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分析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31 10:47:00

导语:农村人力资源分析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人力资源分析管理论文

摘要: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而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对于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收入水平;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农村稳定和粮食安全,而且还直接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和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进而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这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种措施协调配合。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学者指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民创收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从事其他非农劳动的能力,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而在农业现代化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它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在同等科技条件下,大、中、小学文化程度劳动者的生产率之比为7:2:1。因此,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能够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前提。

第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通过增加非农收入部分来提高农民收入主要是指为农民的非农业就业创造条件。无论是进城就业还是农业内部的非农就业,都要求就业的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质量与农民的非农收入存在成正比,且农民平均教育程度系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其非农收入占生产性收入的比重将增加11%。调查也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大专户和大学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在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员问卷调查368户的抽样证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越大,农民素质越高,其从事非农产业的可能性越大,其获得的收入也越多

第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减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降低增量,即降低生育率;另一方面要减少存量,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降低生育率除了要严格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外,受教育水平特别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也是影响生育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妇女的识字率与生育率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二者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6。减少存量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在中国劳动力明显过剩的经济中,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及农民工培训机制的滞后,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和转移领域。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非农就业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就是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因此,无论是降低农业人口增量,还是减少农业人口存量都离不开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第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般性的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价格下滑和农业经营收入下降的趋势。农业结构的刚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农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农民人力资本短缺,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低,使其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差,缺乏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因企业家才能缺失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使农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缓慢。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逐渐对外开放,这种情况将更加严峻。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奠定基础。

第五,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按产业化组织生产,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可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有赖于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又是农村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民的经营知识、经营意识、经营本领,对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完善都会产生极大影响。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所以,没有农民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力不强,就不会有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同样也不会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

第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农村的政策法律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的状况也与人力资本存量,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农村政策法律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三方面:其一是政策、法律制订者的素质,其二是政策法律实施者的素质,其三是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准。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存量越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政策法律环境就越好。近年来,我国农民增收困难,除其它具体原因外,也与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农村的政策法律环境欠佳关系密切。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法制意识,逐步强化其权利观念,有效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二、我国农民受教育状况分析

1、农民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当前,我国农民数量据户籍统计高达9.4亿人,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但是,农民素质低下。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整体素质状况。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为:在100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9.1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46%和0.37%,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在一些贫困地区,指标更低。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80年代末为11年,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我国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农民文化程度指数继续以0.16年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才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2、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4、农村教育办学形式单一,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从1995年的64%,到2003年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30%),近几年有所回升,也仅有35%。首当其冲的是农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地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早已"消亡",或被人兼并,或转为普通高中,剩下的许多学校处于难以为继的窘迫状态。许多已经建成的农科教结合基地名存实亡;许多农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县乡村三级农民培训网络已基本停止运作。目前,在我国农民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农民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这就导致出现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大批进城农民工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适应为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

三、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FoHoHarbison)在其《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这表明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带动经济的发展。领先步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几乎都无例外地重视农业教育,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重视为农业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智力结构层次及其质量。这正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梅尔所说:"农业发展的所有方面都是以能否有效地建立广泛的教育体系为转移的。"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幺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5、制定有关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美、日及欧盟各国都非常重视农民教育的立法,除为基础教育立法外,也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拉动农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在中国,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教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民教育培训在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之类的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7。

[2]王德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4-11。

[3]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