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农有效途径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09 06:18:00

导语: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农有效途径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农有效途径探讨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文章描述了“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根源在于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保持持续良性发展、影响国家社会稳定根基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70%,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增收放缓以后,从9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农民的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九五”以来,尽管党中央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八五”时期,也大大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并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近5年来,城镇居民年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4.3%,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比上年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4∶1,呈继续扩大趋势。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至少在5∶1以上。

(二)农民经济利益和平等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由于缺乏风险控制机制,长期以来农民只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我国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此外,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虽然为城市发展创造巨大财富而不能分享其成果。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无法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农民也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遑论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三)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的二十多年来,实际上并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制度变革,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首先,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比较低,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从而导致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

二、“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

长期的偏向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一方面在通过政府计划经济手段将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的同时,另一方面则通过户籍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一道制度性壁垒,人为地使城乡分离,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由农业份额下降引起的剩余农业劳动力资源向其他行业、部门的充分转移。虽然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流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民即使长时期进城务工经商,大部分仍难以取得城镇居民身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以后,城市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和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文明及技术,使其发展的速度更快,把农业和农村远远的甩在身后,加之经济发展中的累积因果效应作用和资源要素的趋利流动,使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更大,“三农”问题日益凸显。

(二)价格剪刀差和不合理的农民税费负担,导致农村资本大量流失

解放初期,为迅速实现经济起步,建成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以赶超发达国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经济战略。

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实际上需要农民以牺牲自身利益和发展机遇为代价来向工业化、城市化进行资本积累和资金贡献,为此,我国主要采取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税收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例如,1979~1994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提取的净剩余为12986亿元;1978~2001年农业各税和乡镇企业税金从54亿元增加到2594亿元,年均递增20.3%,2003年全国农业四税达到875.22亿元。除了税收以外,全国乡一级政府每年至少需要3700亿元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其中约1800亿元要靠收费来解决,这又加大了农村资金的流失。

此外,农村信贷也是农村资金流失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村居民在银行存款多而贷款少,以致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信贷大量向工商业和城市流转,仅1996~2000年农村通过信贷渠道流出的资金就由1912亿元增长到4048亿元。

(三)制度建设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土地制度建设滞后。由于人地关系紧张这一基本矛盾,土地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一种福利按人均分和承包给农民,农民对土地具有天赋产权,使一些制度性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农户拥有的土地产权残缺,权利的排他性不强,常常发生土地掠夺经营、土地保护功能弱化及保护中的搭便车问题,使土地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流失。公务员之家

其次是户籍制度、商品粮供应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保证对社会的管理,设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公民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两大类群,以致城乡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产品供应形势的好转和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开放,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及其所派生的劳动就业制度影响,农民进城务工成本很高,收入低,保障性差,一般都从事建筑业等最苦、最脏、最累、最具风险的工作,而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收入和必要的劳动保障。

再次如现行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教育制度等存在的缺陷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但是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工业结构雷同并导致低水平的市场竞争,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使得农村工业化不论科技含量还是整体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明确农村工业不是独立于城市工业之外的一种产业形式,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二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府部门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农村工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长期以来,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放宽农民就业政策,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把农民就业问题的着眼点从局限于农村内部转移到放眼全局,实行城乡统筹。要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让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生活待遇。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力度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要纠正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中客观存在的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变城市倾斜为农村倾斜。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电力、通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其次,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支持。要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资金流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所需要的投入应当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采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农村的社会事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民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产品。

要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完善以农村年义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的科技与文化素质。

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向农村转移,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实行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形成科技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与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曹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6).

2、傅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兼论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06(5).

3、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4、郭翔宇.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