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思索

时间:2022-03-20 02:54:00

导语: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思索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三农”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必须对“三农状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并积极实施,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一、当前“三农”存在问题

(一)“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负担仍然很重

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民除交纳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担其他任何收费。2004年,国家又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农业税减免后,地方政府还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县乡财政减少,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变大;农民收入增加存在不确定因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面临冲击。减免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乡镇财政无法充分满足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除此以外,国家财政支出历来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致使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由农民承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国家不调整财政支出政策,不把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项目承担起来,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农村人口多,但可耕地面积少,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加之农业科技含量、现代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农民仅从事农业生产很难养活全家老小。因此,从事其他行业、外出打工也就成了农民的必然选择。二、“三农”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又低,导致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而这些反过来又造成农业技术水平低,生产率低,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如果农业长期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协调发展。

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出现如不及时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城乡差距拉大。这种城乡差距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公平感,而这种不公平感积聚起来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全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会影响“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发展

(一)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城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二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城市化的文化特征;三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多,这是城市化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1.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城市化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民工进城务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就业,否则即使进城,也会因为无法生存而被迫离开城市。城市要大力发展工业及第三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同时,也要鼓励乡镇企业创造条件往中小城市集中,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

2.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以往“农转非”式的户籍迁移方式,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唯一合法有效证件的自由迁移、登记制度,即由户籍出生地的申报、批准制改为属地的登记制,允许居民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之间自由流动,只要在某地能够谋生发展,就给予户口登记。一些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逐步取消,或者与外来工一样享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户籍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登记。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小城镇。通过撤乡并镇,选择具有地区优势、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强化小城镇的管理权,扩大小城镇的管理范围。对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带,采取扩建和并镇的方式,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各级政府及规划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科学而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扩大城市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加强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1.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必须有产业、能就业,使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真正转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2.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紧凑型”、“复合型”理念规划建设城镇,加快公共交通、供水、供热、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在突出以产业为基础、就业为根本的前提下,努力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承载能力。加快发展新型社区,促进小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

(三)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目前,城乡分割对立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改革开放一个时期内,虽然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但公共资源分配严重倾斜于城市,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的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遏制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总之,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是我国优化和调整路线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城乡一体化战略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作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更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保障农民利益,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