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2 09:26:00
导语: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凸现,我们必须在全球视野中认识和阐释现代农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寻求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之途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现代农业国际经验国际化战略
我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世界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凸现,我们必须在全球视野中认识和阐释现代农业。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国际化战略,使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融合,以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和谐发展。
一、在全球视野中认识“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阶段性状态。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铁木制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生产者以世代传承的经验和技能,以手工劳动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只能维持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传统农业是一种特别的经济均衡状态,其表现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二是人力资本相对稀缺,三是持有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动机和偏好基本未变。
从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体系,两千多年的进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制度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作技术有机结合,使我国传统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对于全球农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可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中,我国却落后了,究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分析方法中,我们可以认为,替代成本大或者说替代效应差是直接原因。比如,大型机械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投入,相对于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成本是大的。而这种替代如果发生在精耕细作的效益水平已经很高的基础上,那么,即使使用大型机械也难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益水平,因此丧失了现代农业的动力。
现代农业的建设,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建国后即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与现代农业仍有着较大差距。
现代农业仍在不断发展。我们如果坚持常规推进,只能总是步人后尘,即使“现代”了,也还是落伍的,永远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现代农业,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比较,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我们要想超越其他国家,就必须打破常规。我们可以超前构思农业发展的未来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农业”,以历史发展规律,“后现代农业”必将替代现代农业,而在这一替代过程中,我国可以占有替代成本小或替代效益大的优势。当然,着眼于“后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2.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以发达国家既有现代化成果为参照,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对现代农业的一般性界定也因时而变。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现代农业的特征。后来有所变化,也基本上是这“四化”的延伸。1979年以来,对现代农业又有新表述,比如,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代替后来的“四化”,又如,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界定现代农业,等等。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有着同共的特征,那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索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
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如果忽视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将现代农业的建设简单地看作是一些数据的变化,简单地认同和重复发达国家的模式和过程,忽视本国农业的特色,这必然有碍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进入新世纪,现代农业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标准化农业,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又如,工厂化农业,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全天候、反季节、周年性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再比如信息化农业、多功能农业等。
对我国而言,尤其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表现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通过调整工农关系,使农民成为一个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集团。这要求不仅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农业经营制度的现代化,甚至可以认为,制度变迁是建设现代农业之关键所在。
不论从生产方面讲,还是从制度方面讲,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农业,必须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双要构筑趋势性特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未来,善于突出特色,勇于超前设计,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强基固本、超凡脱俗。
二、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已经尝试了各种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对农业必须有足够的保护力度
美、日、欧盟各国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相当大,利用各种支持性政策、优惠性政策、补贴性措施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可谓名目繁多。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和休耕补贴等。进入新世纪,美国又通过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欧盟也非常重视利用共同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1962年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改变欧洲农业落后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欧盟国家的政府支持和补贴达到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这个比例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达30%和40%左右,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估计,日本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在我国,我们的农民在其收入中,来自政府的支持性收入能占多大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视角作分析判断,可见我国对农业和农民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
2.政府充当农业投资的主体
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外部投资。西方国家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力度都很大,充当了农业投资的主体。有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农产品信贷公司和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农业投资占农业总投资的40%以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资,可超过农业总投资的一半。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支持
美、日、欧盟的科技创新体制各不相同,但是都支撑了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并且,科技进步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相当高。日、韩等国曾提出“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等口号,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力度相当大。另外,这些国家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有效地扩散了农业技术,促使农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可现代农业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征,一是以生物工程为主的科技化,如全球知名的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技术、驱虫祛病工程等;二是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单靠农业自身是实现不了的,必须有工业、科技、金融等产业的全力支持和合作。4.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国家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走向现代农业,是由其国情决定的,如资源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一般来说,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往往从技术改革起步,走资金集约或技术集约的道路,如美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劳动力集约起步,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精细农业,如荷兰等,注重发展设施农业,搞“温室”革命,走向现代农业。我们也应从国情出发,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三、现代农业的国际化战略
我国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农业的,我国农业不可能也不可以游离于世界农业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1.加快农业投资立法,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保障机制
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并寻求建立一种稳定机制。继续实行农业的各种直接补贴,适当扩大补贴范围。例如对种植业,除小麦、水稻外,还应对棉花、杂粮、油料等进行补贴;对畜牧业也应适当补贴,也可以对生产资料进行补贴,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寻求改革,完善补贴方式,强化补贴作用。完善财政支农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继续深化改革,拓宽农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2.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完善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供应。同时,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
对于农业技术的选择,应结合国情,有所侧重。国外学者确立的“诱导技术变迁模型”理论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分为替代劳动的机械技术和替代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两类。我国,相对于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的稀缺是显然的。所以,在技术选择上,应借鉴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的经验,盲目机械化是不可取的。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们一直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什么标准为依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置我国农业于全球农业体系之中,从全球农业分工出发,确定我国农业的相对优势,从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两个层面作出选择,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国际市场。
4.健全农业品市场体系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改善农产品流通的条件和设施,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工作。扶持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购销、农产品储运等活动,是农产品运输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功能所在。
5.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是当务之急
以建设现代农业的动力机制看,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甚至可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引擎。现代农业是在农业商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业组织的企业化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所谓农业组织企业化,就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工商企业的趋同。建立现代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07年1月29日
[2]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潘伟光郭善民:又快双好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4]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钟甫宁朱晶:结构调整在我国农业增长的作用.载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6]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 上一篇:地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状试析论文
- 下一篇:信用联社服务工作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