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探索

时间:2022-02-23 09:07:21

导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探索

摘要:在借鉴社会保障适度性的常规测度方法基础上,综合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两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保障适度性的复合指数,并深入解析了其理论和几何意义。进一步应用该复合指数综合评价了2019年我国31个省市的社会保障适度状况。结果表明:综合来看,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比较适中的省市约占四成,大部分是经济发展中游的地区;而包括京沪江浙广东在内的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社会保障适度性却较低,其背后原因可能为经济超前于社会保障水平而呈现的低适应性;其余20%的省份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较高,主要是一些西部地区。因此,整体上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呈现区域性差异。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复合指数

一、社会保障适度性的常规测度方法

仅凭借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这一个指标无法判断其适度性,即现状水平是过度或者不足无法判定,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两种常见的社会保障适度性测算方法。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应系数法

事实上,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众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通常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社会保障水平适应系数,是指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适应程度大小的一种度量[11]。假设,社会保障水平由经济因素单方面决定,同时社会保障的发展符合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在此前提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程度的测算公式如下:(1)显然,社会保障水平适应系数(CS)是一个弹性系数,表示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率(RSL)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率(RGDP)的比值,代表社会保障支出变动对于经济发展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具体而言,当GDP变动1%时,将会引起SL变动SC百分比。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a.当CS≤0时,表示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不适应的,两者反向发展或是完全脱节的、不相关的。b.当0<CS≤1时,表示缺乏弹性,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同向变化,且社保水平增速不及经济增速,两者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只有CS=1时,两者间才是最佳适应状态。c.当CS>1时,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增速超过经济发展增速,表明社会保障发展过快,处于一种超度适应状态。在研究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常用的方法有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测算的是两变量关系的绝对变化率,相比之下,弹性分析考虑的是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相对变动而做出的反应,能深刻地把握两个变量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找出两个变量间的定量关系,抓住主要矛盾,既简单结论又深刻。同时,该方法跳脱出社会保障内容本身,从自身结构之外寻找制约因素,经济发展则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最主要的内容。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法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模型最早是由穆怀中(1997)提出的,在我国应用十分广泛。他指出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有其适度下限和适度上限,是一个区间概念[12]。从人口学原理上讲,适度下限的标准是实现生存公平,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保障应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城乡人民的生存公平;适度上限的标准是实现劳动公平,即社会保障适度的缴费水平与给付水平应体现出劳动机会公平和劳动所得公平。只有同时实现了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才能实现创造与分配财富的统一。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模型:()STWSLQHHOPIJEWGDP=×=×=×+++。(2)在式(2)中,SL代表社会保障水平,由社会保障负担系数Q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H归纳得出,Q又可以分解为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额的比重,OP代表老年人口系数,I为失业保险占社保支出的比重,J为工伤与失业保险占比之和,E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比,H的值通常取为0.75。基于国外的经验,养老与医疗保险占工资比重之和一般不超过老年人口系数,在此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OP来替代测算,再根据中国已经采取的政策,得出社会保障其余各项目支出占比的上下限范围。I、J、E的范围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那么,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区间就仅取决于老年人口的比重,若某地区实际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落入适度区间,则表明其当前社会保障处于适度状态。适度水平测定法的优点是考虑了社会保障包含的所有项目的支出水平,从自身结构寻找影响社会保障的内容。并且,它可以测定不同国家各个时点的社会保障适度区间,同时能够测度社会保障支出的超度情况。与适应系数法不同的是该方法关注的是社会保障自身的内容,衡量了社会保障的内部影响,在社会保障涵盖的众多需求群体之中,更多的是保障老年人口的权益。

(三)常规测度方法测算结果

本文以我国2019年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数据为样本,所使用的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老年人口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支出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和。为了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同时利用式(1)和式(2),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应性状况,并依据各指标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各省市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CS=1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只有当0<CS<1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才是比较适度的,以各省市适应系数的均值为依据,将适度区间进一步细分为强适应和弱适应两个区间。最终的测算结果归纳见表1。上述两种方法下的测算结果有明显差异是正常的。从表1可见,2019年我国31个省市中,社会保障水平适应系数CS的值在基本适应区间0~1之间的有14个省市,占比接近1/2,其中处于强适应与弱适应区间的省市各占一半。在其余的省市中,超过半数的省市社会保障水平处于超度适应状态。由适度水平测定法的结果来看,实际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处于适度区间内的省市仅有4个,占比约为13%,在其他27个省市中,超前适度与滞后适度的省市数目只相差一个。根据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经验,其老龄化程度普遍较高,社会保障水平大都超速于经济发展,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造成了债务危机,从而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13],因此超度的社会保障支出也属于一种特殊的不适应状态,保持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水平是一种必然选择。综合两种方法测算的结果,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4个省市,其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也是适度的。其中,北京和江西是强适应,贵州和云南是弱适应。在社会保障水平超出适度上限的省市中,绝大部分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是超强适应或不适应。而在社会保障水平低于适度下限的省市中,大多数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综上,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还处于一个适应性较弱的状态,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实现一致,两种测度方法下均达到适度状态的省市寥寥无几,这表明我国各省市普遍存在社会保障支出不适度的问题。

二、我国各省份社会保障适度性综合评价

在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众多制约因素中,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类因素是经济和人口老龄化[14]。如果视社会保障支出为一条“管道”,那么它有其“输入端”与“输出端”。首先,经济发展是扩大社会保障规模的基础,经济加速发展会带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增加,那么自然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扩张,因而,经济因素从社会保障支出的“输入端”产生影响。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老年人口是社会保障所覆盖人群的最迫切需求群体,不断扩张的老年人群会从社会保障支出的“输出端”产生影响[15]。故本文认为,不能片面地测度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是否适度,或者片面地测算社会保障水平与其内部构成因素是否处于适应区间。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应将两方面综合起来考察,即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两因素的综合适度性,两者结合后较之前的单个测度模型的内涵更加丰富。只有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人口老龄化同时处于适度状态,才能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适度的,其中任何一方面不适度,都可能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削弱居民福利。在上述的适度性测定法中,测算了我国社会保障的适度状况。在适度水平测定法中,适度区间的范围主要取决于老年人口的占比,因此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适应性,而适应系数法测算的是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不同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各不相同,社会保障水平与两者的适度性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直观全面地体映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适度状况,我们将两个维度相结合,构建社会保障适度性状况的二维平面评价图如图1所示。图1中,横轴表示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适度性状况,纵轴表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状况。在选取的2019年的样本中,绝大多数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应系数CS为大于0的值,部分省市出现了小于0的情况,多半是因为经济减速慢行,GDP出现了下降。以CS=1和CS=0作为判断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是否适度的阈值。同时,以全国的社会保障适度区间为标准,若某个省市的社保适度水平中值落入其区间,则表示该省市的社保水平与人口老龄化适应。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将二维平面图分割为九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部分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区域类型:适应型、人口适应型、经济适应型、欠适应型。区域Ⅰ为欠适应型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均不适应。区域Ⅱ为人口适应型区域,区域内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老龄化适应,但是与经济发展不适。区域Ⅲ是适应型区域,代表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均相适。区域Ⅳ是经济适应型区域,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而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各省市的划分归类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见,区域Ⅰ包含的省市最多,超过了总数的1/3,这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不适度,既不与经济发展适度,也不与人口老龄化适度。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一般也较高,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滞后于GDP增速,而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导致其增速过快[16]。区域Ⅱ共有6个省市,社会保障支出的刚性增长容易导致其增速过快,引起社会保障与经济的不适度。高度适应型区域内的省市最少,共有5个,他们的社会保障综合适度性最强,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和人口老龄化都相适应。区域Ⅳ包含了9个省市,其中上海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是我国最高的,但是其经济发达,社会保障水平也较高。另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新疆的经济发展开足了火力,社会保障支出随之增加。

三、社会保障适度性的复合指数编制

上述适应系数法考察的是社会保障与其外部关联因素——经济发展二者间的适度性,而测算社会保障与其内部构成因素间的适度性,则是适度水平法。然而,仅从外部或者内部单方面的适度性研究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反映出社会保障水平与其相关方面的适度性。因此,本文试图找到一个综合指标,将内外部因素全部纳入其中,以求更加全面地测度其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影响。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社会保障的内部和外部影响两个维度相结合,构建和编制如下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综合指标,称之为复合指数。

(一)复合指数编制的原理

根据上述思想,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法与社会保障水平适应系数法以某种方法加以综合,编制了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复合指数,用来衡量社会保障适度性的程度。为了行文方便,X、Y、Z分别表示老年人口系数变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增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指数。保留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影响因素。 (3)式(3)中,α=Hk是一常数,H为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k表示剔除了养老和医疗保险之外,其他社会保障支出总和适度区间的中间值。从统计的角度看,上述构造的指标Z的确是一个统计指数,它能从影响社会保障的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视角,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程度,因而它可以作为测定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性的复合指数。

(二)复合指数的一般性理论分析

由Z的表达式可知,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H和k均为既定不变的外生变量,衡量社保水平适度性的复合指数Z,则受老年人口系数变化率X和Y经济增速这两因素的影响,Z值的变化幅度就只取决于X和Y的变化幅度。首先考虑X或Y的变动对Z的影响,显然,X与Y成正相关,而Y与Z成反相关。具体而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当老年人口系数变化率X增大时,社会保障适度性Z增大;当经济发展增速Y上涨时,社会保障适度性Z降低;当X增大且Y减小时,社会保障适度性Z增大。反之则反是。

(三)运用复合指数的实证分析

为了实证考察我国的实际状况,将31个省市2019年的相关数据代入复合指数模型(3),描绘出各省市的散点图,就得到了图3。结合散点图3,我们根据各省市社会保障适度性复合指数,将各省市的社会保障综合适度性状况分为三类,具体的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对于类别Ⅱ中的省份,其社会保障适度性程度总体适中,省份数目占比四成左右。也就是说,这其中的12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本适应的状态。相对而言,社会保障适度性较高的省份属于类别Ⅰ,省市数目约占20%,复合指数均大于1,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或人口老龄化,容易引起债务危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而社会保障适度性较低的是类别Ⅲ,包含的省市约占四成的比例,这些地区至少与经济或者人口老龄化单方面是欠适应的,整体上呈现较弱的社会保障适应性,即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程度。下面对比表3与表1,复合指数法与单一指标法。类别Ⅰ内的大多数省市,其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均呈现超度适应的状态,因此其综合适度性较高。而类别Ⅱ中,包含了表1中适度区间的全部省市,其余大部分省市社会保障支出单方面与经济发展或人口老龄化适度,所以其综合适度性比较适中。最后,类别Ⅲ的省市至少有一方面处于不适应区间。整体来看,结论总体上一致,但仍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区域Ⅱ的结论是单一方法所不能得出的,这也是该方法的优势所在。

四、启发和建议

依据上述构造的复合指数,我们将全国31个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划分为三个类别。类别Ⅰ包含了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四个省份,其各类企业和人才都相对欠缺,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又由于其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造成了社会保障支出相对于经济水平和老龄化进程来说过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充分发掘该区域特殊的环境优势,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对于类别Ⅱ中的省市,其社会保障适度性状况较为良好,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适中,经济也较为发达,为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并且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该地区未来需要进一步升级适应性,注重将社会保障支出投入对人力资本积累有效率的领域,譬如增加对高校、职业技能院校等教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在类别Ⅲ中,绝大部分省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其医疗保健设施健全,人们的养生意识提高,从而造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甚至超前于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其社会保障支出显得不足,呈现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低适度性。政府今后应重视为老年人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适应老龄化的广度和深度双向加速的现状。另外,因地制宜发展老龄产业,有序推进老龄产业整体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保障收入的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双向驱动效应。

作者:邓蔚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