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25 03:44:00

导语: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内容提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社会转型、基层政权软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及负面效应,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等因素,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对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和谐文化/新农村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四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赣榆”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赣榆”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赣榆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赣榆。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赣榆”。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赣榆,就要通过建设“绿色赣榆、生态赣榆、文化赣榆”和打造“海滨新城”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赣榆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海产、茶叶、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赣榆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体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赣榆拔河、京剧《徐福》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徐福海洋文化节”、“勺药节”、“茶叶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海洋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三、社会各界重视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赣榆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年度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谐的相对性,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谐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无法实现的空想,不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和谐的社会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