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时间:2022-02-23 10:03:36
导语:三农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中国经济水平正稳步提升,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初步建立,受诸多方面影响,财政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保障理念落后、支出结构失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文章详细分析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工作现状,阐述在未来实现创新财政社保工作的相关内容,由此进一步分解国家财政社保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国家财政社保工作不断进步,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财政;社保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城乡贫富差距、地区收入差别依然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不断变化。以2002年为例,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倍,高于大多数国家的1.5倍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左右。自2002年以后,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三倍以上,峰值是2007年的3.33倍,以后逐年下降。城乡收入绝对差额总体仍在增大。1980—2008年,收入差距由286元上升到10000元以上;2008—2020年,收入差距由10000元上升到26703元。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虽比较明显,但呈缩小趋势,2011—2020年,收入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间差距由4.62倍降低到3.55倍。2020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是1.62、1.07和1.11,分别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率大幅提高,但交通、自然地理条件等的不同,造成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在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交、学校、医院、图书室、电影院、养老院、休闲娱乐场所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明显差距。全国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和污水处理管网覆盖率低于10%,行政村级公交车通车率不超过30%,农村地区上学、看病、养老服务等距离远、条件简陋,农民业余时间文化娱乐活动少,这些与城市相比相去甚远,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对农民共同富裕缺乏有效支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多数地区集体经济不强,对共同富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以2016年为例,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256.8亿元,仅占第一产业比重的6.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7%。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性资产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造成资产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二是由于可以盘活的固定资产少、村集体负债较多、缺乏信用抵押等,造成集体融资困难,发展集体经济举步维艰。三是农村多数集体企业原始积累底子薄,依靠出租集体土地、林场等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较窄。四是集体经济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等。农村科技人才短缺,农民文化素养相对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地区各类人才都在向城市流动,老人、妇女和孩子成了留守人员,农村地区严重缺乏有文化、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同时,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的心理占优势,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接受和认识能力。人才的严重短缺,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以“三农”为抓手全面推进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可采取资产租赁型、生产服务型、企业股份型、联合发展型、农业开发型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的土地、林草地、果园、水域和厂房设备等庞大的经营性资产,将之量化为股份权利入股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或进入市场交易,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农业,建设文化旅游小镇、农产品开发小镇等,提高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加强农村“双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目前,我国多数农村正在编制乡村规划,首先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根据农村的交通、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等,科学合理制定规划策略和关于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性、约束性指标,并纳入县乡村领导考核目标予以管理。基于农村的“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乡村宜居”的三大基本特质,坚持基础保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的发展诉求,总结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最终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打造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户籍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我国长时间实行的农村户籍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虽然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户籍制度改革一直进展缓慢。打破利益垄断,改革户籍制度,解除束缚农民的枷锁,建立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居民户口登记制度以及与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等配套的利益共享制度势在必行。“十三五”期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幅度较小,可实行改革试点,通过宅基地流转、入市、出租等办法,把多余的宅基地在内部依法转让等,以多种形式来盘活资源,提高农民资产收益,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和动力。建立科技人才下乡服务制度,培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要发展,产业要振兴,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建立科技人才下乡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利用省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建立定时定向服务“三农”的制度,并与干部考核、职务晋级、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包村包乡制度,推行科技人员挂牌制度,实行乡级、村级首席科学家制度等,与驻村第一书记相互配合,提高农村治理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和文化培训,建立指导老师制度,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农村的科技文化氛围。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共同富裕的美丽家园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更多资源向“三农”倾斜,让更多发展要素向乡村集聚。首先,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指导,以国家和省市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为遵循,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政策改革;其次,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的美丽家园。
作者:王跃峰 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上一篇:网络文学报道在场性传播探讨
- 下一篇:金融风险管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