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
时间:2022-11-25 03:32:00
导语: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
近年来,苏北农村一直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也一直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认识误区,无论是在政策的决策上还是在经费的投入上,无论是在队伍建设上还是在阵地建设上,无论是在工作创新上还是在传统文化上,都有着深而广的缺失,造成苏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滑坡,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最恶劣而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思想阵地失守,封建落后、腐朽低级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宗教信仰自由泛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迅速改变苏北地区文化现状,本人提出五大建议:1、加强扶持力度;2、强化领导责任;3、加大资金投入;4、理顺管理体制;5、创新文化工作;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共管共抓、载体新颖、服务经济、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提出三大远景计划:1、开发文化资源,走特色品牌之路;2、发展博览事业,走普及交流之路;3、建立专业团体,走市场经济之路。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建设探索思考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农村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苏北农村人口约占省农村人口的70%以上,且经济欠发达,文化很贫乏。我省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目标,广大苏北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如何至关重要,没有苏北广大农村“两个率先”的实现,就没有全省“两个率先”的实现,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也无从谈起。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苏北农村的基层群众文化,切实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根据苏北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作一点初浅的探索。
一、文化工作现状
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的社会风尚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我省在农村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以来,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今年来中央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村容镇貌的改变,出现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苏北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相适应,文化体育活动受到包括经济基础在内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偏颇。当前,苏北农村各市县区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经济建设上,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着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误区,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可以搞好,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事业建设对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思想保证作用;正是这些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导致文化工作的“节日化”和“纪念化”,文化活动的目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永远当配角。对日常文化活动缺少投入,乡镇级文化活动更是少得可怜,形成上热下冷的局面,乡村文化甚至到了“荒漠化”的地步。
2、阵地失守。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合并、事业单位合并后,文化中心(站)作为基层唯一的文化活动组织指导单位和主要阵地,尽管经一两代人多年的苦心经营,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标准,却普遍出现被挤占、挪用、出卖、拆除等现象,从统计的数据看,淮安市实行文化广播两站合并,而文化阵地只剩下原来的56%,连云港等市虽未合并,但仍有20%左右的文化站(中心)被挤占、挪用或出卖,即使有的乡镇文化中心(站)没有上述遭遇,但是因人员的流失、房舍的破落、图书的陈旧、器材的短缺,必然导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境地。
3、人员流失。随着乡镇合并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合并后,事业单位人员增多,政府通过政策分流,许多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转行调出;二是一些地区文化站广播站合并,人员超编,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人员实行提前离岗;有部分人员虽留在文广站内,但不是专职专用;三是文化工作新老交替不能到位,老的正常退休,而新的却没有正常吸纳进来,许多乡镇已多年没有文化工作人员,形成有编无人的局面。
4、保障无力。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每年基层政府都应拨出一定的文化活动经费用于各种文化活动,并投入资金新建和维修文化体育设施,但由于受到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政府很少能有经费用于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有的市县在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经费上都不能保证,从全额财政拨款变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许多人员工资执行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与同级公务员相比有600元以上的差距,甚至有人还拿不到工资,养家糊口都有困难。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既无钱干事,也无信心干事。
5、主体缺失。基层文化工作的主体还是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文化活动将失去宗旨和意义。而当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区,平均72%以上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被称为“3861”部队,“38”即为妇女,“61”为儿童和61岁以上的老人,能参与和组织文化活动的人员少而又少。我们曾经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到一个村里,村支部竟然组织不了多少村民来看戏,晚上放电影更是如此。
以上种种,也是造成苏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村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是赌博、闲聊、看电视;最恶劣而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文化阵地失守,封建落后、腐朽低级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乡村宗教堂点越来越多,许多村民信仰西方宗教——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笔者对此忧心忡忡。
二、建议和探索
为了能使苏北地区改变文化事业的低迷现状,扭转广大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被不断腐蚀和扭曲的局面,迅速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新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必由之路。笔者经过调研,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的建议:
1、加强扶持力度。近年来,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下文,出台对全省基层文化站的扶持政策,但从苏南苏北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苏北的扶持有点低调了,本不应放在一个档次上进行扶持,30万元对于苏南来说根本不算资金,而对于苏北来说却又是杯水车薪,当地政府的配套资金大多不能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小额扶持资金下拨时,当地市县政府往往以指标下拨,而乡镇政府又多数是赤字财政,根本无现金去办事,实际上还是等于没有扶持;因此,省文化厅要根据南北差距调整扶持额度,让扶持政策真正发挥扶持作用,从而提升苏北地区文化事业的硬件建设水平。在扶持中,尽量以现金与下级财政结算,并要求下级财政也要同样做到。
2、强化领导责任。一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各级党委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一起抓,同进步”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工作的状况。现行体制下,要把三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合力。二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当前要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并赋予实权,使职与权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网络。三是要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县、乡(镇)、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个人抓文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真正做到把两项目标任务一起下,两个成果一起要,两个指标一起考核,两个文明建设一起评比,实行奖优罚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文化部门专职抓,目标细化,任务靠身,责任到人。
3、加大资金投入。由于苏北地区多数县、乡镇、村的工业化水平还太低,受到经济基础太多的制约,文化市场还没有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还没有夯实,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没有造就,因此,政府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苏北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渠道,省市县和乡镇各级领导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把文化建设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资金投入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一些社会回报期长的投入更须加大力度,比如乡镇图书馆、文化站和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等,并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步过渡到广泛发动企业、乡镇、村社会力量资助文化建设事业的新时期,将文化事业建设由官办转化为社会、家庭、个人、村组、企业争相投入的民办体制,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4、理顺管理体制。基层文化站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前一直是由县区文化局管理人事,发放工资,由乡镇政府管理财产的,人员工资为财政全额拨款,且与本级公务员享受同一水平;改革后,有的市仍保持原管理方式,但工资水平与本级公务员拉开了很大差距,省标部分,新调资部分没有发放;有的市则同广播站合并,人财物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工资水平很低,有的不能及时发放,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不利于文化工作的高效开展;综合上述两种管理模式,分析其利弊,文化站的人财物还是以条条管理为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财产的管理权在县区文化局,乡镇政府没有处置权,不会发生被挤占、挪用、出卖等情况;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让其享受财政全额拨款的待遇,可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热情。基层文化站人手少,工作量大,没有他们的热心工作和倾情奉献,苏北农村文化工作难以改变现状。与此同时,从应届对口专业大学生中招聘高素质文化人才,尽快充实基层去,让没有文化工作人员的乡镇得以迅速开展文化工作,再辅助以专业培训,快速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5、创新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离不开群众,必须让先进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近三年来,连云港市举办了"先进文化进万家"暨"云海弄潮"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三年仅大型演出达数百场,场面恢弘,效果轰动,掀起了基层文化工作的一波又一波高潮。但是我们要看到,还必须让群众更多地参与进来,与普通村民产生互动;还要切实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要针对“主体缺失”矛盾,建设好村级文化演出团队,创建新时期下文化工作的农村主体——文化科技中心户,组织群众自己编,自己演,自己看,自己乐,使人民群众在健康向上的氛围里、在陶情怡性的娱乐中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摒弃封建腐朽观念、不参与宗教活动和“黄赌毒”活动的目的,重新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长远发展计划
苏北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远景,不能只停留在上述五个建议和探索的层面上,那只是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真正使文化工作形成产业、走向繁荣、创造辉煌,必须以现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发挥和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产业来,这是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1、开发文化资源,走特色品牌之路。我们苏北地区,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如我们连云港市已形成了话剧、舞蹈、二胡、唢呐、器乐、摄影、图书、书画、象棋、电影、武术、狮舞、根雕、剪纸、僮子戏、淮海戏、吕剧、五大宫调、淮海锣鼓、小品等60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特色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产业方式运作文化事业,是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必然趋势。特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各地可以立足于自己的特色,把资源做成产品,把产品转化成商品,不再局限于展览厅展示,而是进入市场,产生效益,充分释放资源的效能,从而逐步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文化格局,如诗词之乡、二胡之村、象棋之乡、剪纸之乡等。通过努力,目前我市已有一些镇村已搞和正在搞文化产业品牌,但是规模还不够,还可以做得更大,做得更强。
2、发展博览事业,走普及交流之路。七八十年代,我们苏北地区的图书馆室、书画展馆、博物馆院曾经有过辉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的萎缩和电子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这些方面正渐渐失去吸引力。然而借鉴和调查江浙沪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图书馆室、书画展馆、博物馆院的发展依然非常红火,除了机制及运作的因素,它们本身仍然是其它文化产业无可替代的东西,在现今及以后仍然是适应人民需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产业。当前,苏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因投入不足,藏书量小、新增图书很少,基本上已成为闲置资产;县级到目前还没有专用的艺术展览厅馆和博物馆,许多地方艺术家和乡土艺术家的作品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对文化艺术交流、推广普及、和文化产业化产生相当大的阻碍;博物馆的生存也是难以为继,当地文物和出土文物只能锁在保险柜里,无缘面世。随着苏北经济的跨越发展,建设博览厅馆,发展博览事业,已是势在必行,也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3、建立专业团体,走市场经济之路。如今苏北地区的经济基础逐渐夯实了,从长远来看,进入小康水平的人民群众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我们灌云县,没有一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自然不能提供专业优质的文化服务,更谈不上形成文化演出市场,其它县市情况基本相当。目前,要打好成立专业团体的基础,在开辟文化演出市场的同时,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团体。还可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把艺术创作、专业剧团与文化馆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整合利用资源,以地方特色剧种、优秀剧目为载体,如淮海戏、吕剧、话剧、歌舞等,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团体或单剧种演出团体,目标是实现区域文化演出市场的产业化服务。
- 上一篇: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 下一篇:科学政绩考评建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