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报刊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5 11:21:00

导语:文报刊文化传播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报刊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阐述华文报刊用南洋人的眼光审视和关照中华文化、以承传中华文化为已任、在维护当地国的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争取华族权益等内容,论述了东南亚华文报刊的文化影响与编辑特色,评论了他们在承传中华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东南亚各国吸收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以及当地国政府设置的不利华文报刊的生存环境,华文报刊在坚持原来的编辑办报特色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种种应变措施。

[关键词]华文报刊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趋提高,华人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所造成的影响也愈来愈大,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者的关注,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研究课题。与我国近邻的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在繁荣当地经济的同时,还在承续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方面,华人传媒的宣传可谓居功至伟。东南亚华人众多,分布地域较广,经过艰苦的创业,虽然经济地位较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在政治上无法取得突破,因此族群的发展往往依靠当权者开明的种族和解和经济开放政策。在东南亚各国政府通过各种文化政策,力求迫使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华人的文化生存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被当地土生主流文化同化的危险,华文报纸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孤独地寻找和追索中华文化的“根”,把承扬中华文化当作华文报纸重要的教育和宣传任务。

一、呈现海外华文独有的文化色彩

东南亚华文报纸都是在双重的文化背景中发挥其宣传和教育功能的。它们所承载的文章明显地具有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文化特征,文章内容具有两种文化的“对话”。它们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中华文化进行审视和观照。由于长期生活在远离中国大陆,东南亚华人有一个自身群体文化归属问题,也希冀通过华文报纸能建立同当地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平等对话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具有不同背景的文化沟通是非常困难的,特别在当前土生民族把政的政府推行当地土生民族优生发展的政策的状况下,华人要想建立与当地土生民族平等的对话模式显然不切实际。在权力结构中土生民族文化的话语权远远超过了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因而华文报纸所承载的话语的解读权所引起的影响远不及其他当地土生民族的影响那么显著。

东南亚华人无法建立与其他民族对等的文化模式,就迫使处于非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要自找出路,或是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边缘状态中求生存,或是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通过各种方式去化解、协调与主流文化的各种矛盾、冲突。这些种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就会这样或那样反映在华文报纸的文章中,呈现出一种异于中国大陆的文化特征,这并非在中国大陆长期居统治主流地位单一的中华文化的眼光所能深刻理解和诠释。如在泰国,佛教是国家的宗教,泰国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暹日报》,就经常看到有关佛教活动和话题的新闻,文艺副刊也体现浓郁的佛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方文明非常发达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又体现出另一种文化特征。华人占主体,但西方文化却占据着统治地位。虽然华文报纸大量报道新加坡华人社团的新闻,但报道的内容却在某种程度上宣传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取向。这一系列因应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办报风格,构成了他们向中华文化朝圣的色彩各异的报纸特色。

华文报纸的根是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华文新闻从业者,因为原先的母体文化经过移植,成为一种客体文化,同所在地区、国家的主体文化相差较大,同时东南亚各民族的主流文化总是居高临下“俯视”华族,甚至歧视华族,造成华文报纸在这些国家的发行和运作非常困难(除新加坡外)。这种情况在马来西亚、泰国尤为明显。马、泰两国政府不遗余力通过各种举措使华人融入当地社会,借此同化他们。因此华文报纸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几乎都选择了一条与当地土生文化融合的道路,也就是除了报道华人社区的新闻之外,还大量报道当地民族的社会新闻。

在远离中国大陆和异国他乡,面对文化被压制,民族发展受阻碍的情况下,东南亚华人内心充满了苦涩。因此,我们在东南亚的华文报纸的文艺副刊里,经常感受到海外作者充满“放逐”的酸涩和文化疏离的痛苦,既有个人生活的浪子悲歌式的抒写,也有对中华文化与土生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对文化上平等对话的追求。在文章的背后,隐藏着政治、历史、种族、文化、经济之间的无数纠葛,而作品就承担着各种关系的交织,以一种独特的视眼来观照文化的交织,以一种异于中国大陆的华人的眼光来诠释中华文化。所以,在华文报纸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充满着异域感、流亡、放逐、陌生和对故土的回忆。应该看到,长期经受着西方现代文明和当地土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震荡,东南亚华人在文化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文化归属意识,通过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宣扬,可使身在远离母体的华裔寻觅到自身存在的文化之根,从而在与异文化的冲突中获得自身的文化归属。这种寻根和文化归属的强烈意识促成了华文报纸用一双南洋人的眼睛去诠释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因此,东南亚华文报纸所呈现出的南洋华人的色彩,基本上是以华人新闻从业者的文化眼光,经过与异种文化的心理选择、过滤、“内化”而成的,它是新闻从业者从一定的文化立场而发,根据自己对异族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创造出来的迥异于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东南亚华人心理和文化的“镜象”和“折射”,可视作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

二、以承传中华文化为已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丧失了民族文化,便丧失了民族性。华文报纸的出版和发行,为东南亚华人学习中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维系东南亚华人族群提供了条件。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当地种族把政的政治背景下,东南亚华文报纸独如一根倔强的小草,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弘扬和传递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与当地多种种族文化、西方文化并存在东南亚各国中。

华文报人不遗余力地承传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意志的体现,是在异质文化环境里消除陌生感、不安全感而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表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理想的诉求。但这种对华族强烈的认同感,在当地政府刻意要把华族融入当地社会,同化华人,以及随着东南亚各国着力发展经济,向西方国家开放国门,导致西方文化的进入而造成的对中华文化新的冲击下,力量已经显得十分薄弱,反抗也显得苍白。在华族占据主流地位的新加坡,这种对华族的认同感也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而导致华文日渐式微,更勿提其他国家华文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新加坡政府倡导中华文化,推动华语运动,但一个曾受长期英国殖民统治的城市国家,在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新一代的华族拉大了与中华文化的距离。“《海峡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引述一次调查报告时指出,新加坡受英语教育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华族年轻人,有11%至17%阅读华文报,而有80%的学生没有阅读华文报。”①在印尼华文新闻事业于1966年印尼人民协商会议第31号和32号有关禁止兴办华文教育以及禁止出版、发行华文报刊的条例以来,一部分报人到外国谋生,留下来的被迫改行从商或从事其它职业,近几年印尼政府逐渐放松对华文出版业的管制,华文报业得到复苏,但是编辑和记者却严重缺乏。《商报》曾招聘精通华文和印尼文的翻译员,应聘者40人,合格者仅4人。目前报刊编辑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力与精力有限,而年轻一代懂华文的华裔由于从事新闻待遇不高而不就业于这一行,造成印尼华文报刊人才严重断层。印尼如此,在东南亚其他各国中,大多数华文报纸,如泰国的《星暹日报》、菲律宾的

[page_break]《世界日报》等,也都是一些老报人在主持报纸的运作,而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这些老报人秉承着对华族强烈的认同感,在孤独中默默地诠释和承传着中华文化。

面对华族被同化,价值观日益西化而造成的个人价值观膨胀,传统的家庭观念日益淡化,社会伦理道德与中华传统背道而驰的态势下,东南亚华文报人看到了华族西化的严重后果,深刻意识到华文报纸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开辟了许多文艺专栏、副刊,向华族推介中华文化。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的“根”文艺专版,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的“艺海”文艺版,泰国《新中原报》的《艺术快拍》、《集萃》、《神州新姿彩》,菲律宾《世界日报》的“寻根”版,印尼《呼声》、《千岛日报》的学习汉语专栏,凸现出浓郁的中华文化色彩,折射出东南亚华文与中国大陆文化一脉相承的影子,但是又反映出它经历数百年的文化变迁,与泰族、马来民族、印度等民族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演绎过程的情况。华文报纸副刊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大多以揭示当代人的生活为主题,也有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学,以及传统习俗等文艺性较强的文章。其中在副刊发表的生活絮语、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反映了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现实,所承载的文化特征表现出东南亚华人文化独特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在精神上和心理构成上,就反映出华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成为华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存在的基础。从这一方面说,华文报纸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是联系东南亚各国华人的精神和纽带。

三、维护当地国的社会稳定,争取华族权益

作为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各国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想发展经济,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当地政府严格控制着各种媒介,更有甚者,把媒介国有化,不允许它们充当“第四权力”的角色,而是力求它们成为自己的助手和喉舌,以此利用媒介宣传政府的治国方针,尽量减少不同政见者的声音。因为每一次华族与当地土生民族的冲击,都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同属于大众媒介的华文报纸的控制,是东南亚各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解的重要举措。华文报纸要想在政府严密控制的状况下,唯有走中间偏左路线。如印尼华文报《印度尼西亚日报》在报头下边就标上“为了民族统一,团结与建设”的字样;《和平日报》刊出“唯有和平,才能避免分裂”;《龙阳日报》打出“为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团结”的口号;《呼声》呼吁“立足印尼,敦睦族群,呼唤华裔贡献社会”;《印华之声》提倡“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繁荣经济”等。这些华文报纸不遗余力宣传民族团结,喊出不同种族撇弃民族歧见,共同建设印尼的口号,目的就是希望华族能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维护社会稳定。

因为东南亚民族众多,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文化习俗,因此华文报纸在注重融合当地文化的过程中,都十分注意舆论的导向,尽量不刊登在野党煽动民族情绪和种族主义的言论和新闻。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当数新加坡。新加坡处于印支半岛的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同时它被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包围。这两个国家以马来人居多,同时由于新加坡曾经历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境内又有为数不多的西欧人后裔和印巴移民,因此国际环境和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此汇合,造成各民族文化的强烈碰撞,一旦政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民族冲突,因此新加坡政府对各民族文化的承传和融合都十分重视。它通过控制大众传媒,推行多元宗教政策,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元宗教的伦理道德规范功能,限制媒介的政治功能,审禁报刊的言论,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促使民族缓和。

华文报纸在承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刻意保持与政府言论的一致性,逼于生存和争取民族权利的压力。虽然华人几个世纪前就从中国大陆飘洋过海,移居东南亚,但是由于政治背景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别,总是受到当地土生民族的猜疑。他们恐惧华人控制该国的经济命脉之后,一旦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就会成为又一个“中国”,想方设法从各种途径阻碍华人参政,甚至通过宪法来剥夺华人的政治地位。因此,东南亚各国华人虽然在经济上颇有实力,但由于无法掌握政权,社会一旦出现动乱,首先遭殃的便是华人。1999年印尼动乱中,华人财产受到当地土生暴民的疯狂抢劫,妇女被暴徒强奸便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几个世纪过去了,华人还处于寄人蓠下的状况,迫使华文报纸在注重承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宣传政府政策外,还努力争取华人已成为当地国的公民有权享有与当地土生民族同样的社会权利,控诉种族歧视政策,呼吁政府尽快取消歧视华人法规。同时,东南亚华文报纸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特点,向读者发表支持华人争取权益的言论,呼吁华人必须踊跃参与政治活动,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印尼《和平日报》的创刊词写道:“创刊之日的华人处境与撤销禁令之遥遥无期,就是我们创刊的背景……本报同仁唯有鼓足勇气,怀着族群必须平等的责任感向前冲刺,以协助新政府推行种族平等政策。”针对东南亚社会批评华人不该组织政党的言论,许多东南亚华文报刊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立场,针锋相对地发表了一批支持华人组建政治团体的文章。如印尼《增益》98年第4期发表了《华人有权组党》的署名文章,抨击了社会反对华人组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支持华人参加政治活动,改变过去没有政治地位的历史。华文报刊支持华人参与政治活动,争取华族权益的鲜明立场,表明华人已摆脱过去沉默寡言、担心被迫害的心理观念,开始敢于亮出自己的真正看法,表达自己的呼声。

一个民族精神上的成熟绝非表现在感性的渲泄上,而是以深刻的理性思维、辩证的分析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作为标志。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华文报纸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宣传的方式上,都注重宣传的策略和技巧,通过艺术性的版面编排和严谨的言语表达,发表争取华族权益的言论,促进民族的融合,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此外,东南亚的华文报纸也意识到华族的发展建基于牺牲当地土生民族的经济利益是不健康的,也是造成社会贫富差异,最终导致社会动乱的祸根,因此在承传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既努力争取华族应有的社会权利,又把眼光投向当地土生民族的贫民阶层,注意报道和宣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替他们说话,希冀促进民族间的和解,因而越来越得到其他种族群众的支持。

但是我们也客观地看到,由于刻意注意舆论导向,扮演政府喉舌耳目的角色,华文报纸少了一个监督政府和官员的社会功能,使得通过华文报纸传递出来的声音趋一同质化,同时由于一些报纸过分注重承传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现代报业的发展趋势,几乎成了怀旧中华文化的刊物,而无法在与西方文明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使得读者日益减少,生存也面临重大的挑战。除新加坡的几份华文报纸外,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报纸出版发行量偏少,几乎都在亏本经营,靠一些华人财团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出版。如印尼《增益》月刊和《千岛日报》每期发行仅为5000份,几乎期期亏损,处于结业关门倒闭的边缘。因此,如何承传中华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报道与读者息息相关的新闻,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吸引更多的读者,跟上世界报业发展的脚步,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就成为东南亚华文报纸重要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①吴庆棠《新加坡华文报业与中国》,第255-256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