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2-25 02:32:43
导语: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湘潭县文化建设现状
1.1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全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目前,县级拥有县文化馆、图书馆、花鼓戏剧团、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白石文化广场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县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15.7万余册,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被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央六部(委)确定为“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百佳旅游景点之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电影放映、表演、乒乓球训练、器械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白石文化广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修复开放了齐白石故居,完成了尹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建成了省电视监控的高标准文化库房。19个乡镇均建有宣传文化站,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云湖桥镇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文化大楼,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石潭镇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文化广电大楼,图书借阅、文艺培训、活动开展等功能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蓬勃发展,县城八大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中心图书室。1.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目前,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县内普及开展,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同时,在节目内容、节目表演形式等方面力求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如闹元宵龙狮彩车游城、元宵文艺焰火晚会、石鼓•青山唢呐、湘潭花鼓戏、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项目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各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健身舞、腰鼓、狮龙表演等节目,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1.3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该县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库存文物均得到有效保护。故居、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鼓•青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石鼓木偶和响塘纸影戏被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其内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方案设置。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1.5文艺培训和创作成绩突出。全县文艺培训经常持久。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培训班,近10年已培训学员5000多名;各乡镇常年开展文艺培训,参训人员达12000余人。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群舞《QQ宝贝》在湖南省“三湘蒲公英”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歌曲《江边有个湘潭县》在湘潭市“湘人湘歌”大赛获一等奖,论文《鸣箫牌子与筚管浅谈》获文化部“群众文化理论论文”评奖活动金奖,新编剧目《花郎缘》、小品《照镜子》、《太后吉祥》等广受称赞。尽管该县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基层活动在丰富,但其内涵有待提高;群众参与面在扩大,其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阵地在拓展,其规模和影响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经费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的一大难题。县级财政吃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在乡镇一层尤为严重。尽管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有文件规定,但真正落实很难到位。除了人头经费外,县、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二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齐白石文化旅游区项目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至今仍未达成预期效果。白石镇是齐白石大师的故乡,不仅交通条件优越,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齐白石早期艺术渊源、贡莲等乡土特产、湘中民俗风情、亚热带山区风光和风水、民间传说等相互融为一体。根据湖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岳阳-长沙-韶山-南岳-郴州的“名人名城名山名水旅游走廊”,新建的白石文化旅游区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点站,是省旅游重点确定的“长沙-韶山-乌石-花名楼-白石”名城名人胡里游的一部分。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三区一中心”:白石艺术园景区、莲花寨景区、紫荆湖竹海景区及中心贸易区。此外还有黎氏八骏艺术馆、晓霞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白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走旅游开发之路切实可行,前途广阔。然而为什么从1999年的项目制定到现在的2014年,时隔十多年,这旅游开发却看不到当年计划之中的成效呢?
2.1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县城湖湘文化体育、金霞山广播电视中心(含广播电视自立发射塔)、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县电视台、纪念馆、白石文化广场、湖湘文体公园等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在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中,着力融入历史和湖湘文化元素,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集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加快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室建设,形成县有园、乡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2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中国(湘潭)湘莲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乡镇唢呐艺术大赛、龙舟赛、花鼓戏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繁荣文化创作,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依托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定期举办湘莲文化艺术节和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士来湘潭县采风、创作,弘扬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文化强县。2.3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湘潭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必须深入挖掘湘潭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气息。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大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力度,加快文化遗迹的修复建设速度,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保护开发罗亦农、王闿运、黎氏八骏等名人故居地;加快易俗河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展示以“千年洛口”为核心的文化名片,提升县域文化品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的传承保护为重点,鼓励更多民间艺人投身这一领域,推动我县唢呐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代表作保护名录,加强对白石书画艺术、白石胡秀英剪纸、石鼓木偶戏、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神洲人文圣地、三湘生态乐园”主题,着力打造“人文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三个品牌,打响做强文化品牌,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弘扬湖湘文化品牌。挖掘湖湘文化内涵,传承湖湘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发展湘莲文化品牌。弘扬湘潭县爱莲、植莲、咏莲的文化传统,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湘莲文化节,以文化艺术作品展、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充分展示湘莲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形象。二是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生态休闲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以金霞山、晓霞山、昌山、花石水库、中路铺水库、上石坝水库、湘江水系、涓江水系、涟水水系及易俗河老街为主的山水品牌。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游,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村),提升镇村旅游名气,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整合旅游资源,创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加快与韶山、衡阳景区对接,融入大韶山旅游圈,努力将该县由旅游资源大县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强县。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依托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以资产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打造新闻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加快发展数字媒体,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印刷产业,建设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四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依托齐白石纪念馆,筹建书画艺术品一条街,建立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中心,健全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擦亮“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等品牌。2.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县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占比不少于1%,且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和社会影响大、群众受益度高的文化事业建设,设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明确文广新局、旅游、规划、财政、工商等部门引导和支持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发展领域,狠抓文化项目招商,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发展。
作者:蔡月芝 单位:中共湘潭县委党校
- 上一篇:广播电视在反腐倡廉宣传中的思考
- 下一篇:国企反腐倡廉建设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