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三农问题现况及措施

时间:2022-03-20 10:43:00

导语:江门三农问题现况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江门三农问题现况及措施

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至今已经历30年风雨。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从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至今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三农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集中表现在农村差,面貌落后;农业弱,剪刀差大,增效难;农民穷,收入低,增收慢。这些情况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领导的原因、有农业体制原因、政策上的缺陷、也有农业自身原因。笔者通过对江门市“三农问题”历时半年时间调研工作,并通过召开座谈会、人员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恩平、鹤山、新会等地调研,较全面地分析了江门市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一、江门市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门市三农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考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领导对于三农思想上不重视,致使政策上不配套,没有相关的措施和办法;行动上不落实,绕着矛盾和问题走,经费没有给予足够扶持,问题越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产生不重视的根源首先态度问题。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决策意图,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没有把三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统筹规划。其次感情问题。有些干部缺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不能深入农村做调查研究,对真实情况掌握不够,或者只到彩旗飘扬的地方指导工作,缺乏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漠视农民的冷暖疾苦。最后政绩观问题。认为农业短期效益甚微,见效周期长,很难出现跨越式发展,抓农业政绩不明显,以致不愿抓农业。

二是在农业管理体制上,政府职能应从管制向服务转变。目前,地方政府在农业上的决策仍然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也导致了干群磨擦和资源浪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咨询、技术推广和培训、病虫害预测预报、抗灾减灾救灾、风险管理、检测检验、法制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服务体系已缺失或严重不足。

三是农业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缺陷,江门位居“珠三角”,享受不到广东省里的一些农业优惠政策。例如在“繁母猪补贴政策”除恩平市由省给予部分补贴外,其他市、区均享受不到省的财政补贴,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而经济发展好于江门的东莞市虽不养猪,但却能享受到此政策为其带来的猪肉价格的优惠,存在“杀贫济富”现象。

二、江门市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一)农业方面

1.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不少农田还保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易旱易涝农田面积还较大,工程亟待修复或新建。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地方财力两个因素,导致对农业的投入普遍不足,这些年来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偏少,新建项目少。另外,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农田地力下降,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

2.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不足,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缓慢

江门市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效农业比例低,还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全市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2007年全市种植业增长速度为一3.84%,林业增长速度为0.67%,牧业增长速度为1.08%,渔业为2.37%。

3.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装备不足,服务能力弱

经多次机构改革后,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科技队伍不稳定、人员老化、知识退化、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下降,技术后劲不足、人才流失与老化、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出现“人走、网破”的现象。管理体制不健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组织创新滞后,难以形成核力。乡镇农技站行政上受乡政府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农业局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乡镇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负责“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难以展开。至于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几乎尚未起步。

4.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不健全

江门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宗农产品产量大,但在本地加工农产品数量不多,附加值不高。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销售难,不少的冬种农产品经粤西流通渠道北运到全国。

5.扶持政策不合理

江门是广东省鲜活农产品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每年向粤港澳地区提供大量的粮油肉菜产品。但是,现行农业扶持政策未能调动江门市发展农业积极性,个别地方出现了“农业越发展,地方越贫穷”现象。以种粮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为例。2008年,江门市的种粮直补面积275.19万亩,补贴种粮农户的资金2200万元,江门市县两级要负责1100万元;全市能繁母猪351359头,应发补贴资金总额3513.5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仅支付236.74万元、市以下各级财政需负担3276.85万元。仅以上两项就占当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59%。

6.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

江门市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与综合实力低于周边城市(见表1),辐射带动力弱;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名优产品少,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低,缺少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导致的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业厅、相关各市2008年末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农业从业人员”根据广东省及相关城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7.集约化程度不高

江门市发展规模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热、农民冷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力不断加大,但许多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鲜事物,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淡薄,很多农民不愿意参加专业合作社,即使参加,也对履行义务没有主动性。因此,江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农民自发组建的较少。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市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77个,带动农户28万户,占全市农户的39.8%,遍布各市区,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等产业,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领域,但是真正能正常发挥作用,规范运行的较少,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开展正常的活动。而且大多数合作组织规模小,功能不全,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带动力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三是内部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科学的问题。全市真正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条件的合作组织不多,只有少数几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运行,多数合作社内部机构不健全,社员之间缺乏严格的约束制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重组建、轻扶持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非常重视,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质性的扶持政策没有真正到位。大多数合作组织都存在贷款难、登记难、运行难等问题。各职能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大,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村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依然相对落后

近年来江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工作取得新进展,“村村通公路”工程成效显著。但是仍存在l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道路进村方面,全市1083个自然村中,仍有68个自然村为沙石路面,未铺装沥青水泥路面的农村占总数的18.47%,并呈行政等级降低,沥青水泥路面里程比重下降。所以,目前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同城镇相比相对滞后,农村行路难、学生上学接送难、部分边远沿海老区饮水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江门农村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有村卫生室的村848个,占73.8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858个,占74.7%。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滞后,在许多地方,农民仍然是求医问药难,求学求知难,享受文化生活难、渴盼科技服务难。

3.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滞后

代耕农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江门市代耕农有12678户、50973人,代耕面积17.95万亩。2005年国家免征农业税及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先后实施,一些代耕农与当地村民就承包问题出现分歧,导致代耕矛盾纠纷经常发生。

4.沼气工程建管服务相对滞后

无论从气候还是原料等各方面看,沼气都是最适合工门市农村发展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是科学发展的最好体现。但是受资金与技术影响,制约了江门市农村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及队伍已不存在,沼气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服务滞后,建管脱节日渐突出。截至目前,全市沼气工程基本由外地公司设计施工,还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沼气建设和管护队伍。

(三)农民方面

1.农民收入水平低

2007年江门农民人均纯收入5887元,增长率为5.99%,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10.5%),在珠三角九市中列第8位(见表2),同此看出江门不但农民收入低而且收入增长缓慢。

2.农民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妇女权益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一些权益受到侵害出嫁女不断上访,要求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江市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领导干部服务三农管理制约机制

政府各部门要真正树立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意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观念和政绩观的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将领导干部服务三农、解决三农问题能力列入干部考核机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按照现代标准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投入,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土壤改良。二是建立健全农田设施管护制度,坚持“建设与管护并举”方针,落实管护责任。三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改善落后地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点,科学安排生产的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调整、引导示范、扶持龙头带动、引导项目实施等手段,立足各镇、村现在的生产特色,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的现代农业。一是科学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做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二是大力引进优质高效的品种,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根据珠三角城市圈日常生活需要,生产鲜活农产品;四是根据城市生活质量提升需求,发展名优花卉、珍稀苗木等到高值高效农业,适当发展高附加值的创汇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冬种生产,推广马铃薯、甜玉米等高效粮食产业,引导种植蔬菜、水果等反季节品种,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益。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良种良法的引进消化、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优良、高效主导品种,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二是推动基层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采取科教下乡、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三是引导、扶持农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公司等,为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农机、育种、融资、担保、保险等专业服务;四是强化农资供应流通和质量监控等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秩序;五是以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发挥信息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重视农产品集散网点和流通体系建设,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补助,推进对产地型农品集散和骨干农产品专业市场改造工作,完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收集制度,大力扶持各级供销社,加快培育流通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营销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实体,而且更重要的是带农致富平台。龙头企业承担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带农致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社会责任,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扶持,更多的优惠,应当将有关惠农政策尽可能扩大到龙头企业。针对龙头企业的创新专项科技政策,将更多的农产品精深加式产品开发项目列入政府有关科技开发计划,给予财政经费扶持。

(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工业化,带动农民增加非农收入;加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发展生态农业、三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切人点,进一步做好“千企扶千村”工程。

(八)加快农村沼气发展

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允许更大比例的扶持资金用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建立服务体系,待时机成熟可采用市场化动作,对服务的农户合理收取一定费用,以保证沼气使用的良性发展。

(九)规范土地流转

对代耕农正确甄别界定,完善土地流转合同,从源头上避免新的代耕矛盾发生,制订化解土地代耕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为各地代耕农问题解决提供依据。(十)保障农村出嫁女权益参照江门蓬江区做经验法,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出嫁女身份界定工作,拓宽维权渠道,走司法维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