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乡村文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24 04:12:00
导语:落后乡村文化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文明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统一体。当今文化普遍活跃于城市,在避远农村却难见踪影。笔者认为,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和群众的高度重视,还需要他们的通力协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农村文化问题的重要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持和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南辰乡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由于思想认识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再加上农村文化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寻求最佳服务效益的路径缺乏积极探索,使这类机构难以迈出新步伐。仅以东海县南辰乡文化中心为例,由于南辰乡经济基础薄弱,南辰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闭塞,投资商都不愿来南辰投资,使得南辰的工业项目较少,经济发展缓慢,财政上经常出现“赤”字,何谈经费投入?致使文化发展不能与经济发展相提并论。文化事业始终处于维持状态,且有滑坡现象,甚至连重大的节庆活动都勉强应付。这种现象是当前农村文化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如2006年8月底,温泉一农户家办丧事“脱衣舞”事件,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从温泉丧事“脱衣舞”看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部分农村,由于缺乏文化对其思想道德的影响,使得一些群众思想觉悟低,愚昧落后,从而才有了温泉丧事“脱衣舞”的事情发生,这决不仅仅是个例,这种腐朽文化较强地腐蚀了农村氛围,严重危害了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农村文化必须有针对性的精神、心理、文化服务,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百姓的日常起居、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喜怒哀乐,始终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一个个公众认同、个人遵从、切实有效、各具特色的文明规范,营造一个个知礼崇德、和睦互助、健康文明的温馨家园。
2、南辰乡“马灯舞”带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希望。南辰乡的“马灯舞”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完全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艺表演节目。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初形成于明代,老一辈艺人以北宋时期杨门女将不屈不挠抵抗外族侵略,义无返顾地反击辽国侵略者的一系列史实为背景,博采众长,历经几十代人呕心沥血地提炼、改革、创新、升华而成。1939年冬天,国民党东北军57军某部驻在南辰乡时,集体观看了“马灯舞”,当场官兵们禁不住振臂高呼:“还我大好河山!”“松花江在召唤我们!”“打回东北老家去!”气氛悲壮感人,天地为之动容。1983年,在连云港市体育场演出,荣获市民间艺术奖。从那以后,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马灯舞”因属于大型的文艺节目,经费投入较大,在当时市场经济下,这个倍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节目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且始终无人问津。2006年在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中,“马灯舞”这个失传已久的民间文艺节目再度复出,受到了群众的强烈反响与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赞扬。通过“马灯舞”,农村文化活跃起来了,群众的思想激昂起来了,乡风文明树立起来了。由此而见,在一定的基础上从民间传统文化抓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社会作用,挖掘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净化社会空气,美化精神家园,让人民群众满意,提高群众的素质,建立正确的科学信仰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农村文化真正走进农村、融入农村、服务农村,让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呈现好的发展局面。
二、如何抓新农村文化建设
1、保持完整的文化阵地。新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保持完整的文化阵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村文化事业基础,搭建农村文化建设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一是以农民为对象,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组建集书刊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体育和老年少儿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和活动场所,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二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农民文艺汇演”、“农民体育活动竞赛”、“农民劳动技能比赛”、“农民赛歌会”等具有导向性、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建设学习型农村,培养新农村乡风文明之风,开展“农民读书知识竞赛”、“农民科技致富成果展”、“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活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唤醒道德良知,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切实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抓住地方特色,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对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地方戏曲、民俗民间文化、良好的风俗习惯等加以引导、继承和发扬。例如南辰乡的“马灯舞”,停演了20多年,一经整理复出,影响很大,老百姓也看到了自己的节目!只要“马灯舞”一排演,场外便是人山人海。一时间,群众的精神生活被充实了,再无日常小事演化成尖锐冲突的事件发生了,乡村充满了温馨和谐的精神文明的浓厚气息。
3、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多方面拓展服务领域,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承办各类文艺活动,可以与相关部门相联合,开展广告宣传、开业庆典礼仪服务、组台演出等各种文化服务,全面走向市场。比如和计生服务单位共同开展“关爱女孩”群众性的人口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人口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宣传少生快富、关爱女孩等新型婚育观念,促进农村封建婚育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南辰乡的“马灯舞”,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后,就被一家大型企业请过去表演,此后又被其它单位接二连三的请过去表演。农村文化建设应看到传统文化发掘的潜力和希望,并着力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使之全面推向市场。三是在文化普及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要达到文化普及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形成全社会办文化、全民参与文化的良好氛围。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能长期停滞不前,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推波助澜。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血肉相连的和谐文化。
- 上一篇: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研究
- 下一篇:农村文化执行力问题对策