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农问题几点思索

时间:2022-07-31 01:30:19

导语:对三农问题几点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三农问题几点思索

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及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的实现,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三农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贫困、农业不发达和农村落后。

其具体表现为:

1.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高兴不高兴、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增长等等一系列的指标。现阶段我国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低下,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继续拉大。随着种粮成本增加,物价化肥等农业物资的上涨,使得许多农民辛苦一年下来种的地挣不到钱,纷纷外出打工。二是农民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在中国,农民人口尽管占大多数但却成为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农民工追债讨薪事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拆迁事件,失去土地的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解决,农民使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意识不强以及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时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三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种地不挣钱。大量农民青壮年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打工,而由此造成农村中住的大多都是老人、妇女以及小孩。使得本应是颐养天年时候的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连生病都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不但得不到照顾还要帮着子女带小孩,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小孩亦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亦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及敏感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形成。最近,媒体曝光的湖南双峰县一岁留守女童躺在祖母尸体怀里七天没吃东西身上爬满了蛆虫这一悲惨案件,充分表明了留守儿童以及空巢老人现象在农村中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2.农业问题: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特殊产业,是弱质化产业,在任何国家都受自然条件限制影响较大,而一遇自然灾害更是容易导致毁灭性打击。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低下,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从生产环节来看,农业生产在许多地方仍使用原始的耕作方法和落后的农用工具,农业生产还是非社会化的大生产,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与滞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从流通环节来看,农产品的附加值小、市场化程度低、流通环节阻碍过大,特别是高昂的过路过桥费以及不断高涨的油价,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与形成。

3.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不同于农业、农民问题,它是农村社会众多问题的综合体。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形象地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农村社会现代文明发展滞后,积累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农村行政区域和基层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办事效率不高,地方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员繁多。比如,最近网络曝光的四川省巴中市四个贫困县总共有44位正副县长,引起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二是农村医疗社会保障资源不足。城市居民都有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几乎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保障,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城市来说也是相当的匮乏,甚至在一些偏远农村山区都很难找到个像样的诊所,农村在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和居住条件也相对较差,个别地区还经受着工业化大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业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靠天吃饭,一遇灾害容易导致全年绝收。农业生产资料弱质性,土地有限,土地利用率不高,我国可耕作的土地面积绝大部分集中于东中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可耕作性不高,人均可耕地有限,机械化设施难以应用,劳动效率不高。农业组织弱质性,农业生产都是单个农民进行,组织性不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组织化、集团化形式,抗风险性不强。

2.不公平的体制由于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分割,以城市为中心,使得农民在经济、法律、政治上没有获得同等的国民待遇。从表面来看法律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在实际中歧视不平等现象不少,如同样的考分,在北京能够进重点大学,而同样的考分在其他不发达地区却连专科学校也进不了,北京现在宣布考生70%可以进入大专院校,而一些农村为主的地方,考生能进入大学的机会较低。考分平等是一个起码的平等权,而实际情况却是农村和城市连录取分数都不一样。广大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读书还得交一笔不菲的择校费,更是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负担。农民在各级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也小,声音微弱,广大农民在城市里更是沦为弱势群体,受人歧视。

3.思想认识上长期被忽视由于历史国情所致,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利用农业积累发展工业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政策和战略,要求农业要为工业的现代化作贡献,农村要为城市作贡献,从农村中索取过多,而给予的较少。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才被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来,并逐渐为全党全国人民所重视。2003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才开始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城市高度繁荣、工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是对三农的反馈补偿却没有得到体现,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并未得到完全根治,而且农产品生产和流转条件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忽视了对三农的大力支持与保护。

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显得乏力,长期来看,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不增收腰包鼓不起来,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影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以出口拉动为主,国内内需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广大农民手中的钱不敢去消费,而是存起来以应付将来小孩上学、生病之需。2008年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中国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措施调动内需,如商务部组织的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进行补贴以拉动内需,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从长期来看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同志1998年在安徽考察时就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1]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收入上不去,就没有更多的购买力,扩大内需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努力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扩大农村市场,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三农问题关系国家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中国十四亿人口中80%都在农村,且每个家庭往上数三代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的重要力量,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成为扫除社会发展障碍、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到夺取政权也是紧紧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等策略,农民是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人均耕地占有量少的大国,如果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十四亿人口吃饭就会成问题。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起就面临的一个重要和基本的问题。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65“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237事实以及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三农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不解决,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就容易导致国家和社会陷入不稳定之中。

3.三农问题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愿望。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邓小平在总结以往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实现从温饱跨入小康社会,但是我们也清楚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因为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拉越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差距也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也有违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此作出了富有现实性和启示性的回答。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在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农民、农村的富裕,不消除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现状,这一目标最终也将沦为虚幻漂亮的口号。邓小平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这一共同富裕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进程中必须要面临的就是解决好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问题。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1.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巩固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以及对农机具购置进行补贴,使农民用得起,用得上,营造农民种田光荣的氛围,对粮食生产贡献大的进行奖励,调动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农村,引导社会对农业的关注以及对农民的尊重。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二、三产业,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进行自主创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农业的信贷支持,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加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繁荣农村经济。

2.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打破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对政府机构臃肿、县乡税源不足,人浮于事等现象进行改革,严禁向农民进行乱收费、乱集资等名目繁多的不合理费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高效、廉洁、负责任的农村地方政府。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分割的格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以及农民在福利保障制度上的不公平现状。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律,使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土地管理、农业支持等制度,改革各种不合理的制度。

3.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国家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建设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公共事业的缺失和不足,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通水、通电、通信、交通、教育等农民生活基本需求。全社会上下高度重视形成强大合力,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提高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提高他们参政议政能力,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行政,抓好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对有需要的群众进行法律援助,定期聘请法律专家、律师进行普法教育,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个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