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比较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形式
时间:2022-02-15 11:25:00
导语:剖析比较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形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近年来我国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成为我国面临的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总结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模式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得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般启示。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启示
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突出矛盾,党中央做出了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历史、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其他较为落后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即在城乡统筹过程中,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要手段,通过发挥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为乡村提供市场和资金,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我国运用“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模式的典型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中山、佛山、东莞等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城乡统筹,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深圳、珠海等大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能够很好带动乡村的发展。而且,由于珠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开发区,具有优越的外贸条件,在出口外贸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更快,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这十条标准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为主要手段,通过建立合适的产业体系,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乡镇企业,使乡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我国运用“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地区有苏南地区。
苏南是指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他们在全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保证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即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为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而在实行过程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我国运用“以城乡为整体、统筹城乡规划”模式的典型地区有上海市和北京市。
1.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上海从1984年开始研究城乡统筹问题。1986年,上海市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上海市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市区与上海郊区九县一区的关系,其特点是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和横向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和直接,与行政管理区域相一致;第二层次是上海市区与上海经济区诸县、乡、农村的关系,其特点是经济来往虽较为密切,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经济来往中行政干预的因素比较少;第三层次是上海与全国广大农村的关系,其特点是直接的经济联系较少,主要通过多种流通渠道发生关系。他们认为城乡关系反映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一般关系,而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城市与乡村的广度和深度规定得比较明确,在内涵和外延的规定上也比较清楚。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统筹模式。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是北京市进行城乡统筹的主要做法。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其具体方式是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联营双方实行利润分成、按股分红,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城乡结合多属于纵向经济联合。城市工业通过各种方式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产品,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我国三大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异同点
(一)三大模式的相似点
1.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各个地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都很关注农业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如珠江三角洲总结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的首要两条就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上海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我国许多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城乡产业结构不协调,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关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因此,这些地区在进行城乡统筹时,都关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如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发展的三个阶段:商品农业阶段、农村工业化阶段、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城乡统筹的支柱,以小城镇为城乡联结的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上海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中心是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策略就是将城市和乡村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差距的一个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消灭城乡差距就得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述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都注重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如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其总结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之一就是基础设施配套化;上海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之一是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等。
4.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规划作用。从上述三大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地方政府或起引导的职能,或起规划的职能。如1986年,上海市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北京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
(二)三大模式的不同点
1.城乡统筹主导不同。从上述模式可以看出,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主导,珠江三角洲以城市为主导,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主导,上海和北京以城乡整体为主导。
2.城乡统筹路径不同。不同的城乡统筹模式,不同的动力机制,使得各个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也各有特色。珠江三角洲是以城带乡为主,苏南地区是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上海运用城乡统筹规划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北京则通过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在城乡统筹方面有其特殊性,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模式,苏南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各个地区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今后在统筹城乡发展、出台各项相关政策方案时,不同地区应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二)发挥政府职能,做好统一规划
从全国各个地区的城乡统筹模式中可以看出,无论哪个地区的城乡统筹,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政府应该从总体上来考虑,“城市偏向”或“农村偏向”的政策都可能造成城乡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而城乡均衡发展,并不是要使城市农村同一发展,更不是要使城市农村一致化、一样化,而是要协调发展、互补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在分析各个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相似点时,我们发现这四大地区都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农业的升级,同时,也关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同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应该将这两点结合起来,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规范农村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自主发展能力,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四)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尤以农民问题为重。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甚至消除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差距,使广大农民也能平等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农民问题是城乡统筹问题的核心,而我国的农民一直被称为“弱势群体”,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歧视农村”的政策造成的。除此之外,我国正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这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生存根本的问题。要发展农村,发展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就得改变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制定好城乡统筹中的相关制度。
(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影响农村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农村要发展,基础条件很重要,交通、水电、医疗、通信等,都是影响农村承接力的因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好,农村的经济就发展不好。另一方面城乡统筹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能平等的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就要求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城乡统筹不仅仅是统筹经济发展,还要统筹社会发展。因此,在对城乡进行规划时,不能仅偏重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村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
参考文献:
1.彭景.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8(30)
2.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经济学研究,2008(2)
- 上一篇:审判阶段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探索
- 下一篇: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排除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