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时间:2022-12-04 11:46:23
导语: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农牧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完善、健全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思路,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农牧民。近年来,我国在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层面、民族地区城乡分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层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进度,还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角度出发,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切实地推进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革新。
1农牧民生活质量概述
现阶段,农牧民贫困人口问题仍然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役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据统计,我国农村、牧区的平均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万,在全区农牧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9.1%;其中,特困户人口共计40万人次,占全体贫困人口数量的32%。这一数据表明,就当前状况来看,农牧民脱贫项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慈善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扶贫产业的兴起,很多地区的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体现在当地农牧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上,更体现在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上。例如,截至2020年三月,西藏农牧民的转移就业工作已完成年度目标的32.9%,有望突破2019、2018年创下的数据大关,实现就业转业的新突破。
2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2.1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牧区经济建设、生活水平改善的重点。为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切实地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国家推出了针对农户、牧民的社会救助计划。计划将重心放在了对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农村牧区特困户救助、五保户供养、农村牧区低保户救助等方面。在特困户救助方面,地方工作部门主要选用临时救助与定期定量相结合的救助办法,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此外,各区、各部门已经实现了对农牧区个性化低保制度的初步建设,并积极采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对各区各县的低保制度进行科学的补充。在一些经济发展极端落后、贫困现象极端突出的地区,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更新了当地的年救助最低标准,实现了150万人次共同获取临时救济的最新数据。2.2制度落实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持续深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农牧民的精准救助工作,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方针、救助策略。然而,农牧民大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域,不具备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再加上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系统、健全的农牧民针对性社会保障制度迟迟无法真正建立。与此同时,集体保障功能的弱化、自然灾害的频发、资源的逐渐短缺以及农牧民自身家庭架构的变化,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难度,出现了“多边难”的建设问题。此外,自治区内的医疗保健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也是实现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质量保证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完善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3.1健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推动背景下,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但是,部分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发展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从内部允许机制不完善以及日常运作不够民主,直接导致决策失误以及全局掌控不利等情况出现。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监督体系不健全,沟通不充足等影响因素。对于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没有因地制宜来制定科学的政策,国家很多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这些因素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农民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福利。虽然针对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受扶持力度不大、传播范围不广、受益面积小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想要健全现有的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强该领域的法律建设,让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各级、各区政府要坚持以强制性作为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普法、立法、落实这三个角度出发,结合自治区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充分贯彻国家层面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实现对地方性法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单项条例的基础性建设,为我国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证。3.2加强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也极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人才的引进可以更好地解决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出现的专业性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高级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人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中,需要专业的人才体系,在人才发展中,要充分提高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专业性,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加强财政补贴,并且在基层扎根。应该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并且选拔优秀干部来进行工作,进而完善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分析,以保障农牧民社会保障利益为核心,积极鼓励采纳有益建议,积极学习和储备先进的管理手段,从而提升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专业水平。对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要积极给予奖励和物质方面的激励,通过引进人才来促进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3.3拓宽农牧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建设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并非容易之事,需要结合国家宏观层面、地方政府中观层面以及农牧民微观层面的多重努力。国家相关部门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农牧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并对其加以分析,出台更多高效的改进方针;当地政府要紧紧把握公共财政支出向农牧区倾斜的关键时机,加大支付转移的力度和广度,积极联合当地、外地的大型企业,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微观个人层面的工作,也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总之,要加强对农民脱贫的思想建设工作,积极调动农牧民投保积极性,并对有特殊情况的特困家庭提供一定的政策减免帮助。以农牧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进行投资包括一系列的经济行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它不仅需要对筹资渠道进行资源评估,也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评估,满足筹资条件,同时研发一系列与当地相适应的农牧民社会保障产业,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资源。所以发展农牧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一定要建立起投资融资服务平台,将当地的农牧资源公开向社会开发,充分展现农牧资源的可投资性和规范性,为后续的社会保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牧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始终是受到全社会范围广泛关注的热点。现阶段,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但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方性的调整完善,确保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存海.牧区社会政策建构的需求约束及适应路径分析———以内蒙古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02):104~108.
[2]陈娟.青海湖流域湿地保护中农牧民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共和县江西沟元者村的田野调查[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47~153.
作者:徐宁 单位: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
- 上一篇:农民工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 下一篇:电子商务在酒店管理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