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时间:2022-09-02 11:35:03

导语: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摘要】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步发展和调节财富分配的基本制度安排。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切入,批判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贫困、伤残和失业等问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实质具有欺骗性。同时为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做出科学预测与设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思想。新时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层面上表现为期盼更公平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切实的社会保障。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价值

正如生存权是人类基本的政治权利,生存是个人生活的首要问题。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保障”这个概念,他们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理论,也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梳理和挖掘,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审视社保,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恩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深入的社会革命,形成了自身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观点。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机器大生产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工人阶级意识觉醒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其产生的阶级条件,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机器大生产、社会生产平稳运行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探究。(一)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阶级矛盾的必然产物。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力的蔓延,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也催生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机器,导致小作坊式的生产逐渐转化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工人依旧生活在水火之中。“由于工业循环的周期变换,不停地在复苏、繁荣、衰退、萧条间往复,使工人不能处于一个稳定的就业状态,从而生活也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1]在机器化大生产的环境下,劳动者劳动强度增加,失业威胁增多,疾病治疗等问题,加剧了雇佣工人面临的风险。雇佣工人强烈要求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推动了社会保障立法的出现。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出现,并非资产阶级善心的赐予,而是劳动者斗争的产物。“一般来说,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是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大所引起的”。[2]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同时诞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工人阶级与资本形成依附关系,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然后社会财富被资产阶级这一小群体占据,自己的生活却愈加贫困。绝大多数工人的居住面积狭小、环境恶劣、衣物粮食缺少,在基本生活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工人阶级还要承受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增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工人面临死亡和残疾的威胁,得不到良好医疗条件的救治和其他社会福利。可变资本相对降低引发的工人工资减少,恶性商业竞争导致的收入不稳定,生活愈加悲惨,罢工运动此起彼伏。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统治,保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采取失业救济、孤寡伤残救济等措施来保证最低的社会保障。尽管工人的工资高了一点,厂房工作条件安全度提高,劳动环境、住房条件改善一些,卫生状况好一些,无非还是资本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或手段,是为了维持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占据的优势。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那样,“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或随着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逝的生产方式中寻找拐杖。”[3]资产阶级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并不能否定它是欺骗的工具,它不能改变贫苦大众生活困苦的现状,是资产阶级试图为继续实行统治创造条件。(二)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本质的虚伪性。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总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用“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予以阐释。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其中,用来应对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属于社会保障基金。”[4]资产阶级提供的社会保障,看似出自于资产阶级的口袋,实质上是工人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社会保障资金作为一种非营利性费用,资产阶级并不愿个人承担这项费用,他们绞尽脑汁想要从工人阶级身上搜寻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产阶级就试图将这项费用转移到工人阶级身上,让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工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可以为社会保障资金提供资金来源,社会保障资金也在保证劳动力能够延续下去。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那样,社会保障金“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项非生产费用,但是,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肩上”。[5]不仅如此,资本家逐利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他们想要获取更多的社会财富,不尊重工人阶级的生存权利,紧握手中剥削的锁链。“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时,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6]马克思提出,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形式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试图继续占据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力量的优势,是服从和服务于剩余价值规律的要求,是资本保值增值的工具。社会保障的制度和政策依靠资产阶级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依靠国家政权的权威性,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资产阶级需要重视大量救济民存在的这一现象,同时又在试图缩小救济民的数字,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也没有严格实施,救济数据、救济人数都存在迷惑性和虚假性。马克思在《几份重要的英国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宁愿挨饿也不入习艺所)这无疑证明工人是更加憎恶贫民习艺所这种贫民监狱的奴役了”。[7]从中可以看出,工人很憎恶接受资产阶级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社会保障的措施没有真正做到造福贫苦工人。

二、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思想预测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仅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在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各自生活条件的了解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和思想进行批判,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社会保障观点和设想。(一)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个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摆脱物质束缚后根据自我意愿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想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既要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也要能够去构建一定的社会保障。马克思提出,“社会保障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故实施这一制度是由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为其服务的前提条件。”[8]也就是说,如果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保障的最初目的是满足人基本的需求,进而满足文化、艺术等更高的需求。未来社会中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个体的需求是多样的,是生存的需求,还有发展的需求,个体的需求也需要在社会中逐步满足。对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马克思指出,“当工人阶级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9]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正是在生产人所需的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工人创造的价值由自己自由支配而不再由资本家占有,每个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物质财富让所有人共享,每个人的需求和自由发展都得到满足。社会保障的实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平台,凸显人的主体性,帮助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二)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负责主体是国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在社会众多领域一直都是热点话题,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广泛性、公平性、功能性都关乎着群众的自身权益,国家这个强大的组织是最科学、最高效的管理组织。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历史来看,以英国《济贫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到德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到美国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以国家作为主要引导力量。建立起强大、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机会公平,维持规则公平,需要政治权威性,由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也最可靠、最方便执行。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迅猛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国家需要救济、保障的难度和数量同比例增加。社会保障的实施是劳动人民超额创造的产品均衡分配的过程,在紧急时间内将公益产品分配到困难人群的手中,需要有组织承担起统筹分配、风险承担和社会管理的责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可以保证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顺利进行。如果是单纯凭借市场交易,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个人只在意自己的既得利益,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无法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马克思提到“以国家为主导建立工厂,并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保证生产资料全体工人占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家照顾抚养”。[10]在未来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同样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同样需要以国家政府为主导。但这种国家主导性并不是激进式的主导,而是构建权责明晰、平衡的主导机制。只有在国家政权的权威性和法律的规范监督下,才能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在全民得到社会保障的同时,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三)未来社会的保障基金来源于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医疗、失业、教育等,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保障基金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虚假性。那么未来社会的保障基金又来源于哪儿呢?未来社会中,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产、享有劳动产品,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阐述了社会保障基金具有专门的用途,用来支付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基金,用来应对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的社会保险基金,用来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社会福利基金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救助基金。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11]可见,社会保障金是凝聚社会力量,通过合理的分配建立起来的,保障广大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为劳动者谋福利、解决个人问题的。在未来社会,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缩小群众之间的差距,使社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痛苦的生活现状,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机会和希望,取之于民造福于民。(四)未来社会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是处在社会底端的群体,没有能力保障自身和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也伴随着工人阶级的愈加贫穷。在可变资本相对减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加入了失业大军,劳动能力急剧下降,在赤贫绝境中挣扎。在看到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以后,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救济的贫民阶层分布。不区分劳动者的身份贵贱,均等地享受社会扶持救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需要救济的贫民阶层有这样几类人:“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这个社会阶层由三类人组成。第一类是因为生产过剩的危机暂时失去工作岗位,这一部分人有劳动能力,会随着经济复苏减少;第二类是孤儿或者贫困家庭的子女,这一部分人是重要的产业工人后备军,在高度繁荣时期……他们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现役劳动军的队伍;第三类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主要是伤残或者患有疾病的人。”[1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得救助在很长时期内仍是必要的,救济层面覆盖的范围仍很广。弱势群体应受到额外的特别保障,不仅是受到资金、人力、服务方面的救助,社会保障要推动弱势群体自身的转化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时间和机会,学习立足社会的本领。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萌芽阶段到逐步调整、完善的阶段,在保障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我国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保理论中的精华,运用批判和构建双重路径,结合我国的民生民情,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为社会保障实践提供指导。(一)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核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中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与就业等方面。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必须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13]新时代,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刻不容缓。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思想时,始终把人的需要、利益和诉求放在首位,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享有均等的机会和待遇。社会事业建设事关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应动员全民贡献智慧力量,调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共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出谋划策。在社会生产方面,劳动者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富创造性和活力的因素,如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保障,社会生产的链条就会断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劳动者的健康和发展,建立生产劳动保障制度十分必要;在教育方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加快义务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加财政教育经费,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通过硬件条件、软件条件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在医疗方面,保障更多的人民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卫生保障。同时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打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优质医疗资源渠道,提升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质量。(二)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保障产品具有公益性,由国家的强制力实施以确保公平公正效率。同时,社会保障产品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社会保障资金的扣除要充分考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提供覆盖面广又完善的社会福利,反而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社会保障的功能不能高效发挥,也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虽然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要充分考虑城镇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保护好人民的工作积极性,维护他们心中的公平正义理念。如果没有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会带来很多弊端。西方一些高福利国家例如瑞典、芬兰等就面临过高的社会保障福利给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一方面国家财政难以持续支持高额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也在滋生社会的“懒惰”风气,靠领取社会的保障救济金生活而不愿劳动。因此,这种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合的社会保障反而降低了民众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可持续运行。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受到社会方面的限制,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得不到全方位的保障。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必须的,可以起到补偿风险和维持社会再生产、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功能。同时,我们要根据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构建合适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能改善民众的生活,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又会给国家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负担。(三)重视国家在社会保障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机结合,是建立权责明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工人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国家应给工人以保障,或应承担保险费的责任,还要承担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责任。”[14]为了缓解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为社会上一些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帮助,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社会保障由国家来推动、引导,来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这是很多国家长期实践的真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法制监督管理不足、社会保障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性不高等问题。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够成熟,各方力量不足,倡导国家承担起顶层设计的责任。实施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模式,要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完善有关立法,提高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效益、重视统筹和优化配置、提升公平管理程度。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上国家要承担主体责任。社会保障的高效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家财政恰恰是社会保障顺利实施的助推器,应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衡支出比例结构,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并逐步完善。同时,在对各类社会保障事业的监督管理上国家要承担主体责任。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没有高效具体地实施起来。基于此,国家对各类社会保障事业有效监管,可以有效减少和缓和矛盾。社会保障事业在上升到国家法律之前,更多是国家的政策和措施,披上了法律的外衣,就可以使社会保障主客体权责明晰。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上,国家要担负着日益重大的责任。要加快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保障在全国统筹下均衡化的发展,使全体人民待遇公平,缩小差距。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用社会力量来化解个人风险,坚持互助共济的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芳菡 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