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从农村社会学视角看农村

时间:2022-05-12 08:22:00

导语:诠释从农村社会学视角看农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诠释从农村社会学视角看农村

【摘要】农村社会学强调,必须从整体上研究农村社会。农村是一个整体,农村工作也是一个整体,以农村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农村社会学必须切实充分地把握整个农村社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同时抓住主要或关键要素深入研究,并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与普及。为农业、农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农村社会农村社会学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政治经济工作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的范围是农村,是整个农村。离开了这个范围,“三农”问题的讨论、研究就恰似空中楼阁,没有着落。因此,农村社会研究也好,农村工作实践也好,首先得系统地准确地把握农村社会。过去我们那种单纯把眼光盯在农业上的实践,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经验,同时还包括许多深刻而惨痛的教训。可以说,在我国农村社会五十年的运行中,在理论指导和方针政策上有过不少挫折与失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找到合乎规律的农村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这首先表现在我们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上,缺乏从综合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运行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农村社会的认识把握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因而出现了主观盲目性和过分理想化的脱离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错误倾向。①

一、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

农村社会学认为,农村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整个农村社会。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农村社区共同组成的,它具有相对于城市社会的特殊的人群组织、特殊的生存空间、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特殊的文化背景。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从事着同质性的农业劳动,社会的结构和关系简单,人们居住分散且人口密度低,家庭的地位高且功能多,传统道德和风俗起着很大的作用,社区相对封闭以及变迁缓慢,等等。农村社会之所以形成这一系列特征,最基本的原因则在于其社会成员主要从事着简单的、低水平的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人类的第一产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它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有着巨大的依赖性。在那种传统的、低水平的生产方式下,土地资源的分散性必然导致人口的分散性,导致农村社会的分散性,加之农村社会分化的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村社会被分割为若干相对封闭的小规模社区,低水平地维持缓慢的发展。今天,我们要企图说清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务必全面系统地把握整个农村社会,否则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相反还将招致不良的后果。道理虽然简单,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人类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关变化的。

在社会主义管理实践中也出现过许多失误,这是不容回避的。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了过分简单化的理解,从而在指导思想上不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立社会活动协调发展的方针,致使我们的一些社会副业和活动长期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拒绝对社会主义实践作实事求是的研究,排斥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使得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我们只看到了社会许多活动对国民收入的消费依赖性,而忽视它们对国民收入生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更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活动是必然存在于整个社会运动中的,并且有其特殊的运动发展规律。因此,与物质生产活动直接有关的社会活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与物质生产具有间接联系或者表面上难以看出联系的活动则受到冷遇。客观上形成了重经济轻社会、重生产轻消费的局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②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二十年改革的实践也一再证明:有关转轨问题的分析家们严重低估了非经济约束因素对于改革的影响。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路子,认为这样可以避开矛盾并容易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然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大家才发现,所有被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最后都成了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③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要求搞好经济发展政策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实际上,我们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已出现了。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今天,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着手解决过去由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而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在探索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农村社会

农村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用系统的方法去观察农村社会。农村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突破把农村社会先分解为某些部分,再从部分综合成某种所谓整体的传统思维方法,而是要立足于农村社会整体,从整体深入到部分,考察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部分之间关联及其相互作用对整体的效应,考察部分以什么样的方式构造组成超越于部分及部分之和的整体,以及如何推动着整体的变迁。“社会构成了整体,其成分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如果这些成分从作为基础的整体分离开来,则理解这些成分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掌握一个社会的各方面或各纵深层次,就不可能理解这个社会”。④

就农村社会问题来说,社会学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它由社会结构或过程的失调所致,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生活或运行,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并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加以解决。也就是说,之所以认定某种社会现象是社会问题,无论在产生的原因、影响的程度和解决的方法上,都特别强调一个“社会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片面地去看待社会问题,单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最终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工作,在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尤其是“希望工程”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重视,也收到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希望工程”的高调宣传,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派生出一个重要的缺憾——让不少人以为,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是依靠社会力量“慷慨解囊”。但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绝不能仅仅依靠这种依赖别人的“高尚”的慷慨或施舍。再者,也是更需要提醒的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缺钱吗?凡是认真进行过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的人们的回答,我想都是否定的。

农村社会学的对象是农村整体,我们必须完整地把握农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在某种条件下,准确地说是在研究的具体对象比较简单或不太复杂的条件下,我们才能真正触及、记录和把握那个理想的“整体”。如果我们企图在任何时候都去描绘或把握那个整体,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也是没有意义的。那怎么办呢?辩证法告诉我们,所谓对整体的研究,并不是将社会的全部性质、或全部方面、联系的总和加以考察,这种考察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从整体上的某种性质或某种功能着眼,看该性质、功能在部分之间发生的联系、过程,去考察社会在这方面的结构、变迁和演化。也就是说,对各种关系变量的选择取决于要分析的问题。⑤

还需要指出的是,农村社会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对农村社会整体的研究,不能只看到它与其中各部分的关系,同时还要研究农村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农村社会与整个”社会以及其他非农部分的关系。在今天看来,尤其要注意认真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村与城市作为社会的两大单元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城乡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特点,并且还因各民族、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象社会的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城乡关系在表现形态上也会采取合作、协调、冲突、树立,以及统治、领导与服从、被领导等形式。它们广泛地表现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也将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关系的巨大变迁,同时也产生或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农村社会学在研究农村整体的时候,还必须认真地研究城乡关系,保进城乡关系的有机协调,最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换句话说,如果撇开城市社会和城乡关系,单纯地、封闭式地研究所谓农村“整体”,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别忘了,当你真正开始去研究那个“封闭社会”的时候,它已经不再“封闭”了。需要知道的是,系统的方法含着整体论,但并不停留在整体论。

三、真正的发展是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正向的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更新过程。既然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整体,那么,农村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也必定是农村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它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体制与管理的完善,科技与教育的进步,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改善,等等。它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变迁过程,那种单方面强调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的所谓发展与现代化,从长远来看是无法实现的,而且还往往造成整个国家或社会走上畸形的轨道。在此,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意味着社会发展必然是协调的。协调并不要求各方面平行发展,因为社会各部分的发展总是有先后次序,有轻重缓急的,协调是指这种次序必须是合理的和适度的。

如前所述,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过去我们长期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留下了不少的教训。那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什么关系呢?陆学艺先生主编的《社会学》指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应当确认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掌握推进社会发展的物质手段,在现实中,还没有经济不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先例;第二,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脱离社会发展单独推进,社会发展了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社会不发展会阻碍经济发展或使经济畸形发展;第三,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人们从事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忘记了这一点也就忘记了发展的实质。⑥

获得以上认识是十分不易的,这不仅是认识上的深化,同时也将带来实践上的深化。今天,我们在研究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时候,务必要从那种单纯强调经济的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中挣脱出来,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和优势,完整地把握农村社会,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在此,需要特别强调几个重要观点。

首先,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等于社会发展。我国和许多国家所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老路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人口生产、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保障、消除贫困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务,真正使我们的经济与社会逐步走上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其次,现代科技的推广,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意义就在于使人们认识到现代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要发展经济,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脚踏实地地,认认真真地学习、掌握、推广、运用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技的推广,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于改造人们的落后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善农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或潜在作用。

最后,社会的发展最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什么样的科技或什么样的管理,如果离开了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什么农业的现代化、工业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现代化都无法变成现实。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指出,痛切的教训告诫人们:“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⑦可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观念转变和人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外部条件,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化的内在根据。因此,在我国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要求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必须逐步现代化,这是关系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深层文化因素。⑧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21世纪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我们能否正确解决我国农村建设和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实际问题来决定。农村是一个整体,农村工作和农村问题的解决,在由单纯依靠经验和行政权力方式向依靠科学实行民主决策转变。而在实行后一种方式中,农村社会学可以其研究观点和方法的全面性,为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宋镇修,王雅林:《农村社会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②武少俊,刘瑞:《社会发展计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③何清涟文:《中国经济时报》,1996年11月29日。

④雷蒙布东:《社会学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页。

⑤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181—182页。

⑥陆学艺:《社会学(中高级读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68—369页。

⑦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⑧赵莉红,罗学刚:《农村社会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