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社会保障学科灵活多样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11 08:40:08

导语:探析社会保障学科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析社会保障学科灵活多样教学方法

摘要:社会保障学科是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在社会民生领域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不仅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同时为社会提供社会保障方向的实践性人才。因此,在社会保障课程教学中,除了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而适应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要,真正地为社会提供全方面应用型的人才。

关键词:社会保障;必要性;教学方法

1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历程

1998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添加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至此,社会保障学科正式成为了国家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学科,并且计划招录学生,从此我国建立起了专门培养社会保障人才的学科。1999年,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内共8所高等院校首次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社会保障学科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学科发展经验,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障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方面成果丰富。2012年,首届全国社会保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学科第一次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全国性教研交流平台。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从各自分立逐渐走向交流融合。这一阶段的学科发展特征为学科建设开始走向成熟,学者们关注并着手解决学科定位、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发展和就业出口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截至2015年,全国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的大学已达126所,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达90余所,同时有超过15所高校具备社会保障博士学位授予权。报告中明确,我们国家要努力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新篇章”的引领下,社会保障学科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多方位全方面的人才,才能真正的适应新时代对社会保障人才的要求,这样的大学教育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2社会保障学科多样化教学的必要性

2.1社会现实的需要

社会保障学科之所以能够建立并且得到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保障在国家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因此,国家及政府需要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从事社会保障相关的工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见解,从而使民生问题得以改善。比如在社保经办方面,无论居民参加哪种社会保险,从参保登记、缴费到享受待遇这一系列过程存在众多问题,如果缺乏专业性的人才进行专业的工作与细心的监督,可能就会出现多交漏缴、不持续缴费、个人账户不透明、社会账户亏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培养社会保障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现如今大学教育仍然是培养从事社会保障事业工作人员的主要途径,时代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得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出现,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这些都对从事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毕业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导致培养的人才跟不上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教育应该逐渐改善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而应该在理论原理得到很好吸收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实践活动,并且逐渐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使毕业后的大学生能真正成为社会保障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让那些在本科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保障方面的对口工作,而不是一毕业无法对自己的专业定位从而转向其他的就业岗位。这样更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容纳更多的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让社会保障教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深度结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使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质量显著提高,逐渐走向全面性和系统性,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2.2社会保障学科交叉性学科的特点

社会保障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受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执政党偏好、人民的保障意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保障这一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交互作用产生的。虽然大多数的院校将其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和管理,但社会保障学科在多种学科的影响下必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及社会等方面,因此它的影响远不仅仅是公共管理层面,而是涉及到对社会的多个层面的影响。大学本科对社会保障的教育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些从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脉搏。正因为如此,对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上,因此想要切身体验到社会保障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更多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加深它们之间交融关系的认识,才能理解得更加通透。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济政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需要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者应该具有随机应变、临危不乱的能力,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作出正确的决策,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都对社会保障领域中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使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形成一种能力,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培养出自己独有的可贵品格。社会保障学科交叉性的特征,使社会保障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日益丰富化刻不容缓。

2.3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授课的局限性

一方面,刚刚毕业后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的特征,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想着解决问题,一味地依赖别人,上学时依赖教师,毕业后依赖上级。追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与在校时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教师上课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长时间形成的教师讲的都对的观点严重束缚了自身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进入社会后缺乏教师的监督,自身能力与学习水平便停滞不前,因此在学校时教师应该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更有能力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这不仅对社会保障学科来讲不可或缺,对所有的学科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学科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原因来自于教师自身授课的局限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但目前,国内外的社会保障都处于改革时期,老师历年所掌握的教学知识和技巧不一定适合于当今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水平,教师对社会保障相关信息的不及时掌握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知识学习的片面性。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就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不断涌现,在教师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团队互动等方式,并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社会保障的国内外的变革。对于社会保障的改革前沿知识,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也可以经常邀请社会保障领域的著名学者进校讲座,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践操作知识,可以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到校给学生进行讲座,或者聘请其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另外,鼓励高校的任课教师多到企业、社会保障业务部门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社会保障事业未来的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的进步,进而制定出更好的社会保障战略措施,造福于人们。

2.4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尚未成熟

社会保障学科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其理论知识内容体系尚未成熟完善,其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争议较大。在社会保障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都出现了不同的社会保障理论派别。另外,从社会保障的改革实践中看出,社会保障的部分制度没有定型,各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较大。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处于改革、完善阶段,社会保障政策不断调整变化,这给社会保障的教学增加了难度。社会保障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滞后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这一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单纯地依靠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保障政策不断调整的需要,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和方针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接班人,对本科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实践,在了解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并且形成创新型思维,让大学教育培养出社会保障相关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走出课堂,深入实践,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是社会保障学科教育的主要目的。

3社会保障学科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体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渐深入,社会保障学科的教学方式应随着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日益丰富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社会保障领域的人才,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学科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3.1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是目前社会保障学科主要的授课方式,学生通过教师上课讲授,获得知识和素材,从而了解社会保障这一学科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水平。在社会保障学科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一直流传至今,固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优势和独特性。如教学方式的直接性,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节约时间,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了潜在错误的产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消化以及应用到具体生活中。但是,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的方式对日益更新的社会保障学科来说也存在一些弊端,传统教学的偏理论化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过度地强调成绩排名使得学生在校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考虑以后就业应用的问题,教师直接的讲授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由于课本以及教师知识库的不及时更新,使得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的知识存在片面性,不能及时主动地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信息,对于社会保障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在每次重要会议中都有相关政策的调整,因此作为未来可能从事社会保障方向工作的新生力量,应时刻了解国家相关动向,而这些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学中得到。尽管传统课堂教学在社会保障学科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也应努力创新其他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3.2实践式教学

高校实践教学是受制于专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从而使其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对学生以及授课教师都有着实践性的基本要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培养实践的能力和努力增长实践的相关经验,这样学生接受到的教育和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才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本身的意义。从学生层面来看,在对社会保障学科的学生进行考评时,实践内容应该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也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提倡运用“亲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感悟与从事实践,设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实操技能,挖掘其创新潜能的目的。这样将使社会保障学科的理论学习更加立体化,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清楚各个理论学习的脉络,同时也能改变目前学生在分析专业问题时容易独立化、碎片化的局面。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善于运用整体化的思维来对待,才能使毕业后的社会保障学科的学生能够应对国家在社会保障层面每一年的新指标和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教师层面来看,社会保障学科传统的授课教师大多偏理论,而无实践应用的经验,所以,即使其自身学识渊博,所传授的知识依然存在理论性很高、而实践性偏低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在校授课的老师进入到企业或者公务员单位进行实习以及调研的途径,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一定程度高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增强理论的实战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作者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其解决实践上的难题和困惑,从而有助于为其以后就业奠定基础。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保障学科采用实践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被学校和学生看成是不可缺少的培养计划之一。但是,虽然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仍然不可忽视对学生理论指导的作用,学生拥有足够多的理论知识,对理论原理的深刻理解,才是其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并且适当的实践环节是必要的,但切记物极必反的道理。

3.3参与式教学

陈向明学者在《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一文中提到,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参与式教学在国际上是一种被推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一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听”的角色转换为主动的课堂内容的“参与者”角色,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完成授课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概论,提升出课程内容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引导、逐层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抓住重点,学会归纳总结。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利用多样的考核方法,将教师的课程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也能得到提升。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参与式教学的授课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湖南大学在保险学原理教学中就采用了参与式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形式,对于保险学原理课程中一些险种的介绍,课前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应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搜集的保单进行分解诊断,将相关险种的条款渗透在案例中,这样既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并且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可见,参与式教学凭借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断地在发展和完善。

对于社会保障学科的学生来讲,参与式教学应该得到鼓励。教师可以根据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某一现象,学生可以在课后积极查阅资料、参考文献以及新闻提要等,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师上课后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所谓的只有老师一种解释,这样的教学氛围轻松活泼,不光是学生能够受益匪浅,在讨论的碰撞中,教师也会有所收获和知识系统的不断更新。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应该有很好的自律品格,在讨论中,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可能会无意识的忽略一些学生的感受,这种发散性的思考题目也可能是使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开始翻阅书籍文献等,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每次发言的学生不能局限于某几名同学,尽可能地让所有同学参与进来,并且多让学生了解当下实时的社会保障学科热点问题、国家的调整方针等,不脱离于时代的发展,并且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总结,让同学有秩序并且踊跃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参与式教学得以长足发展并且更加富有意义。

3.4互动式教学

教育学家帕林克萨主张: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巴西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这两位教授都提到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动式教学逐渐产生并且得到了发展。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的目的,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让师生双方尽可能地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研究和解决专业性问题,对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许多高校的青睐,如在档案管理学课程中的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问题上,一些高校选择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课前将问题划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人事档案的权属、人事档案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运行模式、重复建档。划分完成后学生可自由组合成5个小组,抽签选择所要讲述的内容;内容确定后,小组成员开始收集资料,共同准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就讲解内容进行提问;然后小组讨论解答,教师只做最后的点评工作。“教”和“学”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氛围,学生也表示通过这样的学习,自身的专业课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由这个案例可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朗,将其因地制宜地应用到社会保障学科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在社会保障学科的教学中,其本身作为一门朝阳学科,许多的理论和研究还有待商榷,并且需要新思想新力量的不断涌现,才有利于其不断进步完善。互动式教学通过采用团队小组以及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地进行交流,各种思想的碰撞从而尽可能地衍生出更多的新思想和观点,它区别于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担任某种主持人的身份,而是让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某一小组的一员,互动式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和老师平等的角色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加公平更加迅速地呈现出日益多元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地有利于社会保障这一学科的发展。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应该重视小组中每一成员所具有的身份价值,有的可能是担任前期收集资料的责任,有的可能充当临场发言的角色,分工应该明确,在各小组进行互动讨论时,根据成员自身的特点以及分工,体现出所有成员的价值,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自信,更能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明确自己的方向。同时也应该注意角色的轮换与调整,社会保障学科所具有的文科性的特征,使得小组成员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培养学生弥补自身不足的能力,对于那些比较怯场互动讨论的同学,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得他们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同时对小组内部以及竞争小组之间的互动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虽然互动式教学强调平等,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间,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才能保证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在自律的前提下将会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意识,对其以后就业和实践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5“慕课”式教学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祁涛认为,慕课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教育教学技术的重要创新与进步,必将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张长海、焦建利认为,慕课以其学生容量大、开放程度高、学习资源丰富、知识内容系统化、教学资源质量高等综合优势,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被誉为高等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以及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可见,慕课代表着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任何对课程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课堂,并且授课的全过程更加透明,符合信息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诸如电子产品、网络平台等新型技术媒介的产生加快了人类获取知识的进程,同时也割裂了学习的完整性,慕课则迎合了这样的学习变化趋势,将已经结束的慕课教学视频能够查阅和下载,学习者能够根据时间安排将学习过程合理拆分,因此学习进程受学习者个人控制,也更加符合碎片化的学习趋势。在中国,大学中的MOOC平台,主要一些基础课程,适用于大一新生,这个平台与学堂在线平台被认为是顶尖高等院校自己的课程平台,例如学堂在线主要清华大学的课程。这些平台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并且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慕课式教学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慕课平台上的课程既包括概论性的通识课程,又包括某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前者满足了非本专业学习者对该专业一般性知识的需求,而后者则保证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等对专业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科前沿的掌握。因此,慕课的这种特点,对社会保障学科来讲无疑是一种进步,当今时代网络发达,很多的新政策新消息都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体来传达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也同样如此,慕课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平台,并且将碎片化的网络信息编织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知识链,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接纳,并且这种方式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入而日益得到推广。但是,慕课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学生、老师充分地自主学习并且对消息传达的高度敏感等,这些也是学生应该逐渐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以上5种教学方式在社会保障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采用,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维,也有利于授课的教师更加严于律己,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初期,可以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并且配以相应的案例分析,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保障学科的相关原理,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教学中期,大二大三的阶段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可以逐渐渗入到教学中去,大三后期可以鼓励学生们去校外实践,设置实践考核的指标,从而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为以后就业积极地做好准备,并且在较为成熟的环境下,尝试着“慕课”教学方式,可能会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保障学科的本科教育真正做到社会实践教学,走出去、请进来,并且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4结语

社会保障学科有必要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学校的科学优势,尽快调整发展思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从而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这无疑也是一种质的飞跃,这不仅会促进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的历史性变革,进而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发展成果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谭晓辉.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求实,2010(2):256-257.

[2]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

[3]祁涛,王应解.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28-32.

[4]张长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64-68.

[5]崔璨,刘玉,汪琼.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9-24.

[6]黄琰,蒋玲,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0-115.

作者:刘晓梅 刘冰冰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