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大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8-03 03:28:00

导语:谈人大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人大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内容提要: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审时度势,在十六大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新命题,该政策的全面实施不仅将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且将提供强大的社会推动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在全面推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质疑且是至关重要的。既如此,我们就需要了解人大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所在,以便分析其应如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通过发挥职能来促进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该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法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有着显著的特点:既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资源分配失衡,既利益分配失衡,特别是城乡及地区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突出。可以说,诱发当前社会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益失衡所导致的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越发清醒地认识到,通过自我权利的行使来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产生了享有权利的渴求。然而我国现实的权利分配状况,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虽然在权利分配制度的设计上是理想的,但是具体的分配制度仍存在不完善或没有得以实际实施。

正是洞察到以上诸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更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指导各国家机构和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现时期的重要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命运。

而作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赋予和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推动这一现时期最为关键的工作任务中,将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这是由该制度的特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所决定的。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要求

总书记对和谐社会作出高度的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这既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由上述精神可知,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当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使广大劳动人民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富的主要享用者,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同时提供公平的机会,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制度上保证公平和正义逐步成为社会核心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社会空间,使人人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进而充分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突出全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因为只有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才可能平缓社会的不良情绪,才能进一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在中央最近频频出台的一系列重在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及政策规定中已得以体现。和谐社会也是必然是安定团结的社会,稳定本身就是和谐的应有之意。这就要求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然而在现阶段,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是要构建民主与法治的社会,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真正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保整个社会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在制度上确保其行使权利及实现自身利益在机会上的均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政治动力和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另外,从社会机制的运作规律与效能来看,民主与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最有效机制。因为这种机制可以自发、及时地发现影响社会和谐不利因素,并自动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进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并能合理、有效地分配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平衡社会结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社会诚信价值,缓和社会矛盾,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

由此可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人民主权原则,发扬民主,健全法制,推行法治,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在我国,这就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高效地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和维护人民的权益。

二、人大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结合以上论述,人大职能的全面、有效地履行,无疑将对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那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人大应如何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开展全方位的工作,以最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笔者愚见,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从宏观上指导和监督各项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和谐更需要经济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基础。所以,人大需要加强对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明确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和消除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以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另外人大必须积极督促、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各项工作的指导,督导各部门对构建和谐社会命题的实质把握,及时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各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地方各级人大应紧紧围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监督各部门依法行政、倡导公正司法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经济和社会基础。同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改进监督方式,完善监督程序,强化监督力度,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尤其要监督各部门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发挥立法权能优势,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法治化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如前文所述,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实现广泛的民主和全面的法治,民主是缓解社会情绪,清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有力武器;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享有立法权,而众所周知,民主没有制度的保障很可能形同虚设,法治离开法律也将举步维艰。所以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完善民主参与、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政治,提高依法行政、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全体公民和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发挥重要作用。这要求在立法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立法规程上,增强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透明性,广泛征求人民意见,使制定的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在立法内容上,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对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考证分析,并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学理念制定、修改法律,使其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以此为人民群众提供民主、公平、公正的法治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及有效、合理地限制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营造各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使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服务于人民大众,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由上而下、由国家到个人的一致行动目标。

最后,发挥桥梁作用,紧密联系群众,确实做到取民智、表民意、谋民利,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这就意味着人大代表是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中的,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是难以推动任何一项社会工程的进度的。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民心所向的历史性工程。而该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平衡个体间的权益差距,解决人民间的矛盾冲突,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这一目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权益为出发点,切实规范人大代表的工作和活动方式,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体民心、查民情。不仅使人大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愿、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还要通过该工作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万众一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尽心出力,共同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7、8期合刊;

2、郑博超《法治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铺路》,载《检察日报》2005年3月4日;

3、王晓楠《构建和谐社会,人大肩负责任重大》,载新华网2005年4月27日;

4、徐烨摄《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铸就基石》,载新华网2005年3月8日;

5、《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载新华报业网2005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