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产业转变研究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31 09:48:00

导语:农民产业转变研究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产业转变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要想真正的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效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都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目前要解决好的就是尽快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这是目前实现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农民工;产业工人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所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只乐乡王庄村,全村总区域面积0.9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443亩,全村243户人家,总人口为962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大约500多人。村子的经济状况在河南省是属于中等水平,村民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年人均纯收入大概为1000元。村里基础建设情况一般,道路交通较差,水电供应充足,居民住宅多为瓦房,部分居民为自己造的别墅等,有极个别还是土房。

村民主要就业方式为务农、外出打工、自由职业等,进城务工者主要流向为广州、深圳等城市。村里儿童大部分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失学现象不太严重,但大学生不是很多,多数都是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主要原因为厌学,因为他们缺少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村内设有医疗所,但基本没有娱乐场所和设施。村委会干部由党员选举产生,主要为村民传达信息,缺乏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多数村民对此表示不满,但不怎么关心该问题,因为对他没什么大的影响。

二、调研分析

调研结果表明,农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中农民增收问题最为关注。虽然大部分农户对基层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持不满意的态度,但他们对此问题关注程度和前者相比要低很多;他们认为谁当干部都一个样,因为村干部和村委会在他们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更有甚者,有个别农户连村干部的换届选举从无耳闻。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基本为空白,平时活动极为单调、有限。但他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对此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和奢望。所调查农户对社会保障也知之甚少,但进一步了解后大部分对此表示认同和支持。

总而言之,农民所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致富问题,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认为本村生活富裕的人都是靠外出打工致富的;虽然自取消了农业税后农民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收入有所提高,但水涨船高,这些都不能从根本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人也想靠工资致富,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大部分为文盲、半文盲;而且,他们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的深度发展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致富几乎不可能;即使有些外出打工者他们也深感自己处于弱势群体,没有社会保障,被人瞧不起,生活条件差,克扣工资等都是困扰他们的一条条绳索。大部分人把农民工看成与城市和企业发展无关的外来人,是只能服从命令的雇佣者,他们不仅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待遇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很大,而且在知情权和话语权上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渠道和资格建言献策,表达意愿。即使在一些乡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农民工已成为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当地社会的边缘群体。

我国的人力资源有一半以上在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环境下,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无疑会进一步释放出来。因此,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大、加快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增大农村人力资本的价值,扩大农村人力资本向城镇输出的规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1.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虽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0%,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20%,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能力。绝大部分农民从没接受过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民科技水平较低,阻碍了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从大处讲,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农村劳动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的接收和反应很慢,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他们对市场经济的只是几乎为空白,也没人去关注,只是一股风的跟风;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性引导就显得格外关键。

2.目前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1)工资遭到拖欠。据全国总工会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在1000亿元左右。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工资拖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等企业。由于没有签署劳动合同或随意解除合同而得不到报酬,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2)健康权益受到侵害。我国的职业病开始向农村扩散,农民工患职业病的人数在增多。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化学工业这三个行业死亡事故中农民工比例达80%以上。每年13.6万死于职业病的人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农民工患职业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社会和医疗保险没有保障。可以说,农民工在城市里属弱势群体,他们缺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生病时,没有钱看病;吃饭时,没有钱买东西吃;甚至在城市里呆了一阵子后,没有钱买回家的车票。这些都说明了社会保障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说是多么的缺乏。城市里众多的打工者的现实遭遇说明,在社会保障全无的情况下,农民工致富的梦想,不经意间就可能化为灰烬。

(4)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堪忧。目前,外地进城人员子女读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到正规学校就读;另一种是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读。而公办学校很高的学费对收人微薄的农民工来说,仍是不敢多想的奢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无证岗较普遍,教学质量堪忧。且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15%以上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但这样的学校却接受了当地70%以上流动人口的子女就读。

三、思考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增加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他们外出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农民工想真正产业工人的转变。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均衡、健康发展的国家无一不是依靠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来完成,因为即使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后继无人依然是国家社会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个国家全面、和谐发展是由健康、发达的农业所支撑,即使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低,只要有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就不会出现发展失衡、受阻,甚至不和谐的社会现象。

2.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使农民工真正的融入产业工人的大军,以结束这种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

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但却不算真正的工人,这是现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造成的。同城镇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承担着城市里苦、脏、累、险等工作,而劳动收入却远远低于当地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水平,难以取得城市居民相应的“国民”待遇,他们虽然工作在城市却无法很好地生活在城市。

(1)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取消户籍管理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逐步消除针对农民工歧视的制度根源,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

(2)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调整和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劳动能力但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的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探索由政府部门、用工企业、公共培训机构和私营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在农民工培训中有效合作,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网络

(3)严格工资政策和工资管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参照城镇职工相关规定,探索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收入的合法权益。

(4)完善劳动合约管理,依法签订劳动合约。推行并规范劳动合同管理,规范民营企业的用工行为。尽量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相对长期的劳动合约,使员工从中获得就业安全,在企业中有一个相当长的就业可能,这将极大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意识。相对稳定的长期雇佣关系,使得员工与企业都可以放心地增加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共同分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做好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工作,将保护工人的安全与健康作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5)探索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保障的范围,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是尽快完善并强制推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二是由于疾病往往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和陷入贫困,因而要为农民工建立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三是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贫困救助和法律援助。四是将农民工纳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结论

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变,是任何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必由之路。任何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都会伴随着一场结构性的流动。“农民工”的出现,正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符合规律的正常现象。本文认为,目前阶段要想真正的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曹明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流动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2006年.

[2]张晓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3]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黄平: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