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

时间:2022-12-18 10:08:18

导语: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

基于东咸阳村调研情况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困境

(一)土地小而散,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有难度地块分散严重。东咸阳村一户农民的土地大多分散在村庄不同位置,由不同地力的地块构成,平均一户土地被分为4块左右。由于种植小麦基本不挣钱,农民大多只种些玉米,并搭配些绿化树苗、果树、蔬菜等不同作物,以分散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小、散、杂的种植特征使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形成销售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等现代农业的步伐受到阻碍。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烈。一是流转收益不高。近几年土地流转价格有了明显提升,从5年前的每亩300~400元,上涨到现在的每亩700~800元。但因为农民在外务工多为散工,并不影响种地,闲暇之余种点粮食既能保证温饱,又能用作饲料。种有果树的农户碰到年景好时,又能增加一笔不错的收入。这样算下来比流转出去效益好。二是对于由企业流转的,农民担心不能及时拿到租金和收回土地。三是对于由村里合作社统一流转的情况,农民往往话语权较弱,缺乏信任。碍于村集体的力量和熟人情面,村民往往比较容易“被流转”。互换并地呼声高,但操作难度大。地块分散导致了种植管理成本高、面积太小不能建温室大棚等,农民已经体会到各种不便,希望能将自己的土地整合到一处。但村干部表示这个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目前不同地块的地力差别仍旧较大,互换过程中面临的差价补偿数额在村民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如果政府能对土地的灌溉、交通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减小不同地块之间的差距,将有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二)科技与人才支撑不足,缺少现代农业核心元素品种较为传统,相似度很高。在作物的品种选择上,农户之间相互模仿,通常种植西红柿、卷心菜等大路菜,缺少反季节蔬菜等产值较高品种。虽然常见品种有固定市场,但价格相对低,无法形成品牌并开辟主导市场,这使农民只能维持较低收益。设施设备简易,种养技术原始。在东咸阳村,灌溉设施全部为机井渠灌,机耕路不完善;设施蔬菜的拱棚多为简易棚,缺少加温设备,保温效果不佳;畜禽圈舍也较为简易,卫生条件差,导致畜禽患病率、死亡率高。种养技术上,农户多为凭经验摸索和相互模仿,缺乏现代高效设施和技术人才的指导,已经明显制约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亟待突破。市场融合度低,信息来源狭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供需信息、开拓市场已将成为农户与市场融合的重要方式,包括搭建电子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等,更加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力量。在东咸阳村,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预判,农民种植绿化树苗选择品种时基本是盲目跟风。当地农民缺乏市场需求信息,主要靠经纪人收苗,一般会倒好几手,价格也被层层压低。没有借助科技手段更大范围地搜集信息、增加与市场的融合,使农民只敢选择常规品种,并不得不承担巨大风险。

(三)缺乏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大户数量少,且效益低。目前,全村只有一个3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其余较大的种植规模维持在20亩以下。以种植大户杨文龙为例,为了分散市场风险,300亩土地被用于种植不同作物,使规模效应大大降低,机械耕作上主要靠小型机械,人工成本仍然是主要成本。在技术上仍然依靠个人经验,现代科技元素少,市场销售也依靠到田间收购的经纪人,与普通农户区别不大。合作社运行不规范,作用有限。东咸阳村现有1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和1个农机合作社,存在以获取国家扶持资金为目标、组织结构松散、发挥作用有限的弊端,无法真正为社员带来帮助。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农民在面对市场时抵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话语权均较弱。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是农民组织不能茁壮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四)金融、保险政策创新不足,支农作用有限贷款手续复杂、额度低,限制了农民发展。由于缺少抵押物做担保,一般农民甚至专业大户都很难在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成功,缺少本钱让农民的发展受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信用社向普通农户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创新政策,但这一政策程序复杂、额度小,效果并不理想。保险范围窄,理赔额度低。缺少完善的农产品保险制度,使农民对市场风险顾虑较大,阻碍其种养规模的扩大。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抗风险能力低,农民对保险的需求较大。种植玉米的农民虽然入了保险,但遇到灾害减产时,理赔过程较为漫长,赔付金额也很少,弥补农民损失的作用太小。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发展带动模式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太谷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多以企业带动型为主。不可否认,企业在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方面确实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企业追求利润的终极目标决定了企业成本控制与农民获得收益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关系,且企业的辐射面有限,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吸引到龙头企业。因此,探索、推动企业带动之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扩大其他模式的带动效应,形成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调研组认为应尝试探索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载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国家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现代农业的项目建设。在进行项目基础设施“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同时注重“软能力”的建设,避免现代设施与落后技术的不对称。一是从经营主体方面,建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没有现代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只有培育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找到落脚石;二是从技术支撑方面,应注重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农业行业难以留住人才的现象,可探索实行农村大型种养场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学生,减免冷门农业专业学费,鼓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在农村创业等措施,促进农业人才在农村扎根落户;三是从推广体系方面,建议增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改善目前基层农技推广能力薄弱的局面,建立新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使农民能够多渠道的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三)注重维护农民权益发展现代农业,归根结底应以“农”为本,农民增收与否是检验现代农业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建议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降低农民风险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权益。如在订单农业中,可要求企业预付一定比例的订金,以防发生企业严重亏损、破产不能按合同约定回收产品情况,使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在号召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应尊崇农民意愿,避免农民土地“被流转”或企业转嫁经营风险推迟支付流转费用。调研中了解到,相对一次性现金支付租地费,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每年给农民交付养老保险代替征地费等流转方式更容易被农户接受。

(四)完善考核监管机制如何保证被认证的示范区能够真正发挥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调研组认为应逐步完善考核监管机制。一是建议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认证指标体系,避免个别区域发达、整体水平还有差距的县(市、区)被认定为示范区,循序渐进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建议定期对认证后的示范区考核评价,如通过示范实施效果、项目推进进度、农民增收情况等考核指标评价其现代农业建设优劣。对不符合要求、达不到标准的示范区予以取消资格或减少支持资金,对于工作开展好的示范区予以增加扶持奖励资金,使各示范区产生危机感和激励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避免示范区认证“终身制”、一劳永逸。三是建议加强资金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使扶持资金能够落到实处,避免现代农业建设专项资金被挪作他用。

作者:李锦华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