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31 09:39:00
导语: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民种植粮食受到政策的落实、粮食的产量和粮食的收益等因素的影响,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将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这对我国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开展对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种粮情况及在种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可行性办法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关键词】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措施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这个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6年国家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三补贴”政策。从2007年开始国家还实行了农资综合补贴,2008年国家又出台了十项惠农政策。然而,由于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国家粮食安全隐患。确保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本文将集中调查研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以湖南沅陵县太常乡为例,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湖南沅陵县太常乡三个典型村的种粮现状
沅陵县太常乡地处湖南西南部,位于沅水和酉水交汇处,境内山地多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89.1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0个村小组,6405户,26340人。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2.85万亩,水面1.2万亩,生态林21.9万亩,经济林1.75万亩,林地覆盖面积达94.3%,全乡盛产无公害蔬菜、板栗、有机茶等农户产品。以下根据对该乡三个自然村的调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种植条件
(1)气候条件。沅陵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一般小旱为三年一遇,大旱为十年一遇,中等水患为五年一遇,较大水患为十年一遇。由于季节等气候条件限制,当地多为自然降雨灌溉,针对降雨不足或干旱天气而修的灌溉水渠因水源不足导致利用有限。
(2)土地条件。主要是低产田比重较大,其中天水田、二干田近13.76万亩,占总量的28.2%;阴山、冷浸、乱泥田有3.97万亩,占总量的8.1%。这类田或光照不足,或水源有限,或地下冷浸水位高不利作物生长。而水源、光照较好的稻田约为31.1万亩,占总量的63.68%。人均只有耕地面积0.747亩,土地的利用率范围为70%—80%。如黔中郡村地理位置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条件极其落后,仅靠一条河与外界联系,是典型的库区贫困村,该村在农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
2、生产状况
(1)耕地面积少,产量比较低。太常乡主要种植的作物是单季稻。朝瓦溪主要采用的是自己培育的品种,种子来源于本村的农机站。每亩地年产量仅为500—600斤,基本只能维持生活,有的甚至需要自己购粮。虽然土地人均占有量较大,但实际上真正能利用的较少,其中撂荒的土地占了近30%。
(2)全乡今年农资价格在往年的基础上大幅度上涨。其中尿素135元/百斤,涨幅30%;磷肥34元/百斤,涨幅42%;钾肥250元/百斤,涨幅132%;45%南京复合肥180元/百斤,涨幅45%;25%复合肥80元/百斤,涨幅43%。而农药如草甘磷8元/公斤,上涨66%;农达10元/瓶,上涨25%。水稻杀虫剂平均上涨25%,种子价格同比涨幅15%—20%,而粮食保护价上涨不到15%,农资成本涨价与粮食涨价严重失衡。
(3)农村的劳动力大多为年老、病弱者。据统计,太常乡有140个村小组,6405户住户,总人口26340人。其中黔中郡村的劳动力人口1183人,外出务工451人,全家外出有132人,占该村总人数的49.28%。留在村里的劳动力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采取传统种粮方式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田地少的农户家庭甚至购粮吃饭。
(4)科技支农情况。太常乡农技服务站成立于1991年,现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1人,是一个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16年来,全站人员上下齐心协力,负责全乡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和咨询工作。组织全乡的种子、农药、肥料的调运工作。但大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主要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
3、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成果
2004—2006年,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落实种粮补贴政策高度重视,抓得很紧。全省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50666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l83571.3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11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共发放58150万元。从2005年开始推行信息化发放,惠农政策的落实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湖南省乃至全国种粮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农民种粮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农民普遍认为种粮食不如种经济作物。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的逐年上升,种粮效益越来越低。今年的早稻成本已经达到每百斤68.3元,按亩产750斤和农户门前售价68元/百斤计,粮食销售收入为510元,剔除生产成本512.26元,加上良种补贴10元,直补6.5元(全年每亩13元,按早晚稻各6.5元计),农资综合直补7.05元(全年每亩14.1元,按早晚稻各7.05元计),每亩收益为21.29元,相比2005年的29.67元下降了8.38元。与此相比较,种植经济作物需要的成本就大大降低,而且有更高的收益,如种辣椒、茶等年收入能达2000元以上。
(2)农民普遍认为种粮不如外出打工。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效益比较低的产业。从调查情况看,一亩地剔除农药、种子、化肥、机耕、机收、机播、机种、务工等成本因素,不过六七百元的收入,农民种田一年的纯收入5000元左右。据调查,86%的家庭在开支子女教育、婚嫁费用后,基本上没有剩余的资金。而外出务工者平均年总收入为12000—15000元,远远超过在家务农的收入。
(3)农民普遍发现粮食价格涨幅不如农资的涨幅。一是生产成本高,二是粮价较低。由于今年农资价格涨幅过大,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每亩增加120元左右,严重弱化了国家惠农政策应有的效应,不利于农民灾后恢复自救与当前生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本地粮食收购的价格为1元/斤,最好的时候为1.5元/斤,价格波动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但还是相对较低。
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田地土质差,粮食产量低
一是天水田、二干田比率大,缺乏水源,只能栽种生育期在110—125天的早熟水稻,这类水稻生长期短,产量不高。二是农业小气候复杂,易发生作物病虫害。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效益下降,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不得不放弃低产贫瘠土地,撂荒率达到了28.9%。
2、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新技术应用系数低
一是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种与示范发挥作用不强。粮油作物生产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总体技术推广应用落后,粮食产量难以提升。二是粮食作物品种优势增产潜力没有充分挖掘。近年来,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外,大豆、红薯、马铃署、花生、荞麦等旱粮基本使用老品种,没有及时提纯复壮,品种严重退化。三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职能弱化,推广力度不大。表现为县级技术部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级农业技术力量工作重心偏移本职业务。
3、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修复,难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排灌,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4、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
据统计,黔中郡村外出劳动力达该村总人数的49.28%。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这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快速发展。尤其在边远山区这种情况特别严重。
5、粮食产品产业化进程缓慢
由于受基础条件、开发资金、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不快,其表现为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足,品质不高,品牌不强,效益低下。大批粮食产品不能就地转化升值,没有粮食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也没发展订单式农业生产。
6、惠农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机构尚不完善,制度建设还不规范,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85%以上的农户只知道国家颁布了“三补贴”政策,对于其他政策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了农民对领导的误解。
7、国际形势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
当前,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许多国家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如香港前段时期米价出现了暴涨,发生了抢购;东盟一些大米出口国开始限制出口;非洲在去年粮食价格大涨70%的基础上,今年又涨30%,一些非洲国家出现了排队甚至抢粮的现象。尽管我国近两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了9%,但中国的粮食价格仍是全世界最低的,这种价格逆差不仅不利于长期的粮食安全,而且不能使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实行的农产品补贴,已使许多国家的农业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粮价上升必然对发展中国家构成实质性冲击。长远来看,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模经济,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作为一个土地要素密集的产业,其规模经济是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解决粮食问题,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解决农业的规模经济,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因此,必须正视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实现机械化种植、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可行性建议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本文根据国家的发展形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提高和巩固粮食生产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宣传模式及宣传媒介,如广播、农业知识宣传栏目、农科所技术人员下田及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新的种粮政策及方法,使农民了解当前政策和措施。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专门的农业知识技术讲座,开设固定的农知咨询台,对农民在种粮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动员广大农民进行粮食生产,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农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受土地面积影响大。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实行土地承包管理制,把全乡的土地合并后,让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的农户共同耕种、管理,实现不撂荒不抛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种粮大户实行保护及奖励措施,努力稳定种粮大户经营的土地。在条件及土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对粮食种植实行产业化管理,对中低产田实行改造。大力推广桔杆还田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肥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最终实现扩大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实现粮食的高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种粮科技投入力度。由政府或农科站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技术过硬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把最新科技咨讯及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定期开办农业知识技术讲座,成立农业技术人员与种粮农民一对一的帮扶小组,使农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了解农民种粮的疑问,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当地的资源联合设点办厂,真正将作物变成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4、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扎实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发展基础,提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和村组集体的建设项目,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确保粮食生产不受洪涝与旱灾影响。充分发挥国家以工代赈与扶贫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园田化建设力度,努力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5、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了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资源的涨价应在政府或相关部门共同作用下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坚决查处乱涨价的行为,在农资质量方面要做到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调整最低收购价,使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建立统一集中的市场销售模式,规范市场的运作,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宝森、董振国、房宁:中国政府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Z].新华网,2008-06-13.
[2]张尚武、李克勤:种粮政策激励市场前景看好早稻栽播稳中有升[N].湖南日报,2008-04-09.
[3]孔善广: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问题探讨.
- 上一篇:科技局科学发展观活动学结
- 下一篇:当前经济三农问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