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问题及路径选择

时间:2022-06-12 05:24:55

导语:精准扶贫中问题及路径选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精准扶贫中问题及路径选择

一、保定市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精准识别中的各类排斥

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精准识别”主要是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识别,这是实现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一步。在本项目调研中,“精准识别”多发生以下排斥问题:1.保定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符,因此实际贫困人数与指标人数未必一致。调研显示,实际贫困村的数量显著高于样本村获扶贫户指标,从而出现了规模排斥。2.扶贫期间往往出现区域排斥。政府为凸显治贫成效或者以点带面的方法不去多做深究,往往以点带面,即以相对富裕的地区为基带动周边贫困地区发展已经造成了区域排斥,这种方法往往将更偏远的地区排斥在外,违背了精准的目标。3.为了使自己的亲友得到帮扶并且从中获得利益,而以权谋私。地方上的一些领导为了个人绩效,人为地将人均收入调高,这就造成了贫困数据的失真,从而贫困村与贫困户的指定并非由数据说话,而变成了人为的指定,即恶意排斥。4.许多贫困户没有及时得知相关扶贫政策信息而错过提出困难申请的时间。有的贫困户则是由于传统文化思想和社区优势群体的影响等而不会提出申请,这就会使精准扶贫中出现过失排斥。

(二)精准帮扶中投入需求不符

一是注重扶贫“需求侧”忽视“投入侧”。一谈到扶贫这个问题,总会想到贫困地区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拨款等,这本就无可厚非,因为资金与国家政策对扶贫有很大的帮助,关键在于资金到位后怎么被贫困区使用,其过程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二是扶农扶富易、扶弱扶穷难。众所周知,扶贫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正因为它的艰巨性,使得许多贫困县拿着国家每年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没有用在刀刃上,有相当多的资金用在帮助非真正贫穷的人们身上,从而使得真正的贫困村、贫困居民被排斥在扶贫范围之外,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福利。三是偏离穷人最缺需求。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困现状与贫困成因各不相同,对精准扶贫产生了很大障碍。扶贫资金应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让扶贫资金去该去的地方,发挥扶贫资金最大的价值,而不是扶贫资金虽然已到达了贫困地区,但并没有用在贫困居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更不用说打着扶贫的幌子伤害贫困居民的利益。

(三)精准扶贫资金流向有问题

在一些贫困地区,类似公路、供水、供电等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不是很完善,而且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或项目常常将这些低级别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忽略。不解决各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谈不上扶贫,更何谈小康生活。根据现行整村推进政策,对于贫困村的投入规模基本是每村100万元人民币,投资规模近几年不仅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更没有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在物价日益飞涨的今天,仅有的投资规模已不太适应某些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得贫困对象获得的实际扶贫资金逐年缩水。100万元的扶贫资金政策对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显然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群体的减贫需要,物价上涨使得这些投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客观上还是将识别出来的贫困群体排斥在精准帮扶的范围之外,使得贫困群体在物质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四)扶贫中的创新意识短缺

在保定市内进行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在扶贫中重视生产忽视市场,这使得扶贫项目在扶贫进展中得不到好的发展。实际调研表明,在县级受访的人员中他们几乎不是很了解市场的动向,不了解帮扶的产品,更甚者不了解谁将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传统农业一直是扶贫部门开展扶贫的重中之重,因此将很多扶贫项目多委托给那些所谓有经验的产业大户为项目户,而忽视贫困户对项目的建议和创新。还有一点原因,贫困户即使成为了帮扶对象,但很多受益于扶贫项目的各事业单位企业,并没有对贫困户盈利机制进行明确的安排,使得虽然贫困户参与到了扶贫环节中来,但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定位,也不了解如何多的获益从而脱贫致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减贫帮扶措施依然侧重传统的种养殖业,根本不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发展一些适合当地环境的产业。要知道一味地守旧,将使贫困居民在传统产业中挣扎而不能挣脱。比如在一些山区,居民可以在保持原有种植养殖产业的同时发展一些乡村农家乐、乡村旅游或是对山上的食品进行加工销售等新兴产业。由于帮扶模式的排斥,贫困户只能在传统产业中挣扎,这就为贫困户脱贫致富造成很大障碍。

二、保定市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要从“投入侧”入手,着力增加扶贫有效供给,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扶到根上、扶在点上。针对以上精准扶贫的难点,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避免或解决。

(一)解决贫困人员识别问题

1.制定标准和双次审核然后进行民主公示。核实贫困村贫困户时,尝试“一看四状况,二进行民主评议,三找负责人,四公示,五进行留底”。“一看四状况”,即重视经济收入状况、劳动力状况、学生数量、家中人健康情况。进行“四状况”调研时,只是根据明确的标准形式,但现实中出人意料的情况很多,当标准的文件满足不了形式时,我们可以依据民主评议的形式去进行选择。也就是所说的“二进行民主评议”,就是各家各户找一个代表去监督评判过程,如果有人家申请贫困户,其他代表进行投票选出。这就避免了原先村干部直接上报可能存在舞弊的情况。“三找负责人”,就是选出一位核实人,选出贫困家庭后,也要再次进行核实,这位核实人对最后的核实结果负责。详细了解实际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后,摸清帮扶需求,确定具体的扶助对象。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再次进行逐个核实。“四公示”选出以后再进行公示宣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五进行留底”指完成核实后,有关人员将核实信息录入贫困村贫困户电子信息系统,留下可以查询贫困户一系列过程的证据,也为缓解贫困户的难识别问题提供来源。2.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回头看”。一是确保建档卡的完整性。对确定名额的贫困户进行编码入档案确保不要漏掉,确保其完整。二是确保建档卡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第一次有资格,后来退脱贫的用户及时进行删除,确保其准确。三是要及时定期复核、及时回头看、及时录入新贫困户、及时删除脱贫户。

(二)解决恶意排斥问题

1.进行思想的统一。理解扶贫资金的意义,坚持扶贫资金正确的运用,保证不存在舞弊、私吞状况,把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实处。2.实行反贪。不定时严格进行资金的监督检查,严查其是否用到了实处,使得不存在资金调用,资金私吞现象。3.解决资金流向问题。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谈到扶贫从根本上还是资金的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而保障资金来源的供给,然而也应关注资金流程的透明度。其次将拨付资金的权力下放到县,毕竟县级更加了解与清楚村级、社级最根本的需求。然后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贫困目标的审核与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最后在保证资金来源、使用渠道与监管的基础上,要注意职责分离。政府将资金分配下去,从而使用者与监督者就应该是第三方,也应该用好贫困基层的自我管理与监督,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避免资金使用环节发生扶贫资金流向问题。4.解决扶贫中的创新意识短缺问题。在2017年两会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仍是代表们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精准的地区、精准的方法,只有把扶贫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人民手中,将扶贫的方法因地制宜地使用到正确的地方,扶贫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创新扶贫手段,确保成效精准。在农村根本还是农业,因此要根据每个地区环境,每个地区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中央资金与政策的“输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地方的“造血”。在贫困地区可以在现有的农业发展基础上,结合地方企业,利用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创新力与生产力。只有扶贫手段多样化,才能确保扶贫成效的精准化。创新管理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将扶贫信息数据化,贫困动态信息化,将会使精准扶贫事半功倍。为贫困农户建立信息平台,时时更新农户信息,刻刻追踪农户发展动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制度上,要加强政策的落实、人员的任免,使扶贫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建立健全约束和奖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思维理念,确保干部提能。两会上,对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这就要求在扶贫问题上,要发挥好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与时俱进地调动工作积极性,求实效、创实绩,将精准扶贫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积极主动,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三、总结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没有精准落实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要想真正脱贫必须克服贫困人员识别、恶意排斥、资金流向以及扶贫中的创新意识短缺等问题。与此同时要找到致贫的原因,要截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链条,打破机制上的阻碍和桎梏,探索新型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既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又是长久可持续的制度设计。

作者:韩逍瑶 吴冲冲 张梦雅 何佳颖 杨 鑫 侯然然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6(6).

[2]叶洁汝.国家将制定扶贫对象识别办法[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3]李舒.打开精准扶贫中的创新思维[DB/OL].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603/t3567895.shtml,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