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29 10:00: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为我们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规划了途径。近年来,我们xx区充分发挥踞城围城的区位优势,突出郊区地域特色,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扎实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
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确立建设郊区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适应时展和现实要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就其本质意义来讲,不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就xx区来讲,近年来,我们根据“优势在城、潜力在农,出路在工、关键在人”的基本区情判断,提出并实施了“抓三促二带一”战略,着力建设“三产大区、工业强区、城郊型特色农业区”。尤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调整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全区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农民与市民差别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趋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所有“三农”问题,在我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些情况表明,巩固农村本文来自改革、发展、稳定成果,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政权建设,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五个统筹,推进农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解放、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跳出“三农”抓“三农”,以“非农”的办法解决农的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之,需要我们大力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用大战略指导农村大建设,破解“三农”大难题,赢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为此,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定位到建设郊区新农村上。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区情实际,坚持完善既定战略,坚持规划先行、逐步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着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建设,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村镇建设,加速融入中心城市;着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实现协调发展;着力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加速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郊区新农村。+二、抓住关键,突出特色,落实建设郊区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建设郊区新农村,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要努力在“新”上下功夫,做到如下几方面:
1、壮大新产业,发展郊区经济。
以农民增收、财政增强为目标,围绕xx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特色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特色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物流业。以西部郊区为重心,抓住市批建xx工业物流园区的机遇,进一步完善规划、制定政策、大力实施,带动原有的xx工业小区、xx工业小区发展,力促xx、xx等原有企业扩规模上水平,xx等建成企业健康运营,加快钢材市场、宁西铁路物流港规划建设进度,力争吸引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工业物流项目入驻,形成以312国道为轴线的xx工业长廊和新的经济隆起带;加快xx工业小区、xx工业小区的开发和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团化发展,形成产业优势,促使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带动郊区经济发展,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果草牧沼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生产,促进xx、xx食用菌、xx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品质、打响品牌、广占市场,带动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近郊旅游业。开发利用北部郊区丰富的山水林资源,发掘利用楚文化、汉文化、玉文化和xx等历史名人价值,启动并扩大建设“四区、四园”,即xx风景区、x风景区、xx风景区、xx风景区,x高新技术示范园、xx采摘园、xx园、xx园,通过招商引资、宣传推介、高标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xx城市“后花园”。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一方面发展农村新型物流业,通过深化农村供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建立一批区域性的农资、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流通,繁荣经济;另一方面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建立工作机构,加强职业培训,规范劳务中介,设立驻外劳务基地,加强引导和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吸引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员返乡投资创业。
2、建设新村镇,推进城乡一体。
把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改变农村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把郊区村镇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区乃至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体系。在规划上,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建立xx等七个“样板”城镇,编制和建立区、乡、村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努力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统一性和导向性。在建设上,要根据现阶段综合实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力促xx三镇早日进入全市“50强”,全面提高集镇建设水平。在管理上,重点解决村镇环境卫生脏乱差、马路市场乱摆乱放、设施功能不健全以及乱搭乱建等问题。要通过产业支撑、多方投入、高标准建设,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
道路建设,“十五”期间共投资1.28亿元,修建道路470公里,完成“村村通”357.88公里,遍及208个行政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投资2000多万元的xx水库工程;加强生态建设,植树造林数十万亩,种植牧草数万亩,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供水供电设施和条件。实践证明,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只有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才能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夯实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基础。三是加快城郊村镇融入城市步伐。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位于城区xx、xx等乡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立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xx等距城较近、产业集中、经济发达的村镇,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逐步实行市民化管理,承接城市拓展;对xx等远郊村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村镇,逐步减少自然村,实现适度集中居住。、推行新模式,加强农村服务保障。
一是加强协会服务作用。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乡镇卫生院建设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三级预防保健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认真解决农村扶贫、济困、救孤、养老和失地农民救助就业等问题。三是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转变职能,完善功能,全面落实建设郊区新农村的任务。
4、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通过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致富能力强、专业技能强、守法意识强的郊区新型农民。一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挥xx科技园、xx园、xx农庄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新村的创建水平,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新风,破陋习,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树立新作风,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村组干部服务农民群众、加快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拔“双强”干部,配强村组干部。要深化“三级联创”、“双联双培”活动,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郊区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确保郊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郊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必须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持久高效的工作机制。为此,xx专门成立了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构,统一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基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加强中心镇、重点镇的领导力量,优先满足其人才需要,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任职或挂职锻炼,倡导乡镇干部到村担任领导职务,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指导帮助。
2、积极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
坚持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依靠项目撑起郊区新农村。坚持创优环境,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你投资、我支持”的市场意识和诚信守法的公民意识,自觉创造、维护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开放搞活,主动走出去,加大外引内联力度,争取各类项目,特别要注重争取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六小”工程类的各级政策性项目,巧借外力,加速发展。
3、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
建设郊区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和实践,实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典型培育上,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农业、农村、农户典型,要按照既定安排,继续培育十大农业法人、十大文明新村、十大产业大户,整合项目、集中扶持,搞好服务、提升档次,增强其示范带动能力。在典型推广上,建立激励机制,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使先进典型真正起到示范带动和鼓舞士气的作用,带动郊区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开展。
4、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建设郊区新农村,必须发挥城区优势,实行城乡联姻、城乡共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各级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的力量,组织区直部门对口支援、对口服务,鼓励引导企业帮扶村镇,支持科技、卫生、文化、法律下乡,加强军民共建和警民共建,强化“农商对接”和“农科对接”,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建设郊区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
- 上一篇:农村黑车问题研究论文
- 下一篇:统筹城乡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