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校贫困生家庭致困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时间:2022-03-11 09:29:00
导语:探索学校贫困生家庭致困的问题及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农村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生活、学业,而且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校农村贫困生问题的现状和家庭致贫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高校贫困生;家庭致困;对策
一、高校农村贫困生的基本特征
高校贫困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拥有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性资源、生活性资源等相对匮乏,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的特殊群体。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2002年的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贫困大学生有近300万人。其中,特困生占近10%,贫困生占近30%。并且这种贫困人数和比重呈迅速增长趋势,而在高校贫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北京8所大学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0%以上来自农村,其中又有57.6%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具有经济生活上的贫困性以及个人心理上的脆弱性等基本特征。
(一)教育经济资源的贫困性
绝大多数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比如根据福建师范大学05级社会学研究生福建师大社会学研究所的各位研究生对282位就读于全国53所高校的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的随机调查,被调查对象所在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的仅占9.9%,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家庭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生活困难。这使贫困生在衣食住行方面受到了影响,为节省生活费,不少来自农村的特困生每天吃两顿饭,他们的生活常常被描述为“五个馒头过一天,一星期买一次菜,军训服装穿四年”。
在教育资源方面,大多数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对学习用书的购买非常谨慎,比如根据绵阳帅范学院学生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四川8所大学的学生调查,51%的被调查贫困大学生认为学习用书能够借的,尽量借,60.2%的认为必要时才购买,只有11.1%的只购买专业必修课教材、大学英语、计算机,20.6%的认为不是必用书籍几乎不购买。
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的情况下,感到巨大的学业压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而无法保障应有的学习时间,或者因生活困顿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致使学业受损,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其长远发展,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
”。
(二)个人心理上的脆弱性
更为令人担心的是,经济上的重负往往使这些同学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不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上大学的费用是向亲友借债勉强支付的,他们在大学学习的同时,又对将来还债问题顾虑重重。因此,上学费用困难造成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压力。
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对自己言行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尽量减少与他人比较,将自己封闭起来。部分同学因此成为身心“双困生”,从不参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人际关系冷漠,性格内向。其中有一部分贫困生甚至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一系列问题。比如,有一部分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和贫富悬殊巨大,而对社会持悲观、失望甚至否定的看法。
二、高校农村贫困生家庭致困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劳动技能
我国现实情况是,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达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9.1%。相比之下,城市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为23.8%,15岁以上文盲率仅为4.6%,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65.4%。可见,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甚至文盲的弱势群体构成。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低,他们基本从事无法选择的传统农业劳动。由于眼界的局限和知识的缺乏,他们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需要,难以通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家庭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这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虽然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来到城市打工,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角色转换能力差,在非农产业就业屡屡受阻,他们只能干粗重、附加价值不高的劳动,赚取微薄的工资,难以根本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状况。
(二)家庭人口负担重,人均收入降低
在我国农村,三口之家家庭劳动力比例高,家庭负担相对较小,此类家庭吸收先进生产技术,转变传统经营模式为现代经营方式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此类家庭也具有参与非农业就业、从事非农业经营的优势,家庭收入增长的动力高于其他类型家庭。
而农村中规模较大的家庭,多为三代或三代以上人共同居住,家庭劳动力比例低,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成本大,家庭教育和医疗支出高,这增加了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
根据安徽省计生委、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省高校贫困生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安徽省高校贫因生的58.7%都来自五口及以上人口的大家庭,其家庭子女数大都在三个及三个以上,占被调查家庭的56%。就全国情况而言,一些农村贫困生家庭确实存在着严重违犯计划生育政策,把大量精力和资金用在超生子女上导致家庭规模增大的现象。许多农村贫困生家庭兄弟姐妹较多,并且又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就学,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这说明,农村地区严重的超生情况,成为导致当今显性贫困生问题来贫困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落后,难以承受高等教育的高收费
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业经济难以和现代化市场经济并驾齐驱。农业停滞、农村贫困和农民贫困的“三农”问题,这是导致农村学生承付不起高等教育费用,引发贫困生产生的第三个深层原因。
虽然改革开放使不少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与城镇相比,农村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有些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仅能解决温问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尚未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98年为2.5倍,2002年为3.1倍、2003年上半年已经上升至3.7倍。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生均学费达到3500~4500元。显然,让贫困地区的家庭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对农村大学生家庭而言是巨大的负担。从2002年当年的学费占居民收入的比例看,学费水平已经超过了农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的4倍,是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的71.65%。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在当地可能还比算贫困户,但由于要支付昂贵的学杂费,导致贫困生比例的上升。
(四)突发事件的影响,丧失经济来源
由于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农村家庭遭受的打击相对更大。家庭出现婚变、车祸、精神失常、争斗、火灾、重大意外赔偿等都可能使原本经济尚可的农村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机。当家庭成员患病时(特别是大病),整个家庭将面临沉重的压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由疾病折磨。部分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或出走,以致于只剩下无劳动能力或只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老小成员。家庭经济无来源,挣扎在饥饿线上。如根据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北京8所大学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在造成农村大学生家庭贫困原因中,“单亲或孤儿家庭”占5.2%,“家中缺少劳动力”占18.25%,“本人或亲属患重病”占14.3%,“本人或亲人遇意外事故”占5.8%。这部分学生原本不在贫困生行列,但由于家庭突然遭遇变故,最终也被迫加入到该行列。
- 上一篇:社区创先争优活动报告
- 下一篇:小学安全排查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