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和谐消费方式构建路径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07 04:11:00

导语:农民和谐消费方式构建路径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和谐消费方式构建路径分析论文

和谐消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消费者、企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的新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哲学、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消费形式,是通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全面和谐状态为目标的,以追求物对人的有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代价最小化为基础的,在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较的同时超越传统所构建出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下的消费活动过程。农村居民人口众多、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改善的责任较重,农村居民在向自然界索取过程中仍然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加之农村市场不发达、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处于生活消费品和生产品消费的弱势地位,对污染严重的产品消费相对城镇居民更多,这些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加大,所以在农村地区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有着其必要性:在教育和政府宣传引导下,应该树立环保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消费观念,降低消费品中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产品的使用量,消费行为应更加理性化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注意以自身生存环境改善前提下的消费文化反思,这将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消费成本的降低,间接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最终达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指导下提高农村居民的和谐消费模式运用和实践水平的目的。

一、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基本认识

(一)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环保概念和产品的不断推出,使得我们对生产生活消费中的不合理现象重新进行反思,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加以取舍。对经济平稳运行过程中收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生活质量指数进一步提高,这时,农村居民有能力和精力对消费模式进行重新反思和衡量取舍,在社会整体进步过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消费模式,从而降低对能耗较大、污染严重产品的消费量,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具有时代特殊性的消费群,其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意义在于:能够努力改善制约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内外部因素,有利于农村居民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活跃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更新转变、消费方式合理度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培育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和农村地区的企业家;有利于农村消费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遏制等。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使人们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良好运行的目标。

(二)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特点

1.环境适应性与可承载性。消费所面对的环境主要有人工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人们对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来生产出供人们满足消费的各种产品过程中,应该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向自然界所投放的各种有害物质不应该破坏和超越自然界的自恢复系统,因为生态环境对人类消费有一个承载的底线,突破了这一底线,自然界的生态自适应系统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将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对自然界排放的有害物质应该最小化的度的把握将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各种适用技术寻找到自然界与人类发展的界限”,有针对性地对自然界加以呵护与治理。

2.协同发展性。协同发展既强调消费增长、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谐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相互协同,也强调以发展的、前瞻的眼光看待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应该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相协同的根本基础,以生态文明观为我们的发展观,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以科技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并开发出治理环境的各种手段减少浪费,倡导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及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是就其消费的产品是否通过严格的绿色认证体系而言的,生态消费是就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很好地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而言的,和谐消费则强调绿色产品消费、生态环境平衡、消费结构合理与消费方式科学等协同发展观的指导下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过程中的一种双赢状态的实现,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过程必然是对自然界改造过程中开发出新型的科技手段才能够对自然界更好地加以保护,同时人类的生存肯定离不开自然界的赐予,两者是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的。农村居民人口数量多,目前又有很多不合理消费问题的存在,所以应树立协同发展观并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对其加以强化和理性化,构建起和谐消费模式,对我国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3.共生性。共生观念的提出是在自然主义向生态主义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样性和谐统一的理念,可以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偏利共生指对一方有利而对别的主体带来不利结果的一种共生理念,互利共生则是对各方主体都有利的一种共生适应手段和方法,我们强调共生性主要指的是要达到互利共生状态,即应该达到农村居民、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企业与国家整体之间的共生共存状态。

4.人本性。从理解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知识化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再运用新技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应该倡导亲情化、人本化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激励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群体和个人给以鼓励和补偿,在补偿过程中注重对人性的“自利性”的引导和利用,同时尊重人是否进行环境修复的权利,以利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对长期经济发展将有很多好处。

5.可持续性。强调和谐消费就要既考虑当代人的消费需求的满足,也应该给后代人的发展留有余地,使后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各种支付成本最小化。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居民正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并最终形成新型的消费文化的过程中,若这种文化影响或道德教化是一种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可持续性的,将不利于农村社会冲突的解决,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构成威胁,所以强调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从人类整体性、可持续性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增加社会财富并实现可持续消费,最终实现文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动态性和创新性。系统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一个静止的、封闭的系统是无法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实现良性发展的。

二、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目标

和谐消费的目标是让经济发展目标同生态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相协调,促进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谐消费不仅要考虑消费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还应该考虑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这要求以外力(政府)方式严格立法,通过以产品标准认证体系构建为基础,严格执行环境污染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税的征收论证工作并开征环境税,或者实行新的奖励措施代替环境税,对严格执行环境承载标准或对环境改善作出贡献的企业给以额外补贴等奖励形式以增强生产企业的环保积极性,辅之以媒体宣传,对通过标准认证或无污染产品好处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消费者购买某类产品的信心,促进消费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企业、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任务

1.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消费既是一种理念,是在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概念提出并实践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认可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我们需要理念的指导,它是信念、观念的理性化过程;同时,和谐消费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过程,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实践是检验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是否可行的标准,需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以修正和不断完善,最终达到一种永续发展的境界和良好状态。

2.促进对满足农村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营销手段的改进。和谐消费是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的、更注重社会效益的要求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以社会道德约束为非正式规范的一种企业持续发展的行动准则,所以企业应该更多地深入实践,对居民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摒弃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社会整体和谐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谐营销计划,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采用和谐定价,通过和谐的消费渠道构建,使用构建消费者、企业与社会环境共赢的促销手段,实现产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产权转移过程中所做的所有工作实现和谐状态,最终达到消费者满意、社会公众评价最高以及对生态环境友好并遵循“3R”原则的所有努力过程的和谐状态。

3.实现消费者效用、企业利润、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要求企业制定严格的消费者行为调查过程,对消费者收入、生活环境、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需求以及相关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实现与消费者的充分交流。当然,在消费者行为真实表达过程中要求消费者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真切的关怀,企业在生产绿色消费品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消费者收入差距所产生的消费差距加以关注,对低收入家庭给予更多的经济和非经济支持,甚至给这些家庭给以单独的补助。这与千篇一律地希望小学等希望工程的建设资助有所不同,而是将企业盈余中的一部分直接以折扣或现金补贴方式返还给低收入家庭的一种做法,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不言而喻,但对企业营销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政府应该在不干预企业内部运营的同时引导一部分企业深入开展这项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活动,甚至可以减免一部分税收。

4.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地区消费环境。农村居民人数庞大,居住分散,无形中增加了其消费成本,那么,通过和谐消费模式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其节省大量消费成本,相当于其总收入的增加,这部分剩余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善后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增长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循环良性互动过程,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5.实现农村市场发育和流通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实现消费和谐,应该构建起诚信、和谐的消费文化。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这也是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诚信将意味着企业与消费者双方都保存有一种心理上的契约,这种非正式的规范在有些领域将比正是制度规范更有效,因为有很多销往农村的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作用,农村居民处于劣势,所以政府规范下的诚信社会构建将会更为有效和可靠。

三、构建农村居民实现和谐消费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因素

影响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1)收入。收入预算约束是制约消费支出最为关键的因素。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较小,与城镇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和消费支出城镇居民1990年是农村居民的2.2和2.19倍,到2000年的2.79和2.99倍,2006年是3.28和3.07倍,到2007年的3.33和3.10倍。可以看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得多,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加之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居民信贷能力较弱,无钱办事使得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上的经济能力较差,无法支撑高的环保投入。(2)能力和积极性。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较低,食品消费中污染性食品较多,使得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程度堪忧,体力和智力发展水平较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较弱;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更由于其谋生手段受到限制和不公平对待,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较低。

(二)外部因素

影响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外部因素主要有:(1)制度。和谐消费需要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农村金融信贷和农村合作医疗上的政策倾斜或支持,但由于政府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制度供给相对缺乏,有些政策的执行效果相对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和谐度,使得农村居民中不和谐消费、过度消费或非生态消费现象较为普遍,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率水平。(2)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的破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成本有很大的影响,居民对环境的掠夺性开采使得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严重,沙尘暴、洪涝灾害现象时有发生并愈演愈烈,这都是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另外,农村居民的攀比和炫耀性消费文化对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也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树立新型的和谐消费文化,以真实的偏好显示为出发点,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可持续消费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3)全球化国际化。全球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使得一国对环境的污染或掠夺性开发成了全世界瞩目的事情,国际压力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再不是闭门造车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四、实现农村居民和谐消费模式的途径

(一)教育和舆论是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基础

农村居民是农村消费的主体,要转变传统的不和谐消费观念,就应该“借助各种传媒在广大消费者中间进行广泛、形象、有效的宣传,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与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到各处传统不良消费观念的必要性,传统不良消费方式的非持续性,及其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使其形成可持续的和谐消费观,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和谐消费模式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和谐消费。

(二)政策支持并以农村工业化的深化发展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关键

政府应积极从制度设计和供给方面入手,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积极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撤销阻碍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周边地区服务业。在产业政策导向上,今后国家应进一步减少对民间资本的各种人为限制,通过制定各种投资诱导政策如减免税、提供贴息贷款和投资补贴等,以吸引各种民间资本投向农村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治理改善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三)全局性的、国家主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推行是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现实选择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观念,更需要深入到实践中,要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间实现效益和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之间的长期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只有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公平和公正,能够减弱农村居民不公平感的加强而失落的心理效应,能够激发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拓宽其谋生的手段,增加收入,最终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同时实现消费和谐。

(四)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以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实现和谐为基本追求,强调物质和各种资源在不断循环流动过程中能够被最充分合理地利用,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与生态系统实现和谐的效应发挥过程。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生产、消费过程及整个经济系统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循环经济在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在人类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类认识到的一种在生产、消费与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负担能力,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运用生态学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对待环境,实现经济与消费活动生态化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生态环境支撑,所以我们才应该构建起和谐消费模式,并在实践中始终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达到更好地运用和谐消费模式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和谐消费模式的构建和良好运用具有渐进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但和谐消费实践的发展能带来丰硕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理论上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和未来消费环境、消费趋势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对政府而言,需要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对农村地区给以优惠和倾斜。这就需要对和谐消费、和谐消费模式给以质的规定性,这种数量化的表示和测定将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有了精确的数量标准,将有利于理论研究者和政府政策制定中对实际情况更加清晰的把握,这将是我们今后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进,刘维政.工业化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许志晋.论适用技术共生创新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

[3]李春燕.建构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途径与方法略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4]田克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周耀武.循环经济与扩大消费需求[J].科技和产业,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