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思考

时间:2022-02-10 08:39:10

导语: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思考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问题对我国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意义重大。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诸多限制。文章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出发,多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理性地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措施。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社会保障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报告着重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新时代农业人口的转移成为了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转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须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以理性应对。

1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

农民问题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点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已经不再只限于从事农业劳动了,而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结构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和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有技能和经验的劳动力,而农业转移人口在输送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城市本地居民不能胜任的这些行业所需的劳动力缺口。因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城市,使农民完成了市民化角色的身份转变,为城市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社会保障问题存在缺失。农业转移人口长期生活在城市,但没能享有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医疗保障权、社会养老权、子女受教育权等等都属于自费项目,还不能享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在城市生活支付成本大大增加。在企业中,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利润,企业往往逃避责任,“五险一金”不交或少交。再者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救助意识的淡薄,致使农业转移人口工作的职业安全保障方面也存在缺失,近三分之一的农业转移人口长期从事建筑、制造等行业,常得不到有效救助与帮扶。当前在城里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不敢也不能完全真正意义地脱离土地,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还存在城市里干不动了就回乡种地的观念,认为自己早晚还是得回到农村去,回到土地养老的老路上。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城市人口一样的同等社会保障权益,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2.2子女教育问题存在困难。教育资源的短缺客观上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正常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长期、稳定就业。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进城入学面临多重问题,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与户籍挂钩的,基本上公立的学校因教学资源的限制,适龄入学儿童都是其对应学区的生源。农民子女要进入城市公办中小学接受教育,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入学手续。即使入了学,有的也只是没有学籍“借读生”,孩子中考、高考还得回到户籍所在地考试。城市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较好的私立学校对孩子在进行层层选拔后收取高昂学杂费,农业转移人口不堪负担。农业转移人口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短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办学硬件设施不足、学习氛围不浓、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城市教育的条件限制,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了直接损害,这从根本上打击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信心,延缓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步伐。2.3城市住房问题存在弊端。农业转移人口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参数。农业转移人口的工作、生活基本都在城市,但在户籍、学历、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限制,不能享受住房需求等城市福利。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数从事劳动力附加值不高的工作,而且工作不稳定,收入也比较低,面对城市高昂的房价,大多无力支付购房款。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长期生活的愿望犹如水中望月,城市化道路布满荆棘。在对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的走访调查中,53%的人以独立租房或者是合租的形式居住,企业集体宿舍内居住的人达34%,在城市有自己住房的农业转移人口不到5%,另有极少数的人暂住在亲戚、朋友、老乡家中。租房的农业转移人口中,有77%租住在空间狭小、价格低廉的偏僻房,甚至是郊区房,住在企业集体宿舍的农业转移人口其住宿条件拥挤,生活配套不完备,而自己购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因每月支付较高的房贷,生活压力大。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使他们自身也游离于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之外,这严重影响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质量与稳定性,给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带来重重困难。

3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转移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一,建立有效的服务管理体制。政府通过提供交流学习、技能培训、就业岗位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积极与城市居民进行多方交流与互帮互助,帮助农业转移人口从情感上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缓解身份的自卑感,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居住城市的归属感。第二,建立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档案。对于辗转迁移的流动性农业转移人口,政府统一建立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社会保险档案或保险卡,确保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都能及时缴纳社会保险金,根据累计缴纳保险的年份与金额大小,切切实实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居住城市的社会保障及相应的社会福利。第三,享有同等市民待遇。对已经在当地城市生活、工作的农民新市民,将其与本地市民一视同仁,统筹安排,共同缴纳社会保险金,共同享有城市市民可以享有的所有权益,以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后顾之忧。3.2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融入机制。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与上学,这是民生所需,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地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新机制。第一,加强教育制度改革。政府将中小学教育与户籍制度的对应关系分离开来,加强随迁农民子女的信息采录、建档工作,为适龄儿童城市义务教育确立依据,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有机会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第二,建立健全入学教育公平机制。各地政府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问题上,要敢于打破义务教育的地域限制,允许随迁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其务工居住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地方政府可以试行居住地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度,积极统筹协调,相应地新建或扩建校舍、增加师资力量,共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第三,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弟学校监管力度。对现有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弟学校,政府加强政策支持、监督管理、财政扶持,使他们具有较多的资金,有能力向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子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3.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体制。第一,探索动态户籍管理模式。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呈加快、多元变动趋势,出现大量人户分离的现象,单纯的依靠原有户口的静态管理很难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监管。户籍管理模式可通过全国人口系统比对,将户籍模式逐步从原有的户口管理过渡到新型的人口管理,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内容的保障性住房模式。第二,探索建立一元户籍制度。政府建立统一的常住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与非农业户的二元户口对立界限,降低准入城市的落户门槛,将农业转移人口常住户籍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抓。第三,扩大住房公积金缴纳的覆盖面。政府制定相应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引导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公积金,减小农业转移人口购房还贷压力。3.4重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教育培训。首先,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城市理念教育。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的宣传教育,让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有一定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认识到提升个人修养、维护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帮助农业转移人口从思想文化、技能、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其次,充分发挥社区管理作用。由于生活习惯、自我意识、处事方式等的差异,农业转移人口倍感来自城市居民的排斥,社区委员会通过社区管理、文化建设方式,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交流平台,减少城乡之间的文化阻隔。再次,完善失业就业管理服务制度。政府规范企业用工管理行为,监督用工单位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与标准,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与履行行为的检查与执法监察,建立起失业预警制度。第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政府资助、市场主导、监管规范的培训原则,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的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就业资源信息共享,想方设法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佳宾.教育公平视阈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2):21-23.

[2]梅莉.共享理念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6(9):40.

[3]吴宾,夏艳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热点述评———基于共词分析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6-64.

[4]鲁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研究范式、现实障碍与路径趋势[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3):46-59.

[5]彭文武,陈政,陈晓亮.国内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8(2):19-22.

[6]李志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8(2):9-11.

[7]姜芳,刘海军.新时代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路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106.

作者:周茂春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