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4-17 10:23:19
导语: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要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用六个“更加”进行描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就一直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P367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更加繁荣的经济,而且应当有更加繁荣的文化;不仅应当有更加充裕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有更高程度的精神文明。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机制保障。只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准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可靠的道德支撑、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雄厚的人才资源。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也是全面小康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每个社会对其成员都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这种素质要求具有阶段性和民族性,而作为社会个体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和其他知识技能,才能成为被该社会接纳的合格成员。个体掌握这些观念、规范、知识、技能的过程,既是社会个体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素质在个体和群体中培养和积累的过程。只有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具备了高度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谈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他们的子女即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踏着父辈的足迹,从农村进入城市,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但是,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多数没有务农经验,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他们在主观上有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并采取实际行动改变自己适应城市社会,然而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想,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3]劳累而又不断重复的工作,枯燥而又单调的文化生活,极度渴望却又久觅不遇的爱情生活,无限向往但又难以实现的“城市梦”,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空虚,迷失自我,严重者甚至选择自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问题频发,既影响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建设内容上是“五位一体”、丰富全面,在建设对象上是惠及大众、全民共享。如果亿万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能取得实效,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难以真正实现。因此,必须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充分保障正确政治方向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正在趋向多样化,重利轻义、重索取轻奉献,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代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人生信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极易受各种不良思潮影响。并不宽裕的收入,不高的文化水平,拥挤的居住条件、高强度的劳动等使他们往往处于与城市文化的某种隔膜中,形成一种文化生活的真空状态。[5]面对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必须由崇高而又科学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否则文化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势必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导致理想信念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引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明灯,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在多元中树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才能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成长。
三、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科学概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关注和增进人民的精神利益,两种建设活动完全可以统筹协调、结合发展。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明,其基本内涵是相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奔走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具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如果这一群体的文化权益和精神利益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要实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一句空话。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当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城市文明建设工作范围,纳入城市关心帮扶弱势群体工作范围,纳入覆盖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围。建议由政府投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低成本或者免费对他们开放。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改进服务形式,让城市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他们开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政府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出更多贴近农民工的文艺作品。政府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开展相关公益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提供文化经营活动,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送图书、演出、展览等系列公共文化配送。政府还可以定期给新生代农民工发送定额的文化消费券,以优惠的价格为农民工观众放映优秀的文化作品,以高尚的娱乐引导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家园观念”,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助推尽早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四、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共建职能
统计数据显示,九成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在企业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长时间工作加班,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离开企业,企业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区域。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农民工相比,彰显出极强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安现状、浮躁虚荣等特点,同时还缺乏团队协作和实干精神。他们这种独特的个性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自身存在很多缺点,但是他们同时拥有追求快乐、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什么东西能对“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正确引导?答案就是企业文化。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执行将成为推动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企业文化,也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四大功能,它在依靠明确的目标和原则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更注重于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信守的内部文化氛围,使职工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增强使命感,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企业文化具有人情化,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强调人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作用,重视提高人的积极性。企业文化还具有群众性,它是企业职工群体共有的一种文化,是企业群体意识及其外在的行为表现。企业文化既包含物质文明的东西,也含有精神文明的东西,它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行企业与文化联姻,着重从企业的和谐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的深层结构上探索完善企业经营之道,构建和谐企业。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融,可以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与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并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折射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融为一体,具有高度的可行性。首先,在建设主体上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管理者;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各职能部门,它们虽然担负着不同的职能,但在这些不同的职能之上,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实践和传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即企业人化,它是以人为圆心,以人的解放、人格的完善、生产力的发展为半径的文化活动。其次,在建设客体上具有重合性。精神世界是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客体,它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精神世界虽然用肉眼无法窥测,但却对人们的实践行为作用具有强烈的反作用,铸造企业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再次,在建设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务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开展,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核心地位。最后,在建设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树立、企业精神的培育、企业形象的塑造,使企业职工的整体思想意识、文化技能、道德观念等素质在企业运行中产生能动效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参与职能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流动性强,而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的不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以及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化和形式多样化,这些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的今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要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参与职能。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指部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提高政府整体效率的运作过程,它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管理高度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需要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合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样如此。如文化部门要在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为农民工群体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文化服务;如财政部门要为农民工文化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如劳动人事部门要通过强化监督检查要求用工企业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以保障农民工有充裕的文化休闲娱乐时间。其次,要注重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新生代农民工是共青团组织需要联系服务的重要群体,也是共青团组织需要融入的广大青年群体。各级团组织要继续强化驻外团组织和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建立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常态化联系。各级团组织还要因地制宜、创新模式,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共青团周末剧场”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合理开放团属机构的文体设施,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着眼于农民工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立足实际开展好服务和维权工作。要在开展文体活动的同时,注意思想引导,开展励志教育,把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为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增进和谐因素。再次,要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与一些企业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文化设施不足,甚至限制职工人身自由等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工会组织要创新体制和组建方式,完善“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工作机制,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和地区为重点,推行农民工输出地和求职地源头入会,实行农民工集体登记入会,开设农民工入会窗口等多种形式,发挥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工会、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与企业工会、上级工会与基层工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从农民工自己来说,要相信工会的维权力量,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打工,都要积极争取加入当地工会,这是自己正当的政治权益,是任何组织任何人也剥夺不了的。第四,要注重发挥媒体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媒体不仅承担着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且承担着舆论监督的职能。由于农民工数量的日益增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及农民工本身的特质赋予的新闻价值等因素,使得近几年关于农民工的报道在数量上与日俱增。但是,在日益增多的农民工报道中却出现了悖论:一方面传媒在关注着该群体,为该群体的合法权益呼吁;另一方面在报道中却存在着偏见、歧视和冷漠等现象。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在报道规模、报道质量和议题设置上存在着话语权萎缩和媒介镜像被污名化、妖魔化倾向,加深了社会主流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成见,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农民工群体的媒介镜像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整体认知,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资源配置。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媒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重视,要成为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和体现者。大众传媒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发明,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活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人是传媒关照的主体。要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第五,要重视社区的教育作用。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接触较多的重要区域之一,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在社区生活,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在开展社区工作时,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要围绕尊重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采取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交流培训活动,增进农民工对所在社区的认识,加快他们对城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融入,在社区内形成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的生活氛围。社区文体活动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吸引农民工参与各种社区文体组织和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通过宣传栏、公开栏、普法教育、科普教育活动、文明家庭创建等有效载体,引导农民工遵纪守法、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举办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社区“跳蚤市场”、邻里聚餐会等睦邻活动,加深本地居民与农民工的接触、交流和沟通,促进新老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交融。通过举办公益性慈善救助、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引导农民工和当地居民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加快农民工融入社区的步伐。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为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具有人文关怀、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迫切需求。新形势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对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对他们精神需要的尊重,也是贯彻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行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协调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本文作者:白现军崔玉利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上一篇:法制建设思想历程及经验
- 下一篇:廉政法制建设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