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社会保障的专业思想教育

时间:2022-02-06 03:40:46

导语:探微社会保障的专业思想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微社会保障的专业思想教育

一、社会保障专业思想的具体内涵

专业思想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专业思想又体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专业思想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所谓专业意识就是指对本专业的正确看法与评价。专业意识可以体现在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当中。第一个层次是了解专业。社会保障专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其充分了解社会保障专业,了解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前景、岗位需求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专业意识的第二个层次是热爱专业,即在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上,对本专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愿意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来学习专业,并且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专业意识的第三个层次是职业理想,即大学生在充分了解社会保障专业、热爱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上,有着从事社会保障职业的理想,毕业后准备从事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并且为之进一步做好相关准备。

(二)民生情怀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在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减少劳动者后顾之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贫有所助等诸多方面。社会保障的重点对象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更加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应特别具有强烈的民生情怀,将专业兴趣、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社会保障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参加社会保障的实践与调研,了解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心怀民生、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将来职业的重要目标追求,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贡献。

(三)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理应关注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奉献力量。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内在要求。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同时,还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遵纪守法、勤恳工作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是社会保障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体现

教书育人是全体教师的重要职责与神圣使命,社会保障专业教师也同样如此。“教书育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教会学生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学生在学习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中的疑难困惑,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教书育人”,说明“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甚至“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教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教书”一般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全部教学过程;“育人”则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个不了解专业、不热爱专业的学生,是很难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更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在现实中,很多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不符合教育事业的内在规律。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中国特色、事关民生发展的专业,尤其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保障

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思想既是学生专业素质的体现,也是学生思想道德的体现,同时,专业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只有热爱专业,才会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才会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了解社会保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了解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社会保障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在我国的发展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包括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人才、经办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由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要求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了解民生问题,尤其是要了解、关注和同情弱势群体。学生在热爱社会保障专业的同时,积极学习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活动,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坚定奉献社会保障事业的理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三、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

基于社会保障专业思想内涵的理解和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一)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在社会保障专业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知识、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操作实务,分析国内外社会保障的现实与发展前景,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与本质,提高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直接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程度,引导学生的社会保障职业理想。增强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方式获得典型的社会保障案例,并对获得的案例进行准确描述,通过事先的小组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案例教学,既增进了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也增进了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民生情怀。

(二)开展社会保障调查实践,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现实的了解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还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增强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上,增进对社会保障现实的了解,增强学生关注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情怀,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保障的调查实践,除每学年的寒假、暑假期间的社会调查和专门的社会保障调查实践外,还可以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调查课时,比如专门利用一次课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社会保障主管机构进行调查,在了解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需求的同时,把握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分析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安排学生到不同地点进行分组调查,比如,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程中,可以分为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等主题,由学生到相应的地点进行调查和访谈;在《社会保险》课程中,可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选取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保障调查实践,巩固学生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社会保障现实,增强社会保障的专业意识、民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教学形式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的兴趣

形式与实质同等重要,除了理论知识讲授、社会保障调查实践以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的兴趣。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社会保障专业的认识。除了口头讲授外,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在教学PPT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考虑排版、颜色等。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专题网页等形式进行课外教学辅导与讨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保障的学习不是纯粹的理论讲授,而是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

(四)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俄国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同学。”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修养,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始终表现出对社会保障专业的强烈热爱和自信心,表现出对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公益事业的关注,并且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保障的调研活动,掌握社会保障的发展动态,从而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此外,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学习,自觉提升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言行如一。

作者:龙玉其刘巧红刘新鑫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