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农”问题复习备考
时间:2022-04-26 10:54:45
导语:高考“三农”问题复习备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热点背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上,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备考教学建议
1.命题规律从考查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历代政府推行的重农措施、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苏俄时期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以及罗斯福新政中对农业政策的调整等。从考查题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从考查能力看,突出对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2.方法指导(1)列表比较法:用列表法归纳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通过列表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规律。比较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异同点。(2)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角度,对中西方农业、农业科技和农业政策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特点。(3)重视东西方农业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三、知识链接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一)中国1.古代中国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政府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鼓励生产、奖励垦荒,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重视水利兴修,如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等;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限制土地兼并,如北魏均田制等,但最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激化阶级矛盾。2.近代中国(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有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从而提高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二)苏联1.1918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额把全部余粮按统一价格交售给国家。这一做法确保了战争特殊时期战略物资的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1921年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由自己支配,这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政府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售土地,使用雇佣劳动。3.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着工业的发展,粮食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于是农业政策发生变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由于带有强制性质,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4.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三)美国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局;减少耕地,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改善了农业生产状况,保护了农民利益,缓和了矛盾。
四、试题精练
1.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B.自耕农的衰退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D.商品经济繁荣2.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A.工农武装割据B.土地革命C.创建革命根据地D.开展游击战争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解决上述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问题,政府开展()A.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化运动D.“”运动4.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5.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参考答案】1.B2.B3.B4.A5.A
作者:邹永发 单位: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
- 上一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 下一篇: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