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

时间:2022-03-20 04:19:00

导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这是中国共产党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党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七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这是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最长的关注周期,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对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重视以及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的决心。就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甘肃而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三农”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地推动我省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在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多渠道全方位助农增产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农民

“三农”问题是关系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三农”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它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首先,这是由甘肃的基本省情决定的。我省有2600多万人口,其中2100多万在农村,占我省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省农村人口多,70%为山地和高原旱地,且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类型较多,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乡镇企业正处于爬坡阶段,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难以较快提高;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外出务工不容乐观,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一些地方,由于认识上出现误区,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产生了动摇,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投入成本增加,农产品买难卖难,也影响了农民的利益。这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问题,是增加农民增收的问题,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减少农民的问题。其次,这是由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小康,最重要的还是组成社会最基本要素的人实现小康。在用于衡量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各项指标中。如: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只有绝大多数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才能说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实现农民致富

重视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农民致富,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在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传统农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严峻挑战等,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目标所面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难题。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㈠更新致富观念应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增加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只要是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给农民带来财富的途径、办法都可以付诸实践,以达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㈡优化农业结构应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本地特色,逐步形成有规模、高效益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让农民与市场紧密相连。同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的投资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㈢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按照《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河西干旱区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抓好制种、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等产业基地建设;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要以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抓好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等产业基地建设;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要整合资源优势,抓好“畜-草”双向生态对流产业基地建设;陇南山地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抓好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应努力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形成群体优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基本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规模经营使农民增收致富。

㈣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离乡务工,是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省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剩余劳动力输出,既减轻了土地的生态负荷,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同时,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升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根据《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三年规划》,2010年我省约有500多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输转外出务工经商,其中有组织输出占50%,使年劳务收入达450亿元,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劳务经济已成为甘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铁杆庄稼”。当前,首先要增强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适用技能培训、适时可靠的劳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搞好有组织的输转,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坚持“走出去”战略,抓劳务基地培育。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精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要有计划地在省内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不断提高有组织输出能力,确保农民工有序流动。通过东进西出,南北并举,主攻重点的方式,大力开拓辐射全国乃至国外的劳务用工基地,加速实现省委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我省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的目标。着力打造像“礼贤妹”、“庄浪梯田人”“、洮河汉子”等甘肃劳务品牌,努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名利双收”。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一条“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增收之路。

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增强小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功能。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同时把务工返乡的致富能人尽可能的吸引到小城镇,为他们提供领办、创办企业的平台和宽松的创业环境。

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的有效举措和平台。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规模经济和效益经济,仅靠农民的个体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农民进入市场后,风险加大,组建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结在一起,有利于解决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发展机制问题,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保护农民利益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首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民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利益还需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保护。其次,现阶段农民权益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住房、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基础设施和民主权益上。目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虽已有了较大改善,但在一些地区仍不够完善。农村仍有一部分适龄儿童失学、辍学;一些农村医疗卫生设施仍然十分缺乏,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的交通、通讯设施未能配套完善。从农民民主权益上看,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是相辅相成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就无法增收;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就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解决农民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要保护农民利益,就要维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首先从政策上保护。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要稳定农村土地政策,将其作为保护农民利益的根本。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就能充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次从法制上保护。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既要靠政策支持,又要靠法制支撑。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实效,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改变“上面很热闹,下面不知道”的状况,让农民知法、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从环境上保护。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去,与大市场接轨,提高素质,学会“游泳”。同时,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把农民融入和适应国内外大市场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