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社会保障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
时间:2022-09-13 11:13:57
导语:本科社会保障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其主体方式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研究型转变。为了增强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效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相关授课教师采用“社会研究”引导的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认识社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而且推动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向研究型主动认知转变,为公共管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教学实践经验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本科教学;社会保障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社会研究引导
根据社会保障学科的研究对象,本科社会保障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难题,启发学生思考我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使学生全面了社会保障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发展事实推动理论学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现象调查、分析能力,研究型教学更加适用于社会保障学课程。
一、本科学生进行“社会研究”对于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研究型教学是以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当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由于研究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拓创新性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研究型教学已经随着大学的发展而日渐广泛被采用。
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沟通,而且,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包括促进学生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测量、核算、实验等,去获取知识、领悟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在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必不可缺,而“社会研究”正是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研究等方法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1〕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扩容式“社会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和培养能力,这正是研究型教学理念和目的实现的过程。〔2〕由此可见,在社会学类、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研究”是研究型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研究型教学中的学生社会研究安排探索
依据教学大纲安排,社会保障学课程讲授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制度总体发展和基本理论概述,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相关概念、构成及功能概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改革沿革;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法和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等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则主要针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各主要构成项目进行分类讲解。本着“研究要为课堂教学所用”〔3〕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研究有的放矢,能够达到预期成效,在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以2013级和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为实验班,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以下安排:其一,构建网络课程群,通过网络提前对学生发放课件以及授课中延展内容的辅助参考文献。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改革部分推荐学生阅读章晓懿主编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郑功成著《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发展》、科林•吉列恩等著《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佛朗哥•莫迪利亚尼等著《养老金改革反思》等著作;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部分推荐学生阅读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在社会保障水平部分推荐阅读穆怀中著《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贾英姿著《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在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法和政府责任部分推荐阅读罗伯特•伊斯特著《社会保障法》和段家喜著《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市场、政府与全民医疗保障》等文献著作,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并找出最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其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兴趣点展开互动式讨论,并根据授课内容介绍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热点。如,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相关关系;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向与投资组合;社会保障中政府作用的第三条道路选择;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水平发展趋势比较等。
特别是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部分重点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项目当今国内、外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从而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研究积极性,为学生社会研究选题提供方向指导。其三,结合教师指导,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学生形成课题小组自主选择研究目标。为了增强学生社会研究的可行性,按学生平时成绩将4-5人分为一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教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中提到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现当代研究热点,提出“社会保障及其子项目的满意度社会调查”“社会热议社会保障改革议题实施的可行性调查”“社会保障及其子项目发展现状的国内、国际比较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或投资组合研究”“企业、社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调查分析”等若干研究方向。学生经分组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拟定研究课题。此外,为了避免研究中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学生的社会研究安排在基础理论讲授之后,并且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研究时首先阅读10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其四,运用互联网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丰富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师生间的实时沟通,解答学生社会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每一个研究小组都建立了QQ群或微信群,授课教师和辅助指导教师分别参加各组群,随时发现和解答学生在调查、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讲授相关内容时抛出,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从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五,期末组织学生就研究成果进行答辩,师生共同评判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积极性。首先,在教学日历中将学生社会研究成绩设定为占期末总成绩的20%。其次,根据学生调研分组情况,安排每学期授课的最后2-3次课为学生社会研究展示与评价。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PPT,由组长进行主题展示,每位组员就其主要负责内容展示各自贡献,并对其余各组学生和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答辩,教师和各组组长分别打分,并根据展示内容和贡献对每位参与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以肯定学生的社会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研究参与积极性。
三、社会保障课程推动学生进行社会研究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2013级、2014级学生的社会研究发现,科研型教学方法在社会保障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授课中的师生互动,丰富了课堂教授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科研参与积极性,为未来的毕业设计积累了研究经验。其中,具体表现主要在于:其一,通过社会研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有效提高了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参与实际调查和研究,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其明显的外在表现首先体现于期末试卷成绩之中。中成绩分布表明,从纵向看,社会保障学课程实施社会研究科研型教学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从横向比较,中数据表明,同一授课教师、相同学生,从试卷成绩来看,社会保障学课程实施社会研究科研型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公共管理学传统讲授型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都表明通过社会研究科研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认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其二,通过社会研究促进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性。通过参与社会研究,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的认知,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调查、研究积极性,其中一个具体表现是在近3年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多位同学以课程中的社会研究为基础,以课程相关的“资伴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大学生就业保险可行性调查”“农村养老保险缴费选择影响因素调查”“某地区新农合参保农民满意度调查”等为题参加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其三,通过社会研究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研究基础。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社会研究实践,学生对于社会保障领域相关研究的兴趣不断提高,并且在毕业设计中更加愿意选择社会保障类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从教学实验的2013级和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来看,每年社会保障相关选题都占到了全部选题的1/4至1/3,而且,这两届学生的社会保障类毕业设计共取得了2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1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好成绩。其四,学生社会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授内容,增强了课堂师生互动。基础理论讲授中,授课教师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将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抛出,这些问题多数与学生及其周围人群利益息息相关,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课堂上的互动探讨为学生后续社会研究开拓了思路。社会保障项目分类讲授过程中,随着学生社会研究的逐渐深入,学生提出社会保障问题愈加开始有一定的深度,课堂讨论也随之增多。此外,学生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发现和找到的案例也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案例。
两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社会研究引导和安排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保障学科研究内容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认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较大程度上推动科研型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4〕当然,探索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虽然在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社会研究探索引导,但由于和公共管理其他相关课程授课教师联合不足,导致学生较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未能有较高层次的能够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产出。因此,在本课程的探索经验基础上,未来多课程联动承接探索教学改革方案是推动科研型教学深入开展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郑久华,廖尹航.“社会研究方法”在实践型教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文化论坛,2018,(1):51-53.
〔2〕李宏祥,姚利民,史曼莉,康雯,蒋家琼.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2-175.
〔3〕林海,李虹,袁建美,何勇.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1):94-99.
〔4〕张新祥.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7,(35):33-37.
〔5〕孔丽苏.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分析〔C〕.第四届教育和教育改革国际会议,2014:156-161.
〔6〕李巍.大学研究型教学重在培养能力〔J〕.科技信息,2010,(4):53-53.
作者:刘海宁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一篇:旅游地产景观工程质量控制分析
- 下一篇:空间处理方法室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