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

时间:2022-02-09 04:15:00

导语: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内容和对农民的影响

重农抑商的思想源自著名的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主要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

可以看见,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我们两千年来重农抑商的思想也从这里产生。所有内容都只是为了达成一种目标: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军事实力奠定物质基础。通过郡县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表面上农民获得了私人的土地,但实际上被牢牢束缚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上,国家通过直接收缴可以廉价的进行物质积累,同时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手工业、商业等等,农民安身立命只能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接受国家的剥削。所以在国家富强的同时,农民的生活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商鞅变法说到底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的结构性的调整,只是一种短期内为实现国君的强国称霸梦想而实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在这种政策下,虽然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并且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商业发展受到极大伤害,商业化的停滞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商业化能产生分工,这对农民财富的创造甚至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都十分重要。

由于在强国富兵这一点上的立竿见影的作用,重农抑商的思想不仅被历代秦国国君所继承,也被后来其他朝代效仿:抑制民间商业,通过政府进行商业获得垄断利润,同时用封建的土地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积累财富。同样,这种制度缔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但普通农民却为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家强大带来的福利。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提升,表2的数据则反映,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农民拥有的土地则出现相对减少的趋势,在只能依靠粮食不能从事普通商业的情况下,土地的减少和产量的相对稳定说明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没有商业发展的情况下,重农的结果并不能使农业得到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实现增加。农民只能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被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之上,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改善贫苦的状况。

二、对三农问题的再思考

1.三农政策的一些分析。200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2003年继续强调: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切实保护耕地,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些主要措施包括:A.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B.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C.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D.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E.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F.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G.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从这些意见以及政策导向来看,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为:土地方面,继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的科技化和加大投入力度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各种税负;保证农业生产,保护国家耕地,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农业的大发展来解决问题。

2.政策仍然留有“重农抑商”的思维。各项发展农业的措施逐步推出,对农产品价格的补贴也层出不穷,但是改革以来,农民的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城乡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权利仍然得不到保障。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从重农抑商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政策取向确实有失偏颇。

首先,政策层面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民的问题在不在农业生产的不景气这一点上,值得思考。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和安全性毋庸置疑,但是这是对国家而言,对于农民来说,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单纯重视农业生产的结果,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同样没有显著改善。单纯的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的生产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不能治本的。其次,我们也有一系列的户籍和其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非农业发展。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再加上土地的公有,农民是很难轻易流动的。即使是进城的农民工也不能获得相对丰厚的报酬,更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工商业、服务业则不断壮大,如果仍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会平等的被农民所享有。

虽然重农抑商已经作为一种批判的对象被现代人所接受,但是具体到农民这个群体上,我们始终还是没有摆脱一些传统的观念:农民应该在土地和农业生产上尽职尽责,通过农业的改善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农民,而不是引导农民更多的从事其他产业,进行商业化的分流。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现状,一是要改变我们的几千年来形成的重农、认为农业是农民的根本这样一种思路,不能仅从发展农业、减轻赋税的角度来为农民增收,而应该从鼓励相关其他产业的发展,允许自由流动,让农民从土地和简单农业上解放出来才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改革土地制度,使得产权更加明晰;改革户籍制度,建立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口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动;加强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农业和其他产业衔接上更加市场化。

三、结语

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取得了短暂的强大,但重农抑商的思想却给后来历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尤其是农民阶层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从重农抑商的角度来看如今的三农问题的改革,我们发现,在没有充分发展其他产业的背景下,在没有土地所有权和充分流动自由的前提下,许多旨在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实际上有可能限制农民的发展,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一种现代表现。我们应该充分摒弃重农抑商的思维模式,认识到大部分农民的未来并不在农业上,从制度上彻底解放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