者不易确证的有利条件,伪造商品属性,夸大商品功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各种夸张语言向消费者强力推销,误导和蒙骗消费者。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由于每个人所持立场和所持观点不同,对人或事物的描述和评价中往往也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伪劣信息。时过境迁,这些留存的虚假、伪劣信息便给后人理解和认识当时的历史造成欺骗和误导,成为信息污染。比如,对人物进行评价时,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扣帽子、打棍子、肆意人身攻击;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不客观公正,报喜不报忧,只讲一面之辞,甚至利用大众媒介为恶势力公开辩护。这不仅在当时会对受众造成欺骗和误导,许多年后,当人们再看这些人或事件时,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现在有许多读者抱怨:“报纸内容都差不多,看一份就够了”。因为,打开同城的几家甚至十几家报纸,人们看到,同城媒介对同一件事的报道都是同一个声音,不仅报纸上的新闻和信息内容交叉重复,甚至连叙述口气、报道角度、价值判断、编排手法、版面风格和读者定位都大同小异。其实,广播电视节目也是这样。新闻和信息内容的交叉、重复、同质,导致同城媒介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降低传播质量,媒体之间的替代性十分明显,竞争底线相当脆弱,最后受害的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受众。因此,对信息交叉化、重复化和同质化的现象,媒介应该引起警惕,否则,它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不仅交叉性、重复性信息是一种信息污染,图像性、视像性信息也会转化为信息污染。当代社会信息通过电视来传播的比重越来越大,日后用电脑传播图像化信息的比重也会上升。面对这一趋势,施拉姆清醒地看到:“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因为,图像性、视像性信息,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导致思维的跳跃、散乱和不规则、不缜密;同时,思维上的图像化、视像化,又会使观众的语言(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使语言传播趋向大众化和流行化,而缺乏个性和特色。对此,西方甚至有人将图像化信息称之为:“电插头”,以警示受众严加防范。英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纽森(1995)认为,经常让孩子看暴力录像,就等于虐待儿童,社会必须保护儿童不受这种形式的虐待。

二、信息污染的治理

对于信息污染的问题,学术界从来就没有形成过统一看法。传统派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它的内容必须有益于社会健康和社会进步,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自由派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乃“自由的卫士”,它有权自由地传播受众需要的各种信息,受众也有权自由地收看他们想看的任何信息。两派学者提出的科学研究结论也都为他们的观点提供了证据。这既涉及价值观的冲突,也涉及方法论的碰撞,争论本身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暴力内容特别是暴力镜头日益泛滥,导致现实社会中的暴力和犯罪的不断上升的状况,许多国家已经深感忧虑和不安,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加坡就设立了调查电视过激暴力场面的委员会。马来西亚新闻部则要求禁播有暴力的节目。加拿大广播电视和通信委员会(CRTC)在1993年10月通过了“反暴力法”。1988的5月英国设立广播标准委员会(BSC),负责监督媒介中的暴力描写、性表现及品位等问题。1996年8月巴西司法部和巴西电视台成立了专门机构审查电视节目,以减少荧屏上的暴力和色情镜头。澳大利亚已经开始采取对策限制电视、视屏游戏中的暴力描写和性描写。就连美国这样的音像制品的输出大国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开始对暴力镜头进行削减。总之,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解决暴力描写和暴力镜头的迫切性。

信息污染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一些民间组织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最近,一些先知先觉者提出并大力倡导“信息环保主义”,这一运动正在美国发展壮大。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戴维·利维(DavidLevy,2004)说:“我们乐于把这视为新一类的信息环保主义,乐于讨论我们的经历和注意力遭受的污染。”美国的信息环保主义者认为,信息时代的首要污染物,已不是向空气中排放毒素的化学品制造商,也不是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集团,更不是把湿地开发成购物广场的地产商,而是来自媒介、客户、同事和广告商的大量无用信息。它们为了获得你的注意力展开无情争夺。信息环保主义者高喊,既然狂热的女权主义者可以把自己的乳罩付之一炬,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热情把自己的电脑和电视抛在一边!

媒介生态学理论和信息环保主义运动为解决信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从中得到五点启示:

(1)坚持“绿色”原则,即坚守公共精神、恪守社会公器,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信息伤害,避免色情、暴力、犯罪等活动的过度报道和传播器具、形式、技巧的过分运用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生态的影响破坏。

(2)坚持多样原则,即允许多种信息并存,对人类来说,信息多样化就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物种多样是生态系统健全、完善的重要特征。同样,知识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是现代科学传播体系的关键标志,也是科学进步、知识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必然趋势。

(3)坚持平衡原则,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同时,要确立科学的平等传播思想,反对媒介的等级观念和制度,信息来源没有高低贵践之分,所有媒介和信息都有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权利。

(4)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加强文化活力。[1]坚持循环原则,就是要用媒介生态理论指导和规范传播活动,正确处理媒介与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不浪费资源、不污染身心、不破坏社会稳定的“三不”发展模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体系也从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循环往复的整体生态系统。

(5)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坚守文化传统,不是搞封闭,也要注意在传统文化中加进时代气息和现代元素,以燃起当代受众的接受激情;我们坚持中国特色,也要具有亚洲眼光和全球视野,以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

当然,从宏观层面上说,此事应该由国家加强管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宏层面上讲,应该由媒介加强自律,制定出一些防范信息污染的公约和守则;从微观角度来说,则需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传播文本的质量加强审查,对不同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者的声誉、能力等因素加强鉴别,要求传播者弘扬公共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注释]

[1]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邵培仁:《论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年第3期。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邵培仁:《媒体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

邵培仁、邱戈:《论当前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