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共享城乡共进论文
时间:2022-05-15 06:44:00
导语: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共享城乡共进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形势严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产权不明的农地制度、农地制度却存在着产权主题不明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产权主体空缺、城乡有别的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部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低下、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明确农地的产权制度、改变城乡有别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具体请详见。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然而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人民的严重关注。
一、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形势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前者仅为后者的31.02%。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前者仅相当后者的31%,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农村相当于城市的30.94%,中国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1、产权不明的农地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已实行了20多年的地在集体经营模式,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这种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从而历史性解决了中国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实践证明,这种农地制度却存在着产权主题不明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产权主体空缺。这种产权主体不明或空缺问题会促使农民土地财产产权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时低价强征强占农民承包的耕地,截留、扣缴农民的补偿安置费,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强迫农民流转承包耕地,非法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这种滥征耕地现象,使大批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从此便失去了的来源、职业的依托和生活的依靠。这种新情况是近年来凸现出来的,并且是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的一个新的重要原因。
2、城乡有别的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城市的公共产品完成由政府保障,并列入城市财政预算,而农村的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很少,主要由农民上缴税费和集资、集劳、自给自足解决。
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部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相当长一个时期,国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不仅相当低,而且呈递减的趋势。由于对农村的投入减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使农村交通、道路、电力、通讯建设落后,农业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也大大滞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尤为突出的是,农业投入减少,使较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许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因而近年来洪涝灾害的比例明显增加,从而对农业和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3、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1)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缺口较大,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种类的要求不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自然就产生了新的要求。然而农产品的供给却未能适应时常需求的这种变化,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和低档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造成了一方面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销售困难,价格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深受消费者关注的名、优、特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种植业比重仍明显偏高,而中指业中粮食作物又居主导地位地位,着就限制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
(3)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在很大程度声要靠就地转移,这就要求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餐饮业。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少,收入增长势必缓慢。
4、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据统计,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达到85%,所剩15%几乎都是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及时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本领,对市场变化也难以做出敏捷的反应,因而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的约束和风险,增收极其困难,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部门,也由于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应变能力弱,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收入也较低。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1、明确农地的产权制度
首先是明确构建以村为农地产权主体的产权制度。在现行的乡、村、村民小组三级体制中,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农村最基层的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对于村民小组来说,它有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村集体经济组织管辖的范围和拥有的农地的数量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适应,同时,它还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也符合我们宪法所规定的土地集体所有的法律原则。所以由它来代表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而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职能,既合理又合法。这样,由村委会及授权机构(管理土地的常设机构)作为明确的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依据法律在其管辖的集体范围内行使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及财产收益权。
其次,应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的征地制度缺乏对农民权利收益的保护。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利用过低的补偿去生活、就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即使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规范土地市场,严禁违法下放土地审批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与乡村组织签订协议围占土地或进行商品房开发,政府对土地的征地也要引入时常机制。通过市场方式,实行”阳光作业“;应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办法,将土地的市场价格作为对农民征地后的补偿依据;应以征地安置费和土地征用后的增值收益作为主要资金来源,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就业。
2、改变城乡有别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首先,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方面公共产品的投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基础建设的投入,重点是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这样既能大量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为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其次,要加强农业农业科技投入。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重点加强节水技术、优质品种的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的推行。同时,要建立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网络,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之路,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再次,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规定》,认真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及比例,切实改变以往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层层下推而无法落实的状况。同时,要建立专项基础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突出困难。
最后,要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应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社会多方面筹资,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首先,在农村结构调整中,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农产品的品种,尤其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引导农民按照自然规律、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在时空上合理安排发展错季生产。另外,要引进适用技术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货架期”,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其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尤其要注意调整种植业内部比重。种植业要改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的三元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最后,大力发展农村第一、第二产业,拓宽农民增加渠道。
(1)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工业。应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既能发挥乡镇企业优势,促进乡镇企业新一轮增长,实现“二次创业”,又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2)大力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关税费。
- 上一篇:数据挖掘提取知识及有用信息论文
- 下一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