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险在加强农民预防能力的作用

时间:2022-03-20 11:00:00

导语:政策性农业险在加强农民预防能力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策性农业险在加强农民预防能力的作用

2006年以来,浙江省成功实施了大约为三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保险道路,这对农民在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蓬勃发展,广大农民朋友的保险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建立一个更为健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一、新时期对农业保险经营坏境的认识以及功能的思考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小、低投入、低效益并且粗放经营。由于农业风险复杂,保险经营技术要求高,农业经营的效益却很低,因此在农业保险上出现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等状况,农业领域缺乏商业保险制度生存的环境和土壤。而在今天,农业加速转型和市场开放的形势下,农业保险经营环境发生悄然变化。在目前我国农业出现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除了对农业生产实施事前后的经济补偿、稳定农民收入等功能外,其功能还在拓展延伸。

(一)对农业保险经营环境的再认识

农业风险的性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集中性加剧,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必将促进农业增长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本与技术变高。现代农业如温室、孵化车间、良种、胚胎等技术的采用对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依赖性增强。这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使得农业风险更为集中、损失强度可能加大,这就迫切需要能够化解农业经营风险的农业保险支持;二是农业风险的关联度增强,在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下,农业产业得到很大延伸,农业风险的变化也会导致多个产业如农业加工、服务业的波动。承担风险主体与风险因素发生变化。在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下,农业投资、经营、生产职能出现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趋势,承担风险的主体包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户、农场、企业等,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农业保险服务对象出现多元化特点。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风险因素在发生改变,比如机械化养殖场、大棚等车间型的生产方式出现,一些不可保的风险也被纳入保险范围,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不可预测的挑战,保险公司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定要扩大经营范围、改善经营技术。

(二)对农业保险功能的思考

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的保障,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地位,改善信贷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合理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金融体系实现稳定发展。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经营者利益的重要途径,对农业资金融通有一定的配套保障作用,是我国农业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农业金融体系的完整与稳健;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农业产前、产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员约占总人口数的70%,无论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区域稳定还是拉动内需的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促进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稳定了农业投资收益,促进社会对农业的投入,相应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浙江省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民抵御风险所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起,浙江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平稳实施,再试点实施期间,农业抗风险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各类灾害中发挥出巨大作用,深受人民满意。

(一)三步走的战略计划,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

第一步:小范围试点。2006年起按照典型、代表性的需求,在每个地级市选一个县(市、区)小范围试点。在试点地区提供的主要品种有鸡、鸭、鹅、淡水养鱼、水稻、西瓜、林木、柑橘树、蔬菜大棚共计十个品种。每个试点地区选择参保品种五个,据统计,第一年的参保农户约为1.36万户,参保率为37%,在试点地区保费的收入一共收取1009万,保险金额约为4.7个亿,在浙江省十一个试点地区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第二步:扩大试点。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试点地区从原先11个县(市、区)扩大到32个,参保品种从原先每个县5个扩大到7个;政府提供的保费补助有原来的35%提高到40%,参保农户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约为3.46%,参保率高达66%。比2006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在试点地区收取的保费约为6706万元,保险金额为24个亿,在浙江省32个试点地区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第三步:全面开展。2008年将试点地区扩大到83个县(市、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比例,比如经水稻种植由50%提高到90%,其它的品种也有40%提高到45%,参保农户约为13.9万户,参保率高达79%,2008年仅一年的保费收入约为104亿,保险金额124个亿,占全省农业生产总值的14%。

(二)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原则。始终坚持从农民角度考虑

在业务上坚持共保经营。浙江作为自然风险较高的省份,农业保险道路充满艰巨,在以为浙江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角度出发,反复商量,终于成立由省人保、大地、安信、太平洋等保险机构组成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独立核算、单独建账模式,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强有力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坚持低保障起步。采用分档选择的方法,按实际成本的50%,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平均赔偿扩大效应为20倍~4O倍,农户保费扩大效应50倍~100倍,基本能确保农户在灾后恢复生产力。坚持面向种养大户,保大灾为主。种养大户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且农业收入占据农业人口收入的70%.如果遇上特大灾害,其损失惨重,因此坚持保重点就是要面向种养大户,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又便于降低运作成本,也可以兼顾集中农业小户。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孤立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单位参保。由于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的自然灾害频繁,比如台风、洪涝、暴雨、冰冻以及常见的病害虫灾覆盖了80%以上,所以要坚持保大灾为主。坚持在选择品种上选定品种与自选品种结合。比如在2006年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鸭、鹅、淡水养鱼、西瓜、林木、柑橘树、蔬菜大棚中选择的总数不超过4种特色产品,2007年增加2种,2008年保持不变,这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得需要又留有一定的空间,较好适应了易保品种起步的要求。坚持资金补助、坚持基层组织与共保体联动。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最低为35%的保费补贴比例,水稻为40%,2007年两个项目分别提高40%、45%,2008年进一步又提高到45%、90%,这三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1.5亿元,占保险费的67%,农户自交的33%,在税收方面又免去了5.5%的农业保险营业税。建立保险站网络,将基层组织与共保体联合行动,县设农业保险定损专家组、镇设农业保险服务站、村社代办员,共保体遍布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一旦出现灾情,,镇村负责人现场进行勘察估损,共保体审核定损,有争议时让专家组审议裁定。

三、关于更好的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业灾后恢复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将保大灾、大户、主要产品纳入保险范围的重点,以共保经营为主要方式,将农户自愿、市场的运作机制、政府推动三者有效结合,扩大对参保品种,参保对象和保险责任的范围,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完善,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多层次、可持续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加强农业抗风险能能力,是广大农业人员可以安心作业,免除后顾之忧。

(一)完善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组成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其章程每三年签订一次,到期后在大局稳定,局部进行小调整,简单调整共保体的参与比例。比如新成员的加入需向共保体申请,然后经浙江保监局审核,上报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同意。农险条款、费率的制定等需要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确定。共保体要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独立核算、单独建账的模式。将保险的责任要扩大到热带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洪水、冻害、暴雨、以及常见的病虫害、等主要大灾,将保险金额保持在物化成本的50%左右。发展新的保险品种,在抓好水稻等必保品种和一些比如柑橘林之类的参保品种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目录体系,鼓励各地大胆开办特色保险品种,积极争取更多品种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完善定损赔礼机制,继续探索互助合作的保险机制。

(二)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加大保费补贴力度。中央、省和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增加对参保农户的保费补贴;进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险巨灾责任5倍封顶方案,保障每个农户在遭受重大灾害之后得到的赔偿符合当地的经济需求情况,保障他们有能力可以恢复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支持共保体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共保体落实其他涉到农保险的业务。

(三)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领导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应该将这项工作早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且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创造有利的条件,可以向国内外再保险市场购买再保险;加强乡镇干部、技术人员等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点设置,优化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理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