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如何报道“三农问题”

时间:2022-08-25 08:46:25

导语:新闻工作者如何报道“三农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工作者如何报道“三农问题”

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困扰着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时常提起,“三农问题”昨天存在、今天存在,明天可能还是要存在。在中国,“三农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收入高、产出低、成本高。在“三农问题”的报道方面我们也时常嘘唏,因为很多时候报道比较片面化。例如,有的媒体做足了表面功夫,从农业的科技进步、农民的收入提高等方面加以夸大报道,以迎合某些部门的需求。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内容,特别是新闻导向问题,对于河北省的“三农问题”来说,在这方面的报道一直都比较多,但是侧重点不尽相同。结合河北省近几年农村农民的收入数据来看,虽然连续7年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这样的增加更像是一种经济链带来的自然连锁反应,如物价高了、生活成本高了等类似的原因。这样一来农民面对微增的收入,发现还是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价有极大的差异,依然存在买不起房,不能给农村家庭带来根本性的物质变化。所以,笔者认为新闻记者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其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事实为依据,如实报道。

一、“发出时代的声音”——“三农问题”报道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持续高速增长期,经济社会变化显著,经济保持9%以上的速度逐年增长,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但是社会结构层面的矛盾仍然存在,甚至有激化的趋势。我们可以认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和重点、难点。新世纪以来,国家领导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将其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报道“三农问题”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带有大量个人情感和大量负能量的哗众取宠的说辞。记者首先就要明确自己的报道目的既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博取眼球,占据头条。记者的目的一定是缓和“三农问题”带来的矛盾,实现农民和管理者的信息流通以及和谐调节,缓和农民和政策执行者之间的摩擦,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二、“摆正方向,大步前行”——具体的报道中应该采用的报道方式

解决“三农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我们必须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再结合农业生产等问题开展全面的探索与报道。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分析,“三农问题”的报道方式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真相和细节。报道“三农问题”要注重真相和重要的细节。报道应该揭露事件发生的客观结果,不带任何个人情感色彩。报道应该以叙述采访的资料、对话、环境等第三人称的事件叙述或者是已经证实的结果为主。媒体的根本作用是传播信息。记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等都不是新闻报道应该提及的内容,否则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面对新闻报道,大众会有自己的基本判断。新闻工作者要在叙述真相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舆论,形成有利于推进相关政策的舆论氛围。(二)注重细节但不夸大细节,依然注重整体,注重群体形象。报道“三农问题”不要刻意用个体的过失扭曲群体形象。要加强协调者、执行者和农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报道“三农问题”要让农民理解政府为他们做了什么,让政府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在缓和“三农问题”矛盾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向不明情况的大众传递事件真相,而不是刻意从一个细节夸张放大,这是主次不分的行为。比如,在报道农民和城管发生矛盾的事件时,极力渲染农民和城管发生摩擦甚至打斗的细节。看完整篇报道之后让人心中充满了负面情绪,进而对农民或者城管产生莫名的敌视情绪,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价值取向。记者真正应该做的是叙述双方产生摩擦的起因、结果、后续如何处理以及相关工作者采取的措施,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带着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事件。(三)涉及敏感事件和词汇要积极地引导舆论。报道三农问题”中的负面新闻的时候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引导负面的敌视情绪转向关注如何化解矛盾并解决实际问题上。比如,在农民和管理者产生矛盾时,要客观叙述农民的处境、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并具体指出有哪些做得不合规、不合法之处。同时,还要报道管理者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摩擦的。记者不应以某个农民家庭的不幸遭遇为导火索发表偏激言论,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分析如何预防和避免同类悲剧事件的再次发生。在GDP保持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在保证主流意识健康积极的同时,一些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不时出现信仰淡漠、精神空虚、价值扭曲、道德失范的现象。不少人指出,中国已经进入“陌生社会”。有关方面认为,极有必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不要因为竞争对手的相同主题而退缩。新闻工作者也非圣贤,难免会因为竞争对手先一步抢到了极佳的报道角度而产生畏怯心理。新闻工作者报道“三农问题”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因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剑走偏锋,以黑路子、黑价值体系博眼球。在厘清报道思路的基础上,记者不用在意竞争对手的报道,只需认真做好报道,写好稿件即可。虽然选择新闻主题要新颖、有趣,但也不能因刻意追求新意而写一些徒有其表的报道。因为新闻报道是大众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一名合格记者的基础就是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五)注重新闻素材的新鲜度,跟进采访。新闻记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想着坐享其成。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素材。具体而言,不管是实时新闻报道,还是后续跟进报道,只要具有创新性,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是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一般都是靠一线记者跑出来的,涉及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记者连新闻素材都懒于去采,那么是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的。

三、“三农问题”的报道、分析角度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引导舆论就是引导个人的意见或态度朝特定的方向运动或改变,这看似属于个体心理学的范畴。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舆论又不是单个个人意见的简单叠加,作为无数个人意见的最终合力,舆论也就成了一种难以进行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同时又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一)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报道“三农问题”,不要带有人群歧视。在报道中,不能将农民放在弱势群体的定义之中。虽然部分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落后,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但记者也不能在报道中刻意强调,要避免无意的歧视。而且不要先入为主地将农民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在有的农民和管理者发生冲突的案例中农民并不是受害者。记者要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客观分析事件,并且不要带有孰强孰弱的敏感词汇,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和谐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二)报道时注意农民和农民的矛盾及农民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报道“三农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农民与农民内部的矛盾和农民与管理者的矛盾。农民与农民内部的矛盾主要属于法律约束。要在叙述农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民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发展瓶颈,是缺乏技术支持还是环境、气候等具体问题。新闻工作者要重点报道农民遇到了哪些问题,让政府通过媒体、信访等途径切实了解政策和相关问题的契合度,是否因地制宜。不要轻易将其中的任何一方放在法律和道德的制高点。大众传媒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反映问题或者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其更应该作出有意义的、能动的反应,即表现出灵活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在报道“三农问题”时,一定要明确新闻报道的基本宗旨,即反映事实,实现农民和管理者的信息流通并积极引导大众舆论导向。作为一名实地取材经验丰富的记者,笔者和笔者的搭档认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遵守职业操守。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地将记忆中的内容和采访纪要写成稿件的过程,而是要有充沛的精力、理性批判思维,还要有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在写报道的时候保持平常心,在奔波了一天最劳累的时刻,在整理草稿完稿的时候等时刻坚守新闻报道的原则。坚持二字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

[1]刘泽莹.转换新闻传播视角提升农业报道品质——浅谈转型期农业新闻报道探索与创新[J].新闻知识,2014(4):106-108.

[2]汤庆裘.树立“以人为本”新闻观做好农业新闻报道[J].广西农学报,2010(2):97-99.

[3]闫光锋.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探析[J].未来英才,2016(21):98.

作者:王小勇 刘禹彤 单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