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制约因素探析论文

时间:2022-02-12 10:13:00

导语:农民增收制约因素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增收制约因素探析论文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梧州市的农作物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规模过小,难以形成有效的品牌竞争优势。目前,梧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左右,虽与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8%基本持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不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标准化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导致多数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的基础尚不牢固。梧州市四个县虽是个农业大县,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力偏弱。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加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丰富但抗灾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梧州市年降雨量达到1503.6毫米,经常遭遇洪灾水灾;梧州山多平地少,机械化程度较低;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农民收入偏低的制约,农民对农业机械化需求迫切,但有效购买力不足。

3.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梧州市全市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为26.1亿元,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8亿元的比例的26.36%,与先进城市差距很大。据统计,全市的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还在萌芽状态,农产品销售不畅,大路货产品卖难问题突出,造成了近几年农民增收缓慢的被动局面。尤其是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有助于形成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迟缓,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4.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难以承担市场风险。现阶段梧州市农户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承受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为脆弱。一是多数农户小农意识浓厚,不善于和市场打交道,缺乏风险和效益观念,再加上收入水平低下,一旦新技术应用失败,会使全家生活陷入困境。而农业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生长周期长,农业技术使用具有市域适应性,又增大了农户遭受生产和市场风险的可能,给农户科技应用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二是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形成品牌的环境和有效的市场生产竞争力,放大和加剧了科技应用的市场风险,抑制了农户科技应用的冲动。

5.缺少农业龙头企业,无法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这是所说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的涉农企业。这些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常表现出其经济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例如,山东的龙大集团是一个县级市的民营企业,前身是一个镇办砖瓦厂,二十年前转产蔬菜加工出口,现已是以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生产出口基地,全国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免验企业”。下辖32个合资和全资子公司,有总资产25亿元。先后跻身“中国企业1000大”、“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行列。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企业经营项目涉及食品加工,蔬菜基地种植,种猪繁育、养殖,木器加工,包装制造等多种产业。其中,食品业为核心产业。主要为系列精加工农产品。包括保鲜果蔬、冷冻蔬菜、调理食品、FD(真空冷冻干燥)制品、水产品、油制品、肉类食品、调味品等,共八大类500多个品种,70%以上出口日、韩、美、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市。目前在国内设立了35个办事处,在山东省内开设了1100多家龙大食品专卖店。已形成年加工食品20万吨,年完成销售收入40亿多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利税3亿元的规模。①

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的自我发展,就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植、养殖、加工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

2.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要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重点加强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大江大河治理等骨干工程及其排灌系统的建设,还要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小工程的建设。

3.加快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有加快农机化进程,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梧州三县一市都是种粮大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扶持力度,要牢牢把握广大农民的内在需求,准确预测市场走势,带领广大农民走出“庭院”闯市场,组织水稻联合收割机跨县机收会战,规模逐年扩大,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之路。为全市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首先要不断增加和引进新的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大力调整生产结构,确立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市域,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精度和科技含量,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国际化,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企业,产品重点瞄准对中国农产品需求量较大的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重点开发国际需求量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调理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要加快国际认证,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有重点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增强农产品同际市场的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农户+基地、基地+企业”模式,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奔向国际大市场,挣外国人的钱,养活中国农民,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奔小康。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要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进一步扩充其就业容量,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弥补交通、通讯、保险、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供给不足的现状。最后还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梧州市要加大资金支持用于蔬菜良种引进推广和果品结构调整、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林场保护和退耕还林建设等,要不断加大对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

5.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对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发挥经营规模效益有明显的作用,应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粮食、肉食、蔬菜加工业已成为梧州市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顺利衔接,应建立健全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听取与反映农民意愿,指导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拓各种市场,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困难,带动农户增收。

6.解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目前中国农村资金短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现象普遍。2001年,中国贷款总额11.2万亿元,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业投入产出低,资金流向高利润部门;二是农村经济经营规模小,贷款等金融交易成本高;三是农村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组织不完善。所以,第一,应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壮大龙头企业实力。第二,成立政府参股、民营控股的农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农业高技术、高品种创新。第三,大刀阔斧地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放宽市场准入,利用民间资本,鼓励发展市域性的中小农业商业银行。第四,财政要对农村金融采取税收优惠、利息补贴、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方式予以扶持。

7.加大扶持生物能源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生物能源是个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高。从化学上讲,凡含碳水化合物较多(可变为发酵糖)的植物产品均可做乙醇原料。工业上,可用来生产乙醇的非粮原料有甘薯、木薯、甘蔗、甜菜及糖渣、花生壳、各种饼粕、造纸废液等。美国有多家企业(如加州的ARKONOL公司)采用稻草和小麦、玉米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大大降低了成本。无粮乙醇汽油的成本完全可以低于普通汽油,关键在于科技和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开发利用盐碱地、荒山和荒地等未利用土地建设生物能源基地,鼓励利用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利用薯类、甜高粱等非农作物和小桐子、黄莲木等木本油料树种为原材料加工生产生物能源,引导农民走上致富路。梧州市应尽快着手进行无粮乙醇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要把财税支持的重点放在发展生物能源上,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丁丽丽.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J].中国财政,2007,(9).

摘要: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解决农村致富奔小康,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构建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