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服务教育改革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5 03:05:00

导语:高等服务教育改革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服务教育改革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承诺与限制,分析了加入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加入“WTO”后的改革对策,即: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实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学主体要多元化,加速发展网络大学,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自主权,加快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经费与建设投资,人才培养方向,国内外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整合与互通。

【关键词】中国;WTO;教育服务贸易;高等教育

一、WTO与中国高等教育“互赠的礼物”

1.中国高等教育向WTO表达的承诺与限制

WTO的核心是《WTO协议》,它约束的只是政府。《WTO协议》分为四大块,其中的第二块是服务贸易(GATS)。服务共12项,教育是其中的第五项,教育又分为五个部门,高等教育是其中之一。在WTO的视野中,教育是服务业,是一种产业。

中国政府向WTO提交的《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的“C.高等教育服务(CPC923)”,没做任何排除(已首先表明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会更多地面向市常

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1)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国向任何其他成员国提供一种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向别国提供教育服务。):中国不做承诺。

2)境外消费(指一个成员国的居民在另外一个成员国的国境内享受一种服务。如出国留学。):中国没有限制。

3)商业存在(指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国的境内,通过建立、经营和扩大商业实体提供服务。如到国外办学。):在“市场准入限制”中,中国“将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可获得多数拥有权”;在“国民待遇限制”中,中国“不做承诺”。

4)自然人的流动(指一个成员国的自然人进入并且暂时居留在另外一个成员国的境内并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到中国来任教。):在“市场准入限制”中,中国仅保证“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和承诺“外国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受到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邀请和雇佣,可以入境提供服务;”在“国民待遇限制”中,要求提供服务者有“资格如下:具有学士或者以上学位,具有相应的专业职称或者证书,具有2年的专业工作经验”。

根据以上承诺,与我国加入WTO前夕的改革开放政策相比,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拥有权上,外方可占多数权”这一条上有实质上的大变化。总起来看:加入WTO以后,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近期没有大的、直接的影响,主要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它会长期地、持续而深刻地改变中国高等学校的面貌与格局。过了若干年,回头看中国的学校和校长已经是全新的风格,因为WTO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2.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主要挑战

第一,教育观念被迫更新。加入WTO的手续可以短期完成,但观念的转变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急速转变观念是矛盾的和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例如对于教育是否存在市场的认识问题,WTO的成员国有五分之一将自己国家的教育领域作为市场来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正视确有一个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存在,而且正在向我们逼近,我们要不要与市场化,以及如何参与,时代正逼迫我们表态。

第二,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表现为人才全球性流动和人才国际化标准。“地球村”的现实使人们更经常地在国家之间、产业之间流动,这就要求中国的高校具有国际化的色彩,培养国际性的人才。人们会更多地用国际标准衡量高教的目标和绩效。中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三好”等教育评价标准如何与各国的同行沟通理解,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际沟通需要获得国际认证,这不是由哪个国家能左右的,这是市场导向。能帮助大学生获得国际证书的专业或教育,将会更受人们青睐,现行的高校培养规格面临挑战。

第三,高教市场国际化。外国的办学机构到中国抢夺生源和教育资源输出到中国,并可以在合作办学中拥有多数权,这构成了国内外高教机构对中国高教市场的激烈竞争。

第四,人才需求量激增。加入WTO,我们在国际上的经济、科技竞争更加剧烈,几乎所有WTO涉及到的学科都需要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今后十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要达到适龄人群的15%,要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这意味着现有在校本科生要翻一番,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第五,人才结构失衡。如,金融保险、电信通讯、汽车工业、农业等行业都是我国人才资源比较薄弱的环节,并且培养能力不足。而另一些具有辉煌历史并至今仍是一些行业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点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没有多大。对很多高校来说,教育结构和专业构成的调整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六,多元文化的冲突。WTO带来更多的国外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就更大了。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主要机遇。

第一,带来教育规模空前的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现状是:现在很多人手里拿了两、三个毕业证书还在上学;下班以后还要赶到夜校或业余学校学习;家长省吃俭用甚至借钱也要供子女上大学;等等。但是,我国现有高教资源短缺,无法满足要求。外国办学机构的加盟,既增加了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资源总量(钱、理念、制度、内容、教材、方法、师资等等),又拾遗补缺或带来我们期盼的新思想和满足了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同时刺激了我国高校的上进心。

第二,推动教育体制破旧立新。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能尽快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实用人才,WTO的市场机制要求高校培养人才具多样性和竞争能力。为满足这一需要,必须打破而不是修补现有的教育制度,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高,他们的进入,给我们送来一次可能打破传统教育制度的机会和外推力,促使我们的教育制度变成多元化的开放的制度。

第三,中国高校的投资机制得以改善。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投资于教育,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不是人人都能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也就是67%。但是,让所有的人为高等学校纳税,这件事情不公平。上大学会有利于就学者将来的前途,因此,让就学者分担一部分学习成本,这是公平的、合理的。中国学生缴纳的学费只占到培养成本的15%,现在也没超过25%,其中还有一些是通过各种形式返还给学生了。同时,国家需要人才,国家财政也要投入一部分到高等学校。

第四,中国高校的运行机制得以改善。首先要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内高等教育立法,要修改不适应WTO要求的法律、法规、规章。新的、透明的、法制化的管理和运行规则将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运行自主权,将使松了绑的高校健康快速地成长。

第五,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的流动”的增长均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二、国高等教育应以何种指导思想面对“WTO”

纵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史和企业变革过程,就能针对加入WTO,建立起清晰的、有信心的、正确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有两件事对我们的教育很深刻。一件事是,我国决定对外改革开放,打开了“窗户”,带进了“苍蝇”,引起了“苍蝇”论者的不满。最终,我们没有关上“窗户”,而是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办法来消灭“苍蝇”,取得了今天的举世瞩目的大好局面。第二件事是,欢迎外商到国内来办企业或合资办企业,当时也有“资本家来了会剥削中国人,会占用中国的资源”的不满议论。现在,我们看到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给我们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税收,看到了合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到了外企对国有企业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看到了国企竞争力的提高和承受能力的增加。

在我国进行WTO谈判过程中,国内又产生了“狼”论。现在中国已经入世,经济界的“狼”论已经没有市场,但是,教育界的恐“狼”心思还很重。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界应对“狼”论进行澄清。

“狼”好不好,让“狼”进来好不好,“狼”进来我们怕不怕,与“狼”分居还是与“狼”共舞,我们是否应变成“狼”?

我们关注“狼”,想向它学习,是因为看着“狼”的日子过得好,羡慕它。有的事情我们想自学,但是学不会,就想向“狼”学习。如果我们老是在远处眺望,就看不清“狼”的细模样;如果我们老是去森林里观察“狼”,成本又太高,所以决定把“狼”请进来。我们心里怕“狼”,但利益的诱惑壮大了我们的胆量,我们手里拿着“棍棒”,瞪大眼睛注视着它进来。把入室的“狼”与我们之间隔一道栅栏吧,“狼”的优点不能向我们展示得淋漓尽致;与“狼”共舞吧,又担心被“狼”伤害;犹豫再三,彷徨多时,最终还是挡不住美好憧憬的诱惑,下定决心与“狼”共舞。一旦与“狼”共舞使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下一步是否要冲出家园,奔向大自然(世界高教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真想啊!那就让我们也变成“狼”吧,这样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具有竞争力。(笔者释:这里的“狼”是指国外具有优势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教育专家、教育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这里的“棍棒”是指我国的保护政策;这里的“利益”和“憧憬”是指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确立了以下指导思想: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乘加入WTO的东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发达国家教育制度的长处,按照育人和产业发展结合的特点破旧立新,大胆进行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地位。

三、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

(一)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法由来已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把它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

1.国际化的必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国办高等教育的长处,使自身得到提高,这是一个优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政治性,教育往往被国际上看作外交政策的一个层面,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形象,现在中国的外交,很大程度是通过大学这个舞台来开展和进行的。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比一般人预料的还要快,1986年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现已经家喻户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资本和商品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动,它同时使各国人民生活在一个不断缩小的空间和世界里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技术上,现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全球整个联合在一起。学术上,高等学校传播的知识具有世界的普遍性。文化上,任何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有一种本能的希望了解新东西的渴求,同时,国家间的开放还可以使个人到国外追求发展的机会。社会上,人类面对的共性的问题急剧增加,如和平、发展、环境、种族、人权、妇女等等问题,完全是国际性的问题,单靠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制度上,世界上已形成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包括联合国、WTO、奥运会等等,它们制定了所有成员国家都必须遵从的国际规则。

2.怎样才能国际化

首先,思想观念向国际化转变,凡事从全球角度看问题。其次,加强国际性合作,如机构合作、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合作、项目之间的合作。再次,研究和参与解决国际性和地区性重大问题。第四,积极广泛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参观和建立校际关系,如大学生间的交流、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间的交流、政府高教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第五,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和采用双语教学。

[page_break]

(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1.尽快实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

加入WTO以后,国家更需要人才,社会要更新知识,个人要增加回报。我们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人才压力、竞争压力和市场压力。因此,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这就是法制化。

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就是指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给予法律规范,依法处理高等教育法律关系,明确高等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学校要依法治校;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法律治理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政治上,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纲领,在九届二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宪法》修正案规定了我们国家追求的目标是依法治国,这是高等教育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首要环境。经济上,国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社会上,现在国家各行各业包括科研所、文化团体、医院、体育团体都在改革,高等教育要求民营机制的加入。法制上,《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1993年的《教师法》、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1997年的《高等教育法》等六部专门的教育法律,再加上大量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构成了我国高教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入WTO,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遵法守法的典范,还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依法治教的强大动力。

在WTO协议下的高教法制化管理,就要按照WTO的要求和国际上的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修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尽快取消教育管理部门的“内部政策”和“暗箱操作”,使各项政策达到WTO所要求的透明度。

2.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近几年,高校办学自主权有了较大的落实。但是,从我国社会发展和高教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仍有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七项自主权给予的力度不够,或者表面上给了,但申报手续繁琐,审批时间拖得太长或难以获得批准。二是条文上真正给予的权利落实得不好,究其原因,既有少数校长怕担责任或蛮干的,也有自主权制度不具体不便落实的,更普遍的是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内部所属机构管理,从而侵犯了学校的权益。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不够,表面上看是政府和高校都有责任,实质上是政府负有主要责任和关键性的责任,因为政府是领导方,高校的各种权力是政府给予的,高校所获得的权力是有限的和相对的。所以,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主要不能靠高校自身来落实。

如何才能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真正落实它呢?高等教育越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就越多越细,管理任务会不断增加,政府如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具体地管理下去,将会既忙不过来,也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因此,高教改革应向我国企业改革的方法学习,实行“高校无行政级别,高校变为无上级主管高校”。政府应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变为整体管理,由硬性管理变为软性管理。政府的必要控制和管理应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规划和立法,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控制,教育的评估与监督,为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供法律服务等四个方面,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所有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相对分离。

3.办学主体要多元化

繁荣高教广开渠道。对国(公)立大学,公立民办高校,私立民办高校,股份合作制高校,中外合作和外国独资高校,都给予一定的、平等的生存空间。并使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压力。由国家出资建立一批代表中国水平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它们除了为经济和市场培养人才之外,还肩负着引导社会走向文明与发展的重任。放开一大片一般性高校和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使他们更多地用市场机制调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加大民办高教比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到2005年全部完成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时,与不加入世贸组织相比,当年的贸易生产总值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比现在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和1.2%。随着中国教育服务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家庭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各种社会力量主体的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意识进一步觉醒和强化,教育将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民办高等教育会成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热点领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会明显增强,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也会继续提升。

我国对WTO提供的教育服务减让表中允许合作办学,外方大量合作的对象将是非国有大学,民办高等教育将在合作办学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对WTO提供的教育服务减让表中,还没有允许外方来华独立办学,今后也应逐步开放,这是大势所趋和时代的进步,任何人也拦不祝

4.加速发展网络大学

网络大学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各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美国已有2000多所院校(占50%)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其中有5.4万个网络课程,主要集中在外语、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占网络课程总数的70%。90%以上的课程是大学水平的学分课程,公立大学提供的课程约占80%。

加入WTO,我国将逐步开放包括国际互联网在内的国内信息市场,这意味着国外名牌大学的远程教育将会以低成本进入我国教育市常而国内电信资费的大幅度降低,也刺激和促进我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对高等教育的热切需求,网络大学的出现,为此带来福音。我国网络远程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在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网络课程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我国的网络大学的建设步伐。

5.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国家规定了高校有依法自主设置学科和专业的权利,但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的限制削弱了高校积极为人才市场需求服务的良好愿望。新专业目录是规范了全国的专业设置和拓宽了专业,但缺点是没有照顾市场需求多变的现实。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大,人才需求变化快,学校又很多,400多个专业能满足需要吗?申报新专业增多了,政府有精力年年审批吗?繁琐耗时的审查或不批准不仅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错过了机遇,也淡化了许多学校对市场快速反映的机敏意识。

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设置的管理是否可以先分层次要求。对全国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暂时继续实行新建专业由教育部审批的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国家出指导意见,各校自行设置专业”;对省属高校实行参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自行设置专业。最终,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既不用政府审批,也不受专业目录的刚性限制。特别在民办高校身上,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市场需求和高校竞争要求它们发掘新的需求领域(想尽点子按社会需求自行设计专业名称),而不想老老实实地按国家的专业目录增设新专业,否则,它们可能会办不下去。所以,如果我们既要求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国外高校竞争高教市场份额,又要求高校接受政府的许多的对其“小节”的条款限制,这是很矛盾的,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

6.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自主权

国家规定了高校制定自己招生办法和自主调节招生比例的权利。但是,所给的权利太校高校必须通过各省招生办公室而不能直接面向社会招生,只能在省招生办公室给定的参加全国高考上线的名单里选择学生,无权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独立的考试和招生规定。在计划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这种高考和录取制度体现了公平。但在花钱上学的市场经济时代,在一些高考录取率达40%多的几乎高等教育达到普及阶段的某些大城市,这些制度就显得有些无意义了,有的甚至成了招生工作的束缚和管理成本的消费。

7.加快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

一是要使辞退制度顺畅地运作起来。这几年,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人员流出,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但是,在高校中,不适应工作的人员的流出工作止步不前,这对高校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它是被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所掩盖。二是“优劳优得”应尽快与人才市场接轨。目前,高校教职工的各项待遇标准基本上是按职称、职务和学历来定,使一些缺乏相应能力和无所事事者也搭上了“高薪”之车,而稀缺人才的待遇与社会上人才市场价格不接轨。另外,待遇能上不能下。三是雇佣外教障碍较大。在中国政府向WTO所提交的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对“自然人的流动”表面上看,中国高校想聘就成,实际上,繁琐的审批手续和有意识要“卡妆的指导思想,使聘用难以实现。

8.经费与建设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投资体制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变革,集中表现在由政府单一投资体制转变为“一主三辅”的投资体制,即以政府拨款为主,校办产业、社会集资和学生交费为辅的投资体制。

但是,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着当前高教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核心因素。尽管政府投入逐年增长,如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998年为6775元,1999年为7201元,增长率为6.29%;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1995-1998年分别为2.41%、2.46%、2.49%、2.55%,但是,仍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个人交费方面,高等教育的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据中央电视台调查,绝大多数家庭对于平均3000元的学费能接受,再高了就承受不了。1998年,我国高校成本为11020元,若按30%计算,学费是3306元。按国际惯例,个人学费占教育成本的30%左右,哈佛大学的学费仅占21%。我国多数高校目前的收费已偏高。社会集资和校产收入方面,实际向高教投入的总量偏小,并且不稳定。

由此看来,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教的投入,还将作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总量增加的主力。据国际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乐观估算,我国政府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另外,我国政府对高校也应实行“抓大放斜的战略。将国家大部分的高教经费用于少数高水平的综合型大学,对多数小的高校或是改为民办,或是民办公助。还有,通过引进外资,研究生教育收费,鼓励企事业单位招人采用交费的“订单”培养等等方法,扩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

9.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要依据社会发展关系、经济需求、我国用工制度改革、个人愿望这四个方面改革。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三个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许多学校是利己主义,自己怎么方便就怎么培养,有什么富裕师资就扩招什么专业,不管社会需求如何。有的甚至明知是退化专业,或为了教师有工作量,或为了扩大学校规模,照样拼命为该专业争招生指标。

二是本科培养一刀切地“宽打基础,淡化专业”,导致本科层次无实用人才,就业困难。例如,“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8日第8版有一副标题“大学生到技校‘回炉’”,说的是在山东、湖南、广东有许多刚毕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为拥有职业技术资格而去技校学习。现在,我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条线。一条是职高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中等教育实用人才和高等教育大专层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另一条是高中和普通大专,作为文化教育。两条线的顶端是硕士与博士,他们是文化层次最高和专业性最强的人才。而处于高等教育中段的本科教育,这些年来的改革,使其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越来越少。结果是,基础理论厚实有利于向上报考研究生;或本科毕业马上就业在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有能力自学改行。这样的考虑有对的一面,但是,现在,全国的本科生全按这个思路培养,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必须进入劳动市场,他们又没有比较具体的较强的劳动技能,自己缺乏明确目标和信心,企业也不愿招来之后再进行长期的培训,矛盾较为突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将本科教育分成基础理论型和实用技能型两种,前者中将有多数毕业后升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面要求宽的工作岗位或技术管理岗位,后者直接从事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后者的数量比例要相对大一些。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开辟了职业教育系列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本科层次,也符合社会发展对实用技能要求升高的趋势。

三是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剩余的范围太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加入WTO后的人才需要。所以,专业目录应尽快扩大,并在运行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

10.国内外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整合与互通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求学者和求职者在国际间的流动更为频繁,这就需要在国际惯例和规则中建立国家之间的学分制、学位制的互认制度。其中包括,普通高校之间的学历学位学分互认,网络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之间的学历学分的互认。

另外,还要尽快规范国内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教学成果的互认,包括:我国高校中学分与学年的互通,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横向的互通,等等。

参考文献:

①孙志军:李祥云《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陈雅芳:《加入WTO对激活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上),《教书育人》2002年第2期

③徐广宇:《WTO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④查卫平编译:《美国大学快速发展远程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

⑤劳凯声:《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应采取的对策》,“北京广播学院高教论坛”

⑥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北京广播学院高教论坛”

⑦孙宵兵:《加入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治理》,“北京广播学院高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