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问题
时间:2022-12-18 10:06:58
导语:探析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警惕资本垄断农业风险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短期来看的确增加了收入,然而产业化程度越高,流向产业高端的利润越多,处于产业低端的农民,收益相对较小,甚至成为资本转嫁市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尽管一直强调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时候一个村、一个镇乡甚至一个区县的农村主导产业,被少数龙头企业所控制,农业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都由外来资本主导,市场信息、销售渠道被有意控制,致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失真,大起大落。
(二)警惕资本替代农民风险当前农村的“空心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的担忧日益加重。以农民外出打工、耕地撂荒为名义,绝大多数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都是冲着农民的承包地来的,而高效农业所需劳动力少,不可能把原来土地上工作的所有农民都雇佣下来解决其就业问题,大部分农民要离开土地到城市去,农民有被排挤的风险,且大多希望整村甚至数个村整体推进耕地流转,仍在耕种的农户往往会与之发生矛盾。只有劳动力可以出卖的农民,工资收入并不稳定,进城务工不理想,回乡务农又无退路。一旦出现政治、经济波动,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大学生就业等问题交织,无疑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警惕资本改造农村风险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给乡村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包括谋生方式、居住环境、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年轻力壮者多进城打工,“离农化”倾向越来越大,年老力衰者多沦为农业雇工,村庄急剧“空巢化”,农民却不能合理分享土地经营收益,加快了农村贫富分化甚至阶层分化。随着农村人口的老化趋势不断加重,一些人口少、规模小的行政村逐渐萎缩,甚至消亡。据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在西部某些省份,工商企业流转耕地后,非粮化程度已经达到90%左右。而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往往对此不加干涉。
二、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给工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资本对工商涉农政策的渗透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正在深刻改造着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和农村社会结构,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必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深刻影响甚至左右着工商涉农政策,对资本大开“绿灯”,准入门槛一降再降。但非所有地区的农村都适合通过“资本下乡”来实现大农场化式的产业升级,农业监管执法龙头企业的大规模经营模式,管理成本高,难以调动有了底薪和土地租赁的农业工人积极性,效率偏低,并不适合人口稠密的西南山区。从实践看,“大农业”并未收到理想效果,2007年重庆市被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区,陆续有130多家城市企业下乡,创办农业龙头公司,搞农业规模经营。但对重庆市统筹办提供的一份统计材料上随机选取了10家农业企业,发现这些企业累计投资高达25亿元,累计利润却只有2.5亿元。在合川太和镇,70多家缫丝龙头企业目前仅剩10余家,且大多数举步维艰。从全球来看,只有土地辽阔的美国选择了大农业模式,而欧洲和日本农业均以小农场为主,提供了当地市场80%的农产品。
(二)资本对工商涉农服务的挑战当前,工商部门推行的农业服务模式,主要为“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并结合商标、经纪人等方面职能,产生了商标兴农、经纪活农、市场助农等模式。但在资本主导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实际运行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农户基础地位,在市场动作面前都难以保障。“公司+农户”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是公司与农户之间无法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导致农业契约履约率很低,公司不履约甚至坑害农户、农户不守信随意践踏合同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造成“公司+农户”契约的最终解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于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模式,资本一股独大问题严重,双方力量失衡,专业合作社内部重大决策实际由强势资本左右,甚至出现只挂牌子不搞合作的“空壳合作社”。
(三)资本对工商涉农监管的挑战大力引导资本进入农村,最大限度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地方财政,涉农商标、地理标志等任务也得以完成,然而订单农业合同履行周期长、市场风险大、政策性较强,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对农民利益保障工作重视不够,将导致乡村各种矛盾日益突出,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日益增多,非法的利益表达行为不断衍生。尽管重庆市农委、市工商局联合推广了《重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流转服务监管体系不健全,土地价格评估机制不完善,大多是双方协商约定租期、租金、年限等,缺乏应有的基本参照。
三、对策建议
面对农业即将迎来的“资本时代”,工商部门必须正确面对以逐利为目的强势资本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在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品牌培育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切实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附加价值。
(一)紧扣农村土地流转,推行农业集约工程一是坚持依法自愿原则。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民向农民新村和城镇集中,应当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充分尊重农民的需要、愿望和预期,尽可能强化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流转,不能先流转、后规范,先发展、后治理,最大限度规避农民失地风险。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稳妥开展委托流转,村委会以及其他流转服务机构接受农民土地流转意向委托,代表流转方与客户磋商洽谈,签订流转合同,改善分散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弱势地位。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大户+基地”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连片开发经营流转土地,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联系农业、司法等部门,加强土地流转合同制定、推广、备案以及纠纷调解工作,制订完善《耕地(荒山、林地)承包合同》、《农村地权(林权)出资入股合同》等示范文本,进一步确保合同主体合格、合同条款齐全、合同内容公平合理、合同签订规范有效,提高农业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鼓励农户加快土地流转,支持业主实施集约化经营。
(二)紧扣农民组织程度,推行农民合作社工程一是支持农农联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资本对接,提高农民组织程度,把分散的小生产同激烈竞争的大市场联结在一起,符合当前农业现代化需求。政府应该给农户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能与其他利益主体集团抗衡的农民利益集团,才能让资源配置的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二是扶持股份合作社。支持农民以劳务收入、资金、技术、设施设备、生物资产、农村“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出资,或者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组建股份合作社,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直接参与投资经营和利润分红,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三是拓宽成员范围。鼓励保留农村承包地的转户农民和在农业领域投资创业的城镇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等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已转为城镇户籍但仍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含林权)的居民可以农民身份进行登记;支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成员出资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其中农民数量可适当降低。四是推动微企村建设。将微型企业特色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实行“微企+合作社+龙头企业”微企特色村运作机制,即将达到规模要求的种养殖大户培育成微型企业,再由微型企业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或者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并为微型企业提供农产品需求、农业项目选择、市场对接、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让农民同时分享微企经营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降低龙头企业直面一家一户的经营风险。
(三)紧扣农业经营机制,推行龙头带动工程一是培育农业主体。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并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培育成种植、养殖大户。二是培育家庭农场。联合农业部门,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细化家庭农场标准,完善家庭农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针对农、林、牧、渔等不同行业家庭农场的规模、性质,明确家庭农场的主体类型、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等登记要素,规范基层登记流程。三是支持涉农融资。组建村镇银行,筹建涉农担保公司,引导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融资,鼓励涉农市场主体以拥有的畜、禽、种子、种苗、农产品、水产品等生物资产作为动产抵押融资。四是发展订单农业。强制备案审查订单合同文本,纠正自制农业订单合同中的规定不明、含糊不清、不合理、不平等条款,消除履行隐患。及时查处利用“订单农业”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定金或保证金及以回收农产品为借口高价向农民推销劣质种子、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损农等违法行为。强化订单农业合同纠纷调解,提高农业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五是健全信用体系。紧紧把握“信息征集、信息共享、信息应用”三大环节,制订具体的培育发展规划和鼓励措施,从农业订单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履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调解等方面,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守合同重信用”评选活动,并对随意违约、履约率低、不讲信用的行为予以失信警示。
(四)紧扣特色产业培育,推行品牌农业工程一是培育农业品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制订“品牌农业”发展规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争创驰著名商标,提升地方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二是挖掘品牌价值。积极引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拓市场、增加收入,建立运用、推广、使用工作机制,大幅提升品牌农产品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强品牌保护。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建立健全商标管理及保护制度,加强打假联动执法,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商标注册人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五)紧扣农产品流通销售,推行市场拓展工程一是实施电商助农。配套发展农业经纪、科技服务和物流企业、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跳跃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打造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对外营销网络门户,实现农产品购销对接,解决农业发展中信息、市场、利润、品质、诚信、配送等六方面的“最后一公里”短板。二是实行经纪活农。实施农产品收购(贩运)经纪人“村村有”发展计划,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大力发挥农业科技中介的力量,协调产学研,凝聚农科教,推荐优势农业项目、新技术新品种,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实行市场富农。积极推进农村商业流通网络建设,通过龙头联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实行农商对接、农超对接、订单收购。开展节会促销,组织农产品参加各类展销会、产品推介会、农产品交易会,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大宗农产品积压和卖难现象。
(六)紧扣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妥推动城镇化进程一是鼓励创业富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准入的职能优势,打造投融资平台、开发平台、招商平台和服务平台,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以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以及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人群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放宽贫困群体谋生经营活动准入条件,符合条件的鼓励创办微型企业。二是调整监管重心。与药监、质监、商务、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重点整治商业贿赂、合同欺诈、虚假广告、限制竞争等不法行为,敢于向公用企业、强势企业、行业潜规则“叫板”,及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假冒伪劣问题,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传销行为,努力在依法行政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之间寻找平衡。三是完善维权机制。以12315申诉举报中心为平台,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对接,突出整治人力资源市场,严查职业中介领域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工聚集区维权网络建设,加强无照经营查处、食品安全监管,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作者:向俊陈晓单位:重庆市工商局万州区分局
- 上一篇:财政局慵懒散专项治理实施意见
- 下一篇: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