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老百姓储蓄规模的思考

时间:2022-04-27 05:20:00

导语:关于我国老百姓储蓄规模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我国老百姓储蓄规模的思考

摘要:储蓄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是入们关注和考察的主要问题。正当人们开始预期我国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即将出现下降的拐点时,央行又于2004年10月28日出台了存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的决定,这可能又将拉动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呢?本文将对其进行定量以及定性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建议

一.我国居民高储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大多数相关的研究文献中都把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这三个指标作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些文献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变量,比如税收水平、外汇储备水平、金融中介率以及不确定性等。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结合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个变量:各期居民储蓄(SA)、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通胀率(P)、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RR)、股票市值(S)

年份SA(亿元)GDP(亿元)R(%)P(%)RR(%)S(亿元)

1989500016909.211.3417.8-6.46—

19907119.818547.99.362.17.26—

19919241.621617.87.562.94.66—

199211759.426638.17.565.42.16—

199315203.534634.410.0813.2-3.123531.01

199421518.846759.410.9821.7-10.723690.61

199529662.358478.110.9814.8-3.823474.28

199638520.867884.68.336.12.239842.38

199746279.874772.45.670.84.8717529.24

199853407.5795554.59-2.97.4919505.64

199959621.8820542.25-35.2526471.17

200064332.4894042.250.41.8548090.94

200173762.4959332.250.71.5543522.2

200286910.71023981.980.81.1837526.0

20031163001166941.981.20.7850417.4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3)

模型一:SA=-34913.67+1.159GDP

(-5.510)(14.740)

R—Squared=0.98F=217.275

模型二:LnSA=112371.66-41892.207Ln(R)

(10.708)(-7.188)

R—Squared=0.894F=51.669

模型三:SA=19674.597+1.476S

(2.881)(6.412)

R—Squared=0.906F=41.113

其中括号里的为t值

模型一显示:这个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GDP高度正相关,GDP每增长一个单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提高1.159个单位。说明GDP对我国居民储蓄有极大的贡献。

模型二显示: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名义利率的降低,不但不会减少储蓄,反而会增加储蓄,这似乎与理论相矛盾。这期间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下调存款利率,但从表中可以看到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1996、1997、1998年我国物价水平下降的更快,导致实际利率并没有下降,居民储蓄因而增多。同时这里还存在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问题,利率下降,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储蓄会增多;而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储蓄会减少。因此,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孰高孰低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模型三显示:股市市值与居民储蓄正相关。这个结论表面看来不合逻辑,因为在收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股票投资的增加势必会分流银行储蓄,两者之间应该是负相关的。原因何在呢?这与中国国情有关。中国的股票市场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不过10多年时间,各项制度还不很健全,整个市场不够规范,炒作成分很大,投机气氛相当浓厚。散户与机构大户不同,他们面临的风险大得多,因而他们不可能把全部积累都用于股市。这样,虽然股市市值一路攀升,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同时也会增加,只不过幅度会相对小一点。

二.我国居民高储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1.预期收入不足,预期支出上升。首先人们就业的危机感日益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居民的预期收入减少,为了抵御风险,居民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其次,随着我国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养老保险改革、教育改革的推进,个人要负担的内容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未来收入越来越不明显。再次,近年来我国居民教育费用的支出的持续增加,几乎占到了一个普通家庭现期和未来支出的一大部分,这无疑大大推动了家庭储蓄倾向的攀高。

2.个人消费信贷不发达。储蓄的一个目的是为大额支出积累资金。目前,人们对于汽车,住房等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等诸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家银行和商业企业不得不加高防范风险的门槛,结果,复杂的消费贷款手续和贷款条件使许多人对个人消费贷款都望而却步。在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进行大额消费只能依靠自我积累。

3.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居民个人基尼系数0.40.430.380.420.430.460.460.460.40.390.4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11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在国际警戒状态(0.4)左右徘徊,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而且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大。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水平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消费越少,储蓄越多。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高收入者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低收入者。拒统计,目前财富正以1.83%的年均增长速度向少数人集中,20%的高收入家庭就占有64.8%的人名币储蓄存款。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试图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利息所得税的政策来引导80%的中低收入来扩大消费,减少储蓄存款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实际占有的储蓄存款就很低。

4.“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失灵,“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有两种机制,一是银行“存贷转化”机制,二是资本市场机制。这两种转化机制在把储蓄(广义的)转化为实际投资过程会形成各种风险不一样的金融资产。“存贷转化”机制过程中会形成储蓄存款,储蓄存款由于安全性好,因此颇受谨慎性储蓄者欢迎。至于银行存差很大,那是银行“惜贷”的原因。另一方面,储蓄为什么只以储蓄存款这样一种金融资产形式集中,这就归结于资本市场机制问题。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金融投资工具较少,主要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而股市近几年的行情惨淡。个人认购国债也趋于减少。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还不大。此外,基金,保险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及供给不足,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尽管储蓄的收益也很低,但由于国家信誉保证,至少是安全的,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只好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存入银行。

5.非居民性资金流入。一方面储蓄中有大量“公款私存”。这属于公款挪用甚至是腐败资金,当然不能算作正常的个人收入。而因其“保密性”,不论是银行还是统计部门都无法对此进确切分离。另一方面,居民储蓄中含有大量经营性资金。,由于提现方便、安全增值,且易于偷税逃税等特点,个体、私营企业主对个人储蓄格外青睐。

4.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数。我国居民历来有储蓄的习惯,或者为自己养老,或者为了子女未来着想,或者以备不时之需,勤俭持家的观念极强,投资观念较淡薄。现实中福利制度,用工制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顾虑多起来,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增加,更刺激了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

三.对分流我国居民高储蓄的一点建议

第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预期。首先,我国政府要深化制度改革,从发展战略高度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创造劳动力流动的公平环境和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等措施来繁荣农村经济和提高家民收入。其次,大力控制非法收入。建立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减少和阻塞偷税、漏税和逃税的渠道,使个人所得税能有效征收,从而调低高收入水平,使其与低收入水平保持适当的差距,使得社会边际消费倾向提高,人们的需求扩大,以此来减少储蓄。再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多层次的保险网络,完善国家的基本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能力,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少居民后顾之忧。

第二.鼓励居民消费,培育消费热点。目前我国的住房、教育、旅游等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国家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有效的促进即期消费。另外,由于收入差别的客观存在,应根据不同收入层次家庭的消费行为特征,制定针对性消费政策。细化同类产品的档次,为高收入家庭提供富有个性的精品、名品;为中等收入家庭生产更多、更丰富的产品;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价廉实惠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完善金融市场,拓宽投资渠道。一方面,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进一步促进投资向消费的转化。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是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正是受传统消费观念最深重的群体,加之其预防的动机过强等一些约束因素,使得启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难度很大,因此,消费信贷只能作为长期手段使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在创新金融工具,增加投资品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在市场监管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为储蓄分流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张海峰《中国居民储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1,4

2.胡进周静《应理性地看待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J),《经济论坛》2004,14

3.孙波《居民储蓄倾向的实证分析》(M),《商业研究》2004,13

4.欧阳明袁志刚《宏观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