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机过后城乡发展模式论文
时间:2022-12-31 04:26:00
导语:浅谈危机过后城乡发展模式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由美国2007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企稳,国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各国都在对经济危机作反思,而我国更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城镇化进行了“破题”,指明了城镇化的方向,昭示了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决心。本文坚持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从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后经济危机时代通常是指经济危机后的时代,这里特指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后的时代,它昭示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思想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国内外对城镇化存在多种概念的界定,笔者综合国内外观点,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动态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及其集聚过程。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意义
第一,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所吸收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单纯依赖国外需求、依赖出口无疑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外部市场出现变动,只能被动等死。转变过去单纯依赖外部市场的做法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坚持扩大内需则是一剂良方。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农村这片广阔的市场空间需要切实落实农村城镇化,落实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最终涵养新时代农民工的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真正开拓好我国8亿农民的市场。
第二,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实现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的集约以产生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改变以往农村地区“散、空、穷”的局面。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使农村经济变成“双轮驱动”,即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我国三农政策的重要战略转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央及时对城镇化给予破题,强调由“单轮驱动”到“双轮驱动”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可见其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经济潜力。
第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缓解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压力,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可以预见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之路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随之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包括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卫生医疗保障问题等多种问题,农村城镇化将极大的改善农村地区的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配套的法律、制度都会逐步颁布并给予落实。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省管县行政机制的落实,农村城镇化将有固定的资金支持,农民可以接受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拥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各项例如公共医院、公共学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之类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将逐步完善,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得到积极落实。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农村城镇化的资金问题。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来源,并非国家财政拨款可以解决的,笔者认为应该开展多元合作的方式,采用诸如BOT、BOO等方式,采用多种融资渠道,在这点上可以借鉴苏州融资的成功经验。当然需要注意融资过程中的政府寻租问题,加大对政府融资工作的监督,成立农村城镇化专门监督小组,独立于县域政府部门,由省级政府统一管辖,保证监督工作的有序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构建合理、有效、健全、多元的农村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第二,农村城镇化的农民户籍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如何成为市民,根据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覆盖。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这里需要对符合条件的基本界定,以增强户籍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在户籍制度改革时需要遵循自愿原则和基本资格的认定原则。
第三,农村城镇化的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流转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为保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和乡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而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出现土地流转问题。要加大对农民土地征用的规制,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更新农民观念,增强农民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坚持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原则,一方面加大对土地征用农民的经济补偿,完善对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集约化、高效化的使用土地,尽量不占用耕地、林地、菜地等,多使用劣等地,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第四,农村城镇化的农民就业问题。农村城镇化固然会带来大量的产业部门和资源。但是由于农民素质的影响,大多农民缺少胜任工作的能力。首先这需要对农民加强培训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和没有入城务工经验的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一方面解决了其就业问题,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新兴城镇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用工问题。其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在短期内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集各种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学校,学校的资金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免除培训农民的各项基本费用等,并颁发技术资格认证证书。再次,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强农村农业银行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加大对农民贷款的补贴力度,给予农民创业就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五,农村城镇化的生态安全问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将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种生态安全问题,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健康。农村城镇化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城镇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破坏大量农田等。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对农村城镇化的生态规划、提高居民素质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整合城镇建设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切实加强县域政府和小城镇政府对生态安全的监督机制,实行首长负责制和生态经济绩效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
总之,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的社会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而农村城镇化的破题正是其中的一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积极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积极讨论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12月31号
[2]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财贸研究》,2004年3月
[3]刘排九,甘永萍,胡宝清:《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探讨》,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6月,第23卷专刊
- 上一篇:大学生人格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 下一篇:浅谈农村技术性实用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