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中三农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2-02-07 04:28:00

导语:论构建和谐社会中三农问题的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三农问题的对策

[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发展的滞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桎梏,在相关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就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分化和发展不和谐问题凸现出来。其中城乡分割、工农失调与城乡发展不和谐不仅是国人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也关系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使我们在解决“三农”及城乡一体化等问题时面临着极为沉重的体制障碍。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多地少,资本积累与投入不足,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量资金源于农业积累、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在二元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约束下,“三农”问题不可能单纯靠中央转移支付和从农业内部得到解决。就实施城市工商业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和扩散,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本困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下降,两者的脱节和摩擦更加严重。在讨论反哺政策时,总是强调向农村、农业“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地培育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和竞争能力。另外,由于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信用质量低下,民间金融萎缩,农业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因而汲取资金的能力极其脆弱。相反,由于工业相比于农业具有普遍的比较优势,农业资本从农村“外逃”至城市经济。这表明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极其严重,其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造血和输血功能。为此加快金融体系创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困境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制度改革提升国家财政能力,对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有的政府主导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梗阻现象,通过金融功能再造等多种手段建立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

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之路,这是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选择,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自身选择。基于我国科技对农业支持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结合国外和农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我国应主要强调生物技术、化肥技术和农药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对农业进步的影响。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农业项目科技进步基金;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或作用;建立和形成对农民进行有效技术培训的制度保证;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网络;加强农业技术专家的队伍建设。通过科技支农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科技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三、农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体制的、历史的、制度的原因,“城市偏向”的惯性思维和惯性行为,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不足,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且逐年递减,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薄弱。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因病致贫”现象严重,使得更多学有专长的人寻找一切机会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应用,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造成不利影响,从根本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鼓励城市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到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知识、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共享,优化城乡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城乡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将对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

农村的发展不仅依赖传统农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而且还应引入新型的农业部门,如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无土种植农业等,融生产、生活、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从而在传统农业内部发展出一个多功能、多形态的农业集成体系。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扩大和开放型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主要农产品供求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区域上呈现了差异,因此,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使农业产业结构向市场纵深发展;农业经济向第二、三产业渗透,构造组织体系与生产经营方式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业自然力的比较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

五、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综合经营体制,是城乡互动和彼此协调发展并不断向外溢出技术、扩展社会资本的动态过程。借助一系列中介组织(如农业种植协会、龙头企业等),把各类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到市场,才能在农民、农业和农村中分离出异质型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从农业内部发展出不同的专业化经济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型,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其中,产业链的构建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从制度和组织安排的方式上看,存在着两种基本模式: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合作社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公司+农户”模式一般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和购销业务的公司为核心,吸收附近农户组成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探索最优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中介组织带动型组织;专业市场带动型组织;主导产业带动型组;科技带动型组织。

六、工业反哺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反哺过程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反哺与互动传导机制”,把反哺看作是“直接反哺”和“间接反哺”的统一。前者是“政府有形之手”通过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改进农村公共设施,实施优质的主粮生产区工程。后者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农业产业化政策,培育农业的自生能力。与此同时,政府采取贷款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知识、技术和产业服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工农产业的协调发展。间接反哺是把以农业、农村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延伸至城市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与以城市工业为依托的向农业产业渗透和扩展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联接起来,更侧重政府产业引导下的市场的无形之手对专业化和分工体系的调节作用。探求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互动机制,是转轨条件下中国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

七、城乡土地统筹与土地合理流转

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和把握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土地占用之间的关系;协调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降低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与保护农民利益的矛盾;在不同所有权条件下,消除地权歧视,统筹发展城乡土地市场;建立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实现农村产业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有效结合,维护农民权益的问题。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新思路,需要超越单纯的工业发展优先的认知范围。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通过多渠道支持,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中国的全面转型,推进社会全面转型,而不是单纯地一味强调经济转型。优化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这对于提高城乡社会和谐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4]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LorenBrandt李果黄季ScottRozelle: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辑

[6]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7]杜吟棠:“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8]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9]高云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金融支持.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

[10]吴敬琏林光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1]尹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12]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3]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