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估西藏农牧业优势推进一产上水平论文

时间:2022-04-27 03:24:00

导语:科学评估西藏农牧业优势推进一产上水平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评估西藏农牧业优势推进一产上水平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研究意义与理论回顾农牧业始终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比较优势测算方法选择;西藏农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考察;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牧业发展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动摇、这些理论在国外解释包括农牧业在内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区位商该方法是用来反映一个部门是否是该地区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指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西藏大农业内部产业区位优势分析、西藏农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西藏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作为西藏的主导产业,西藏农牧业以其特殊的资源优势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地估计西藏农牧业的优势,并不断发挥优势是我们制定有效的农牧业促进政策的关键,也是落实“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推进一产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西藏;农牧业;比较优势

一、导言:研究意义与理论回顾农牧业始终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牧业仍是其主导产业,农牧业发展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信息闭塞、历史基础等原因,再加上自身技术储备、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领域的缺陷,造成过去西藏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状态。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估计西藏农牧业的比较优势是挖掘西藏农牧业发展潜力、确定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的农牧业促进政策的关键,是落实“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和推动“一产上水平”的基础环节。

与此同时,比较优势理论从问世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基于运输成本问题考虑的区位理论等在内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在国外解释包括农牧业在内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并被用于分析我国的农牧业优势问题。起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研究上,定量实证分析相对较少。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对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程国强的“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研究,利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作了成本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估计,认为中国棉花已失去比较优势,大豆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有利程度正逐渐下降,甘蔗、苹果、烤烟、生猪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陈武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我国经济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在1985~1992年间,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由2.01降到1.23,从较强比较优势变成较弱比较优势;粮食比较优势大幅度下降,大米、大豆分别从4.62和3.61下降到1.92和1.13,油籽类、纤维类经济作物及茶叶、蜂蜜等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蔬菜、食糖和部分水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李向红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研究了我国四种粮食作物在1987~1995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化规律。除个别年份外,大米具有比较优势,而大豆、玉米和小麦呈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潘文卿采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法,从产业间贸易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状况对我国5大类19小类主要农产品进行了测算。认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数土地、资源、资金密集型的农产品在我国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优势已逐渐从土地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徐志刚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和综合优势指数法,测定、分析了我国各省市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以种植业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种植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相应政策。

李建平、罗其友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对我国主要畜产品,在尽可能区分饲养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成本比较优势的测算,同时运用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来分析我国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理论,他认为在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一个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主体,从而提升产业、技术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徐宗俦教授提出了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建设和谐社会题中之义。上述研究表明,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论对于解释我国农牧业的优势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把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区域农业问题研究的则比较有限。

基于上述实践和理论考虑,笔者在本文中拟使用区位商与通过讨论西藏农牧业的比较优势,并由此提出农牧业发展也应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以特色促进区域农牧业发展。

二、比较优势测算方法选择目前,测算比较优势的主要方法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法、国内资源成本法、区位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等。本文拟选择区位商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的测算方式。

(一)区位商该方法是用来反映一个部门是否是该地区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指标。区位商又称区域专业化率,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工业(或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或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表述为:qij=(eij/ei)/(Ej/E)式中:qij表示i区域j部门的区位商。eij为i区域j部门的产值,ei为i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Ej为全国j部门的总产值,E为全国经济总产值。

当qij>1时,则说明i区域j产业有一部分是为区外服务,表示i区域j产业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较强,qij越大,则表明生产的区域化程度越高。

当qij<1时,则表明j区域i产业处于劣势。

我们在使用这个指标的时候,区位商值是采用这样一种计算方法:用各省各产业的产值除以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求得这些产业产出在该省GDP中的份额,以这个比重作为分子;同时,用全国这个产业的产值除以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求得这个产业产出在全国GDP中的份额,以这个比重作为分母,最后用分子除以分母求得区位商值。

(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该方法主要参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李秉龙教授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其方法分别计算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生产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

生产效率优势指标用一个地区一种作物(动物)的单产水平表示;生产规模优势指标用动植物的生产规模,种植业用种植面积,畜牧业用养殖的数量,水产养殖业用养殖面积。单产水平和生产规模相互作用形成了综合比较优势指标。

其计算方法如下:

1、效率优势指数。

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EAIij=(APij/Api)/(Apj/AP)(1)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作物单产;Api为i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pj为全国j种作物平均单产;AP为全国全部作物平均单产。E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E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产效率处于劣势。EAIij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生产规模越小,其单产水平越高,效率优势指数也就越高。因此效率优势指数往往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真正比较优势,而且也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传统的种植制度概况。

2、规模优势指数。

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它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在一定长的时期内,只要有相当的规模,就意味着有市场需求,而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因此,规模优势指数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

规模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SAIij=(GSij/GSi)/(GSj/GS)(2)其中:SAIij为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总面积;GSj为全国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总面积。

S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处于劣势。SAIij值越小,劣势越显著。

3、综合优势指数。

是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结果,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优势度。由于资源因素和市场区位因素在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形成中的重要性可谓旗鼓相当,缺一不可,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极为显著,只要其中一方面降低就会对整体水平影响很大。换句话说,如果只有单方面的比较优势,根本不存在另一方面的比较优势,就会导致比较优势的消失。因此,这种综合比较优势只能取上述两种比较优势的几何平均值,因为算术平均值扩大互补关系,不能反映区域农业比较形成中两种因素缺一不可的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取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来反映区域综合比较优势。综合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AAIij=EAIij*SAIij(3)A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A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无优势可言。A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当然比较优势理论是我们分析西藏农牧业优势的主要方法,但绝非全部,笔者认为对于西藏农牧业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是一个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凡是对发展西藏农业有利的方法,我们都应该适当采用。如:西藏昼夜温差大,水资源储量丰富,光热资源充足,为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产环境;西藏农业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青稞面、牦牛肉、藏鸡蛋等都是其他地方少有的,市场上外部竞争力比较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农牧产品结构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符合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西藏农产品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等特点则使西藏农牧业产品符合竞争优势理论等。

三、西藏农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考察基于以上方法介绍,笔者将从西藏大农业内部产业区位优势、西藏农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西藏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等三个方面估计西藏农牧业的优势。

(一)西藏大农业内部产业区位优势分析为了考察西藏大农业内部产业的区位优势,笔者利用2007年全国和西藏的农林牧渔业各项产值(见表1),使用区位商来分析西藏大农业内部区位优势。

通过计算:西藏农业的区位商值为0.89,林业的区位商值为2.07,牧业的区位商值为1.32,渔业的区位商值为0.01。显然在西藏发展林业和牧业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农业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渔业最没有区位优势。

以此结果可以看出,西藏林业、牧业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可重点发展。西藏农业因其特殊品种资源优势又有可为,加以耕作技术和生产条件变化将大有作为。西藏渔业没有产业发展优势,可作社会生活的必要补充。

(二)西藏农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1、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主要选取西藏主要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由于种植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故本文选择了3年(2005~2007年)的数据(见表2),以减少计算结果的误差,尽可能保证数据体现客观现实。

而本文列出的作物播种面积、农产品总产量等统计数据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西藏统计年鉴(2008)》。

2、计算结果及其分析根据上述资料和前文所述方法测算西藏畜牧业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见表3)。

(1)西藏农作物中的小麦、薯类、豆类等的生产具有效率比较优势。其中,豆类、薯类,效率优势相当明显,而小麦效率优势则不很明显(见表3)。

(2)西藏农作物中的小麦、油菜籽等的种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其中油菜籽具有很强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也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

(3)总体来看,小麦、油菜籽等的种植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中,油菜籽综合比较优势比较明显。

(4)由于青稞只有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才能种植,所以对于全国来说它具有绝对优势。

(三)西藏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1、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了西藏畜牧产品3年(2005~2007年)的数据,以减少计算结果的误差,尽可能保证数据体现客观现实。而本文列出的牲畜年底头数、牲畜肉产量等统计数据(见表4)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西藏统计年鉴(2008)》。

2、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上述资料和前文所述方法测算西藏畜牧业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见表5)。

从生产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来看,西藏的牛、羊和猪都具有比较优势。而且牛和羊还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只有猪没有综合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西藏农牧业在其发展中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品种优势,如种植业中的薯类、豆类作物以马铃薯、豌豆为代表,效率优势相当明显;油菜籽具有很强的规模比较优势及比较明显的综合比较优势;青稞只有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才能种植,所以对于全国来说它具有绝对优势。而畜牧业方面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藏民族辛勤培育和驯养的藏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则有独特的规模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所以说在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有其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规模发展优势。

四、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的对策建议基于上文分析,西藏应立足本地实际,以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依托,突出区域特色,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笔者认为西藏农牧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合理调整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升特色产业水平积极推进种植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全区粮经饲作物的种植比例。坚持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互补,既保证西藏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也要适当增加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大力发展油菜籽、青稞等具有比较优势大的农产品生产。

2、大力推广粮草轮作,加强农牧结合在水热资源较好、生产潜力较大的一江两河地区、林芝地区等地,推广粮草轮作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解决西藏畜牧业草畜矛盾大、自然草场超载退化的问题。

3、调整农牧业结构,形成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扎实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加速城郊、农牧区畜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畜牧业,促进种植业产品优势转化为畜牧业经济优势。

其次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高度重视农牧业品种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再次是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选准主导产品,扶持龙头企业,将农畜产品加工、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农畜产品流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农牧民素质提高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加大农牧区和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牧民素质。

(三)着力打造名优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1、着力打造西藏绿色农牧产品的名优品牌。

首先,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开发包括青稞、蚕豆等农产品和藏药类产品等在内的名优产品。鼓励支持建立农牧区生产基地,扶持特色产品加工企业。

其次,要着力开发以虫草、灵芝等珍贵的特色产品为原料加工的药酒饮料、用西藏特产的中草药加工制作具有特效的新品牌藏药、以高原牦牛肉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肉干制品等在内的特色产品。

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专职机构,其任务是构建农牧民与上级管理部门、农牧民与科研技术机构、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纽带,为绿色食品开发进行全方位服务。依托龙头加工企业的运作机制、规范和管理方式、广泛的市场信息,带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2、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

针对西藏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企业小、散、弱、差的问题。努力增加农牧业产业化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重点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拉动力量。

第一,切实落实好龙头企业的土地、财税、金融、经贸和人才优惠政策。

第二,妥善处理企业与农牧户的关系,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第三,可以与国内外资金雄厚、科技水平较高、管理先进的企业联合起来,组建农牧产品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第四,实施龙头带动产业战略,将科研成果转化、农牧产品市场开拓、原材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提高西藏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加快市场培育,完善农牧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首先,要积极培养牧民的市场意识,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一切经营活动要以效益为中心,缩短牲畜的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其次,必须立足于西藏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动态,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隋吉胜·西藏农牧业经济系统分析及农牧业经济的模糊区划[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4·

[4]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经济蓝皮书·中国西藏发展报告(2006)[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白涛·西藏农牧区的改革[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37·

[6]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7]孙自保·西藏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调整措施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