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农民教育探究
时间:2022-11-04 03:59:21
导语:网络环境下农民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
(一)农业生产
1.农业种植种地是生活的根本依靠,这一观念在农民中仍占有绝对地位。但是,种什么,如何种,意见不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劳力不再把种地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而选择种植省事粮食,同时外出打工挣钱。国家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种植模式是增加品种、规模经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这是一项农业种植的重大改革措施,是保证农民进一步富裕的有效途径。但是,许多农民从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认为自己的地自己种比较好。这源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淡薄,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差,加上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从事农业科研的条件有限,难于承担改进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兴农攻关和指导农民双重任务[2]。但是,不管怎样,科学种田这一思想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农民认同农业专家的指导。利用科技化种田省工省时省力省支出,年收入很可观。据报道,湖北省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的农工,通过机械化和科技化种田,一人种上100亩田是很平常的活路,效益也比传统种田每亩要高200-300元[3]。没有能够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农民,就没有科学种田和农业的现代化。为了把农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农民再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2.副业生产饲养家禽、牲畜是农村较常见的副业生产。但是,每家每户自给自足的方式已逐渐从农业生产中退缩,取而代之的是规范化的养殖业。而且大多数农民也认为,很有必要在农村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养殖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养殖业投资大,风险大。农副产品加工在农村副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小作坊形式在农村仍比较常见,联合经营、入股分红的规模化经营也初见端倪。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一国农业专业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4]。农业规模化经营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农业经营者学习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利用,也有利于农产品的运销。农民对于规模化联合经营是比较赞同的,但是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有恐惧。这些都需要通对农民进行再教育,使其深刻理解农业规模化经营,早日走上富裕之路。3.无税生产国家减免农业税以后,使农民直接得到了利益,但由于农资涨价而得利较少。甚至有人认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补贴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近年来,肥料、农药、饲料、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飙升。据统计,2008年柴油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2%,肥料价格上涨幅度达到32.0%-117.1%,大部分农药价格涨幅也在6%-15%。由于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民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费用,在生产中减少了农业投资的使用量,或改用价格相对较低的低效的农资产品,其后果是影响了农业增产增收,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民应该得到的合理的收益,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该说,农业税取消后,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民对土地的耕种重新产生了兴趣。问题是,在无税的情况下,农民如何种田?政府如何引导农业生产?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如何教育农民种田?保护和提高农民的收益,除了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以平衡生产成本,关键在于通过对农民再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科学进行农业生产。
(二)农民生活
1.温饱问题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已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有相当部分农户已达到或接近生活宽裕的小康水平。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绩的肯定。农民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也希望“穿得漂亮,吃得健康”。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目前,仍有不少农民就因为缺乏穿着、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影响到自身的健康,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据说有一位农民,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长时间地每早一餐3个鸡蛋用油、白糖炒着吃,结果导致心肌梗塞猝死。显然,需要通过有效途径教育引导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也需要关注的是,在农村还有一些五保户、有肢体残疾或生理缺陷的人员,他们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扶助。这些类人群虽然只是少数,可是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和政府可通过相应补贴、减免养老、合作医疗保险费用等进行安抚。同时,也需要通过对其进行再教育,引导其自食其力。2.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是国家对农村的一项重大扶持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然而,仍有不少农民对这一制度持怀疑态度。原因在于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历次“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都没有成功[5]。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筹资机制,许多农民认为等于白扔钱,担心得病后政府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补偿以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损失。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手续较为烦琐。许多农民,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对该政策不清楚。有些人交了钱,生病时不知道该怎么使用。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现今的医疗设备、技术、手段和水平不了解。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显然,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宣传媒体和教育机制,加强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教会农民如何正确地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要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不要简单地灌输医保知识。3.养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已迈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速很快,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急剧老化。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有老年人口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6]。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加之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金制度,将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深远措施。但是,农民对这一措施的认知程度差异很大。据调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农民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的意愿更高[7]。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农民再教育,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社会养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以消除或减轻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不信任感。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应该意识到,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农民收入方面仍滞后于国家整体水平[8]。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二、农民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教育理念有偏差
农民教育的发展,在提高国家的农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教育,有专门培养农业技术工人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机构。例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获得经营农业的资格[9]。但是在我国,尽管国家也非常重视农民的再教育,并且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然而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教育理念有偏差,而这源于我国社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认识的偏差。城市居民瞧不起农村,认为“农”意味着“脏、乱、差”。城市子女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或到农村工作。农民自身也认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是低等的,是社会的底层,常以“考不上大学,就得回家种地”鞭策子女上学。就算是考不上大学,农村子女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摆脱农民的身份。
(二)农民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农民认为接受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祖辈们没有接受什么教育,照样把地种得很好,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术,只要肯去干,就能有收获。这些陈旧的观念在农民群众中仍占有相当比例。再加上农民接受教育后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也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又返回农村从事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新农民来说,曾经的学习过程没有改变其脱离农村的命运,使他们对接受教育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改善生活质量表示怀疑,甚至产生反感。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持续严峻[10]。这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生占有较大比例,他们的家庭背景使其在就业上相对困难。一大批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不得不返回农村,成为“新农民”。他们文化水平比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其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很差的情况下,其抵触情绪影响了再教育的推广。
(三)农民再教育投入不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制约其再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调查资料显示,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是世界平均水平为3.6%,我国教育投入的水平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00年,也只有2.87%[11]。而在这部分教育投入中,农民再教育投入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直接造成从事农民再教育的教师的工资长期拖欠,农民再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农村再教育投入方面,最近几年中央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低水平和在长期欠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偿性的投入。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再教育的实际需求。尽管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再教育的资金有所增加,随着物价消费上涨,农民再教育的费用相对而言不仅没有增加,有的还有所下降。更何况农村税费改革(“两取消”)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带来巨大的新的缺口,中央政府还远没有承担起其应尽的责任。
(四)农民再教育内容陈旧
目前,农民接受再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与现实农业生产基本脱离。有些教材还停留在教农民识字认句的水平上,关于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很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农民再教育的初衷,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根据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特点,农民再教育的重点是16-45岁的中青年。而这部分农民绝大部分就读于普通中学,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却又是“农盲”、“科盲”。他们需要的是学习农业新技术及经营管理,而不是基本的文化知识。
(五)农民再教育模式滞后
在农村,农民再教育方式仍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但是,这种以固定地点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大部分已面临尴尬境地。新进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老教师无法适应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类职业学校没有基本的农业生产实习基地。这对农民特别是新农民接受再教育没有吸引力。在许多地方,农民不能就地学习,无法及时掌握较新的、较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家提倡的“科技下乡”服务措施,缺乏长期的制度化管理,导致这种传播农业实用技术的手段流于形式。另外,农民工大军的出现,使得一大批农民的流动性增加。采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传统农民再教育方法,很难再让这类农民接受。在农闲时,青壮年劳动力多出外打工,大批的妇女和老人留守农村,如何根据他们的现实条件实施再教育,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有很强的娱乐性,容易吸引人的兴趣,特别是网络的交互性使得其成为四大传播媒体中最有效的传播方式[12]。网络媒体具有无法替代的实时交互功能,这让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极富自身特色的崭新教育形式。根据农民再教育工作的需要和特点,将网络技术引入其范畴,用教育新内容、新方法占领农村网络阵地,开展贴近农业生活、贴近农村生活的网上农民再教育活动。这对于促进国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农民再教育的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网络化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网上授课、网络精品课程等形式日趋完善。然而,中国的网络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专业技术方面,具体可分为幼儿网络教育、中小学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企业网络教育、职业与认证培训网络教育等五个领域。但是,对于农民再教育,仍是一片空白。也有个别农民再教育培训机构在网上挂出农业知识网页,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谈不上体系。作为农民再教育的专职学校,应结合三农特色,利用微博、BBS等网络论坛,构建农民再教育的新阵地。构建农民再教育的网络体系,应涵盖所有以网络及其他电子通信手段提供的学习内容、运营服务、解决方案及实施咨询等领域。另外,要不断地完善这一体系,包括开辟新领域,采用新手段甚至引导优秀农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参与进来,共同提高农民再教育网络体系的运行质量。
(二)开拓农民再教育的网络新途径
要充分发挥网络页面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农民再教育课堂进网络。将网络与农业知识理论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将相关文字、数据、声像、图形、动画等形式的农民再教育信息放置在农村网页上,积极对农民进行教育、激励、引导,突破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传统农民再教育方法的束缚。网络环境下的农民再教育不应当局限于网页的浏览方面,还可以通过QQ、飞信、MSN、BBS等途径。通过建立群、组。这样,方便专业教师、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及时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对于一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可采用这些途径向国家和社会传递信息。对于一些农民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往往是做好农民再教育的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农民在网上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是农民真实思想的流露,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这些网帖,从而找出对策,对农民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丰富农民再教育的网络内容
互联网的应用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农民的“眼球”,满足农民的认知需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再教育体系必须要占领网络阵地,坚持以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具有感染力的网络活动教育、鼓舞、激励和引导农民,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向农民传授技术知识,帮助青年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制订生产计划,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要将农民切实地吸引到网络教育中,在网络环境中提高整体素质。关键在于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与内容,要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业生产,适应农民需要[13]。内容有时效性、可读性和生产指导性。农民再教育的网络内容包括基础课、人文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内容有新农民的职业教育、农业专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政策、农业经营管理、计算机技术、民主道德公民教育,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销售知识[14]。比如:增加粮食新品种、新农药等,增加农业联合生产的管理知识、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高附加值的养殖新技术等,增加农民比较关心的医保、养老等国家政策,增加用工信息,农民工合同、赔偿等事宜。充分发挥科教兴农在农民教育中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四)完善农民再教育的网络管理制度
互联网在给农民再教育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全球性和渗透性使农民再教育容易受错误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侵袭。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内容复杂,良莠不齐,影响了农民再教育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农民在这些方面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在没有正确引导和有力监督下,容易受到这类思潮的冲击。为了保证农民再教育的质量,要求网络服务体系能够提供全天候的优质服务。如何站在网络整体的高度,审视农民再教育网络体系,为整个农村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就成为网络环境下农民再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完善农民再教育的网络管理制度,必须构建其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的安全漏洞不断出现,黑客的攻击手法不断翻新,而农民再教育网络体系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完成加密、防火墙等安全防范体系的架设后,必须不断对此体系及时地维护和更新,才能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完善农民再教育的网络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应贯穿整个安全防范体系。安全管理不能落到实处,再好的技术、设备也是白搭。一个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应该靠合格的安全管理员来保证落实。管理人员要随时掌握微博、BBS、QQ空间等信息的更新与变动,及时收集、分析和监控德育网络体系。要加强引导,多关注农业动态,提高农民对不良信息的甄别力和免疫力。对农民的上网时间、频率、内容等进行规范。
本文作者:曹兰英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 上一篇:试论三农问题的村民自治
- 下一篇:企业局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