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苗预防措施

时间:2022-03-08 10:19:00

导语:小麦黄苗预防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麦黄苗预防措施

1发生原因

1.1土壤墒情不足

土壤墒情不足是导致2008年小麦越冬期黄苗、死苗的主要原因。据鹿邑县气象部门观测,自2008年10月中旬小麦播种以后,全县降水稀少,比历年同期减少90%以上,加上气温偏高,土壤失墒较快,全县麦田普遍出现近50年来严重的干旱。导致麦苗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少,生长缓慢,分蘖困难,基部叶片发黄逐渐干枯,个别地块甚至出现整株枯黄死苗现象。

1.2整地质量差

调查发现,出现黄苗甚至死苗的麦田,大多是旋耕机旋耕麦田,整地粗放,存在耕层浅、土层虚、播种深等问题,蓄水保墒能力低,造成小麦根系浅、出苗困难、根系与土壤接触不紧密,特别是玉米秸秆还田后旋耕的地块,因土层疏松导致小麦次生根系悬空,难以吸收水肥,抗旱、抗寒能力降低,出现黄苗、死苗现象。

1.3低温冻害

在全县麦田出现普遍干旱的情况下,2008年12月3日,全县又遭受大风降温天气,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最低气温达-4.5℃,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致使部分麦田失水较多,在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下遭受冻害而形成黄苗,特别是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深、缺墒严重麦田和3类弱苗麦田冻害较重,黄苗现象也更为严重。

1.4品种问题

虽然黄苗现象在各个品种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但总体而言,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明显好于弱春性品种。

2补救措施

根据专家意见,黄苗麦田生产补救措施主要是浇水:一是在越冬前浇水保苗。抓住越冬前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及早浇1次透墒水,尽快缓解土壤墒情不足的状况,促进次生根萌发下扎,加快苗情转化,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同时,根据小麦长势,对长势弱的麦田在浇水时撒施尿素75kg/hm2左右,以补水补肥利于苗情转化。二是科学冬灌。对进入越冬期的麦田,由于气温低且变化较大,冬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应掌握在夜冻日消,即夜间上冻,白天化冻,日平均气温3℃以上的晴好天气进行灌溉,每天浇水最适宜时间是10~15时。要细水浇透,水量适中,以当天渗完为宜。有条件的要采取喷灌,切忌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三是搞好其他配套生产措施落实。冬灌后要及时划锄松土,弥合裂缝,保墒增温,防止透风伤根、死苗。

3预防措施

3.1提高整地质量

目前,当地整地方式普遍采取旋耕方式,都是旋耕2遍后直接播种,土壤过于疏松,蓄水保墒能力低,根系与土壤接触不紧密,吸水肥能力差,容易形成弱苗,遇到干旱或低温,抗旱、抗寒能力降低。生产中要提倡大型机械深耕技术,耕深超过25cm以上,破除犁底层,加深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供肥能力,特别是实行秸秆还田的田块,推广深耕技术。也可采取深耕与旋耕相结合的办法,弥补机械旋耕耕层浅的不足。单一旋耕作业的地块,至少要机耙3遍,达到上虚下实。

3.2科学选用品种

生产中应根据当地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作物茬口和生产水平,扩大半冬性、抗旱抗寒等综合抗性好的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根据当地粮食增产计划,合理确定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播种面积比例,增强麦田整体抗逆能力,提高小麦安全生产水平。

3.3严把播种质量关

要做到适时、足量、足墒播种和适深播种。要在品种适播期内播种或推迟播种,并推广精播半精播技术,避免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导致小麦生长发育快、群体偏大而引发的旺长和冬季冻害。遇到播期干旱时,一定要在耕地前浇透底墒水,然后整地播种,宁可晚播几天,也要做到足墒下种。要推广机械播种技术,控制好播种深度,避免因播种过深而造成的弱苗现象。

3.4加强田间管理

欠墒播种的麦田苗期可适当浇水,促苗生长,一般麦田(底墒好或晚播的弱苗麦田除外)应适时浇好越冬水,浇后浅中耕蓄水保墒;冬季灌水应根据生产苗情、墒情和天气变化进行,要求不大水漫灌,避免田间积水造成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